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论语读后感

2024-09-30 论语读后感

2024论语读后感。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论语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论语读后感【篇1】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

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1个重个人,1个重社会,1个重善,1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

《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

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

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

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

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

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

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

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

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论语读后感【篇2】

不要问别人你能做什么,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也不必问别人你到底该做什么,除了行动,没有任何解答。

看孔子谈"仁"

孔子认为

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

既不绝顶也不透顶

根据智力

他把人分为3种

一种是"上智"

生来聪明的人不需要学会什么都知道;一个人是“愚蠢的”

天生愚蠢的人

无论怎么学***有办法;一种是"中人"

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普通人又分为2种

即"学而知之"的人

通过主动学***知识

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

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

才会想起来去学

这两种人需要后天学习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生活。在《论语》的经典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抓住“圣人”这个词

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

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

但他不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他的观点成为圣人。为什么?其实

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

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

首先孔子认为

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

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

到孔子这一辈

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

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

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

不用学***明理明德

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

做不成圣人

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

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

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

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

孔子回答不一

往往具有针对性

比如他说"巧言令色

鲜仁矣"

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要他克制自己

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要他善待别人

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仞

"孔子告诉他

说话要有分寸

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

执事近与人忠

"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

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

此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其实在孔子眼里

仁者已经具有了智勇两种品质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

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

其次才是推己及人

推生出爱人之心

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

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

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

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

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

可以驾驭一方之土

但是均够不上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

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

能力有多强

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

仁而爱人

都不能称之为"仁"

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气魄

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我们现在的仁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践。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讲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时

我不能忘记我从国外带室友到国内和他一起工作的经历。他说这都是因为他在大学期间为他们打扫地板

当然这是句俏皮话

宿舍卫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扫

但是俞就是喜欢一声不吭自己一个人包揽

留给大家好印象

直到他远赴大洋彼岸找到当年的舍友时

对方不禁兴奋地回忆起这样一个小细节

我把它也定义为"仁"

虽然看似平凡微小

甚至不值得一提

但正是这份仁义使他们义无反顾地跟随俞敏洪创办新东方让他们坚信能在宿舍里为大家服务的人

自然在事业中也亏待不了当年的兄弟

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论语读后感【篇3】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及再传**编纂而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科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参考过去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有一种突然开放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在学***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研究的学者经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决。据说自由的精神阻止了他逃跑。()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论语读后感【篇4】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喜乐的人有福了,恶人有祸了;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 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是有福的,不喜欢别人有不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实际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

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乃“治学”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远离我们的古代圣人。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

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也像涓涓细流般注入心田,清爽而美丽。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

“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位做不该做的事。如过你不在你的位置上,不要计划政治。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

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

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

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

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人和谐相处。

(三)交友之道。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很多朋友,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有多少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好每件事的本质是修养,这是第一位的。自我修养可以理解为:完善的外在能力,懂得改变,与时俱进,完善而丰富的内在心灵。

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五)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

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比较自己的人生道路。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

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后感【篇5】

导读: 论语读后感(一)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丽的季节,其他树木和针叶树没有区别。它们又绿又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

人生不也亦如此?条件越艰苦,就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性格。只有那些能经得起训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中坚持真理,正直的人,才能有这位绅士的道德操守。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

有时甚至编造一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工作!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你不想推别人的东西,不仅会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做的事!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

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

关羽毅然放弃曹操的好意,坚持要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本雅致的书,耐人寻味的文字,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后感(二)

读完《论语》感受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夫子对做人要求更为详尽,大致可分为三点。

孔子认为做人要讲究仁德。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学而》)这些都是孔子对其**的基本要求。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老师,要谦虚诚实,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而这些却蕴含了最实质的内容。

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八佾》)其意为,如果不这样做,学习礼乐又有什吗意义那,可见仁德乃做人之根本呀。

其次,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正直为本,做事认真负责,做人善良真诚,要立足长世非要正直不可,而至于巧言令色之辈,其欺世盗名一时,而最终被人所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第三,要充分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可见孔子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别人托付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去办了那?

和朋友之间是否以信字开头那?师长之传,书本之学,当身体力行。可见,孔子强调从自己的角度提高自己。

圣人尚且如此,而处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又其在少数;更何况夫子所希望的“志在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述而》)的全面发展那。呜呼哀哉!

上述三点皆孔子在《论语》中所推崇的做人首要啊。人生在世要做好以上,又谈何容易那。是啊,刘禹锡曾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寒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反差,足以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怆然泣下。

每当捧起这部二千年前的儒学的颠峰之作时,心里无不感慨万千啊!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零八名演员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是在一九九八年巴黎的世界学者宣言上“人类如果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都让人感受到《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正在以他博大的胸怀,造福世界的千秋万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字里行间中,都表现出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历尽艰辛却处之泰然。这种志向何等珍贵啊。

回想年逾六十二的孔子,方能说出如此豪迈的话语。而我等,正逢血气方刚之年,激扬澎拜之时,每天只知道坐在电脑前,昏天暗地的度日,实在不应该啊。

每天早上,我都很感激新的一天,并努力提高自己。虽然我的性情远不如孔子的圣贤,但我还是需要三思。从现在起让我们在闲暇之余,都捧起那部被遗忘的经典吧《论语》,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磅礴生命。我们无需在迷茫中徘徊,看清这一切今天你可以支配所有。

