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2024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1】

一千年前,一位儒家学派的一代大师孔子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而在一百多年前,又是同样一位身怀着儒家学理念的智者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上,将儒家的思想贯彻得淋漓尽致。他用他的赤胆忠心,为当时在炮火连天的中国点燃了星星之火,将中国引领向世界,向世界看齐;他的人才观念更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学习方法更为后代的我们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翻开《曾国藩家训》,领略曾国藩一生的旅程。

从一个普通的小孩到一代大儒,曾国藩经历了许多许多,又是什么使得他变得如此成功?我想说是他的那种勤奋和那种坚持反省的心态。曾国藩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将体会和心得记录,他的一生都这么坚持下来,一直到他连笔都握不住仍在写日记,这是一份宝贵的坚持。他曾说过:“非傲即惰”。人的一生不能太骄傲,同样也不能太懒惰。他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教育了他自己,更教育了后来者,他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学习榜样。

曾国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教育方法,更在于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有人曾说过曾国藩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既是同治中兴第一名臣,又是卖国贼。我想说莫让那点滴的瑕疵遮没了他的赤诚之心。30万湘军立克太平天国起义军,他的“神州第一幕府”更是培育了无数的有才之士,李鸿章、彭玉麟等报国志士都是出自于此。他博大的胸襟更是换来了无数的人才蜂拥而至。容闳、李善兰等都为他尽心竭力,江南制造局是他们的杰作,中国机械厂是他们的结晶,更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道绚丽的里程碑。洋务运动是他的峥嵘里程,忠君报国是他此生的使命,他的一生也因此而精彩。

有人说林则徐是“晚清政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我同样可以说曾国藩是“晚清科技史上一道跨时代的微光”,照亮了那正沉睡的熊狮——中国。

那道微光是永恒的,他毅然站立在晚清中国的巅峰,默默地说到“举世浑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用死来换回国人的心,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发愤图强,为中国翻开了崭新的一章,我们将永远深深记住他。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2】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二号皇帝” 、“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带着对曾国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就拿他的读书之道来说,在今天仍可为指导、借鉴之法。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他还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尤其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在这本《曾国藩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主席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3】

梁鸿燕说到曾国藩,我对这位晚清名臣的了解只停留在上学时期学习历史时的一星半点,只知道在当时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他参与了洋务运动,后来再无更深入的认识。说来也巧,大概去年深秋,我微信里的好友分享了一段关于曾国藩如何教育子女的文章,当时看了看觉得曾国藩在教育子女上竟然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放假又得到了能全面了解曾国藩一生经历的这一套书,虽然还未全看完,但所看之处都细细琢磨了,也算是重新认识了曾国藩,而且越看越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何能让毛泽东和蒋介石等伟人所佩服?

我看这套书的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曾国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为可贵。

1、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一生热爱读书。从上学开始,虽然智商不高,但父亲对他的照顾很严格,所以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我们父母和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常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后来终其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的再凶险,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

并且边读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可见他爱读书到什么地步,所以最后把左眼都读瞎了。

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从曾国藩的父亲以及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所主张的读书在当时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应试、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们的远见。正因为如此,他的两个儿子才有了如此卓越的成就。

他认为读书对生活很重要。一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是可以培养人的信仰,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做为家长和老师,读书,不再只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二是读书还可以立身。曾国藩不是说读书“以图自卫其身”吗?这个观点在当今时代真的很有前瞻性!

后来经过实验证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32%,可见曾国藩的思想在当时来说真是不一般啊。

2、我与我周旋

从曾国藩几十年的戒烟历程中不难看出他的决心和勇气。虽然说“男人戒烟,就和女人**一样,永远都有明天!”

还是先从“改名励志”来看看曾国藩戒烟的决心吧。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曾国藩戒烟的决定,几次失败之后他发现以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监督上,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后来,我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日课十二条”了,不是常说自己不逼自己一把,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的。这在曾国藩身上也有了印证。有了前几次戒烟的失败,而且搞的人尽皆知,轰轰烈烈。

于是曾国藩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就是这个办法不仅让他戒烟成功,而且成为了他的修身养性十二条款,也就是他每天必做的十二条功课。就是“日课十二条”,其实此时的曾国藩对戒烟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守住一个“恒”字的境界了。也正是在这次成功戒烟中,他的生活境界有了质的升华。

从那时起,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社会,也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我们自己。“我与我周旋”的结果怎样,也就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4】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学、军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曾国藩家训》当中,就能看出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知识改变命运,让出生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潘成为一代鸿儒。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还有谁能相提并论?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潘的治家的宝典。他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学传授给他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曾国藩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后代家庭成员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家训中还提到性情不能懒与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国藩的家训名言,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本家训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训,而是一本博览全世界的家训,他教会了怎么做人,怎么治家等。这是一本集思想和智慧的家训,它将是我以后人生当中前进的动力,有志者事必成,只要用心尝试,即便失败,也不后悔!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5】

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第一是因为他是一代大儒、理学传人,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爱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个证明,他说过一句名言,说什么呢?说“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从家庭小事来一下。

33岁时,他发了一笔横财,但是物极必反,引发了他的家庭危机。他在翰林院当翰林。工资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农民家庭,本来就穷。花了血本上了学,端了铁饭碗了,得往家里寄钱,他家人多,兄弟九个呀。欠了一屁股的债。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

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

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话,想作秀,没必要做这种事呀。这话重了,尤其在兄弟间。但他说这两句话,觉得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当时想法有没有作秀,好象没有。虽然没有,对我也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所以我感谢你们提醒我。下边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资助也不是不对。还说,我确实失察了,没想到欠了那么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还不同意,就听父亲的。最后还有好长,写看到你们的信,好高兴呀。文风与字都有进步。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课。还说,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可以跟你们交流一下。一封长长的家书,出人意料。他在这封家书里是长兄的风采。弟弟们羞愧难当,财务危机安然度过。还有两点疑问。

不宽裕时,为什么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倔强的他为什么如此温良?他是标准的儒生,号称朱熹之后理学唯一传人,修身与平天下间不是断裂的,最现实的是齐家。家国天下,中国人对家非常重视。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6】

好久没有定下心来读读书,想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希望能从先贤的着作中得到启示,网上评论《曾国藩家训》是一本好书,于是就到新华书店把它买回家,阅读之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事过变迁,百十年已过,但是《曾国藩家训》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国藩一生追求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我看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其实不然,修身一旦真正实行起来,远比我想像的困难得多。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直都在修正我们的心态,都想做到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但事实是屡错屡改总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看了《曾国藩家训》后,我知道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大都与心态不正有关,凡事不见自己过,总见他人非;不思自己贪,总怒他人得,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怎么能做好事情,怎么能端正心态呢?

《曾国藩家训》中写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才是我们端正心态的关键,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7】

暑假期间,我读了《真国藩家训》一书。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给四弟,教我的孩子要自大”。他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间只有谦虚和谨慎才是成功之道;人们一旦感到骄傲就会对现状感到满意,这将导致失败。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议论人家的短短处、指责人家的食物甚至嘲笑别人的失败,开口就说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些其实都是骄傲。书中说"欲去骄字,以不轻而非笑人为第一义,以不晏起为第一义"意思是说, :想要自己不骄傲的话,就不能轻易嘲笑别人的短处。

我想有时候我会犯这种错误。当我嘲笑别人时,我得不到任何好处,别人也得不到帮助。对别人和你自己都没有用。只有谦虚和谨慎,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我喜欢这本书,它使我受益非浅。我希望你也会喜欢。

提示: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体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求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离不开平时对身边事物的观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勤快的练习,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相信你在看完本文后有所收获。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8】

当一个人感到困惑时,他总是希望通过阅读这样的知识来寻找自己的答案。读历史能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有借鉴意义的,比空谈鸡汤更有说服力。我认为向周围的人学***人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周围的人都是真实的而且在一定范围是可交流讨论的,相对一些当代的名人他们的事迹往往都是经过加工或胡编鸡汤意味更浓一些,那么另外一条路就是找一些古代的贤者大家学习,观察他们的一生成长,观念思想,行为成败。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具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也有“**贼”的恶名。曾国藩,湖南长沙人士,生于1811 地主家庭,自6岁开始学习,1833年中举人,后期官至两江总督,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太平天国征服天津,并推动他参与洋务运动。

一、曾国藩家书一些观点思想

1、读书 “不可一日不读书”,“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生“;曾国藩一生中认为可以引以为傲的事便是每日没有中断读书,读书可以修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获得技术。

2、穷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予自三十岁一来,即以做官发财委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曾国藩一生坚持一个穷字,其衣物绝大部分皆为家人所织,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清廉为本,所谓”不贪财不怕死“,穷既是其官场保身之道,勤俭自持也是君子行为准则。

3、勤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曾国藩坚持三勤,勤于个人(手脚口脑事),勤于家庭,勤在团队。

4、静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学问“,”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验“;人往往容易浮躁,预示不冷静,没有自制力,这个时候静就是关键。

5、坚忍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立者,奋发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6、志趣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曾国藩勤劳,节俭,坚忍,很多时候都会本后人认为是一个苦大仇深的性格,实际上恰恰相反,在曾国藩学生、同僚、亲友眼里曾国藩反而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7、戒戒多言,言多必失,戒怒,心浮气躁,戒嫉妒贪求;

8个。反省曾国藩在家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反省。他的一生有三个境界:1。在青年时期树立价值观。丰富经验后的自我控制。永远不要停止反省。

9、家庭 “子弟之贤否,六分体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

10、用人 “办事不用外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查看,方得大概”,““办大事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以”,“杨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庭”,“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曾国藩用人坚持广收、慎用、勤教、严绝。两种人不需要用,一种是对表演的欲望很强,另一种是虽然有才华但性格极其凶猛。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9】

M.968OK.Com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聊天,说起我的一个同学家,住的是高档小区好几百平方米的豪宅,她家的客厅都比我们整个家大好多,装修的富丽堂皇,真豪华,好羡慕。还有我的好朋友新搬了家,住的是三层楼带院子的排屋,希望啥时我也能住到她们这样的房子里。

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相互看了看,会心地一笑。爸爸说:“还记得我给你讲历史故事,说起过晚晴中兴四大名臣都有谁吗?”我说:“记得,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爸爸说:“排第一位的是曾国藩,你想知道他教育子女的家训家规吗?”我说“想啊。”于是爸爸给我讲了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故事。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以俭持家、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金钱,亲自下厨、纺织。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留下来16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规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自己对其家规家训也一直身体力行,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

他的子女因从小受到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长大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爸爸说完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故事,妈妈接着说:“家温馨就好,人生更应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这样才会有幸福感。小朋友之间应该不比奢华比节俭,不比享受比勤奋。”妈妈还对我说:“女孩子要大气、有见识,做事有条理、有效率、会勤俭持家。”

听了爸爸妈妈说的话,我想他们其实说的就是“勤”、“俭”二字。再联想到我刚看过的《浙江好家风》读本,里面讲的周氏家训“俭,美德也。俭可养廉,可惜福,可无穷困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节俭为第一义”。还有周恩来说过“丢掉艰苦奋斗传统才难看”的故事,以及谢杨琳的故事“我来做爸爸的手”。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想我应该把“勤、俭”当作人生宝贵的财富,勤奋学习、努力修身、参与实践、提高本领。“少年强则国强”,我也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309528.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