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起航,抓住白天和黑夜一万年。

论语读后感(三)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现今天我们离儒家文化还很远。也许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论语》中的孝道是很难被接受的。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

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经看到一个绝望母亲的眼泪,但我无法改变回来的浪子。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

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

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

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

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论语读后感【篇6】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足以可见《论语》对于治国、治家、做人的重要性,《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仁”、“礼”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学***的思想指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精心琢磨。

今又将《论语》捧读手中,依旧深有所思、感慨万千,现将自己的拙见讲述一二,以求共思共勉。

《论语》中叙述了许多关于学***法、内容等方面的道理,读来受益匪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两句都是在**学***考的关系,告诉我们学***考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执其一,如此,方能真正将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在启示我们一定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美,见贤思齐,做一个谦虚、低调的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从《论语》中学***许多教育的理论、方法,为自己更好地教育学生、优化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子曰:“有教无类”,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不能因其成绩好就予以优待,也不能因其成绩差就不予理会,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衡感,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学习、才能让整个班级更团结、人心更凝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善于开导和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机械灌输,应该在他们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时予以恰当的启发,这样的学***更佳。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提倡德治,《论语》中所讲述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借鉴。“吾日三省吾身”,要时刻对自我进行深度反省,发现问题要予以改正,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人不知而不愠”,要做一个宽容之人,平心静气,豁达大度;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做好孝道,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我们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多与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没有信用,便无法立身,只有做一个诚信之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论语》篇幅虽然短小,但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读、去思考,在实践中去深深体会与践行,做一个热爱学习、宽容大度、有德有仁之人,做一名师德高尚、专心教学、关爱学生、善于管理的人民教师。

单位:寿阳县南燕竹镇中学

姓名:尚烨炜

联系**:187********

论语读后感【篇7】

《论语》读后感[800]字

篇一《八佾》是论语的第三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表达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对于典型的破坏周记的事件,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表现,而仁则是仁德内在道德情感和要求,因此必须体现仁德仁与德。在这里,孔子把礼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德行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问题。孔子在这里还说到“君子无所争”即便要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

但也要发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强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学礼,无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巧言乱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在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

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聚了教师人格的力量,体现了为官之德和育人之德。孔子提出了完善人的标准和发展模式,即使对今天的教育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是无言的呼唤。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但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从未停止过生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对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而“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学敏求”,不耻下问,学思结合,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学理念。

当然孔夫子还提到与人交往应当有气度。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许我成为她的朋友?虽然时代早已不同,但是我们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这一点上还是想同的。

篇二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其中有二十位,其作者是大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奠基人。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篇是《学而》。本文主要阐述了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了严于私利、仁于他人、仁、孝、信的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孔子提出要学会做事,使人不知而不怒。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此外,孔子和儒家也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朴素的态度,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化中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指出了两个不同的治国原则。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孔子还自述了他学***养的过程。他看到人们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时间以及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言行的统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做。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知识积累丰富了,那么学***进步了。

篇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篇。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它被誉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原来这本书是后世记载孔子及其讲话的著作。孔子的治国观和对先贤的评价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朴素、最不可或缺的道德标准。

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被认为是对儿童的启蒙。书中有几个主要部分:为政治而学,里仁这些文字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

”每天学***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

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

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

”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

但赵王要求他带兵作战,但他不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造成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惨死在战场上。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仅要成为好学的人,多读书,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只有做一个能灵活学习和运用的人,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论语读后感【篇8】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露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行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

论语读后感【篇9】

论《论语》中值得吸取的思想精华

《论语》记录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生活中的言行。它是由孔子的门人们记录下了孔子生活中的片片断断,然后汇集编纂,最后形成了《论语》。两千多年来,《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无不影响着中华文化。

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社会活的快乐,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的书。它始终都在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朴素的、中庸的生活态度。

“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孔夫子**去寻找智慧”,也许这句话略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要知道这话是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宣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社会快速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在精神生活建设上。

当下很多人缺乏信仰,精神空虚,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金钱至上。这一系列问题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可能严重影响今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运行。,匡正人心的迷失与混乱。

而《论语》中的积极部分正是人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它的正确理念和观点在理论上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指导。

一、培养当代学生的浩然正气

孔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崇高的理想。只有具备了崇高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真正做到勇往无前,无畏无惧。屈原的爱国思想让他从容赴死,美名永世传扬;还有现在各大卫视热播的传奇大剧《精忠岳飞》的主人公岳飞,抗击金敌,无谓奸臣秦侩的陷害,依然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让外国列强无不闻风丧胆、胆战心惊。

《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表现孔子“忧国忧民”的抱负:“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认为,假若有人用他治世,他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可见,孔子所考虑的问题是使“天下无道”的社会变成“天下有道”的社会。在《礼记·檀弓下》有一则孔子说“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这深刻地表现着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体现着孔子“仁民”的人道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苛政”的批判意识。孔子及其**在外游历身处困境时,正是出于对自身理想的坚守,才化险为夷,其大智大勇令人折服。

所以,我们学习儒家经典,就是要学习这些圣人们、先哲们的浩然正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坚守理想、无私无畏的思想品质和精神。

二、传播《论语》中的孝道观: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孔子非常重视孝道。

首先,“孝悌”是指敬爱父母和顺从兄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对父母只知奉养而不知恭敬与养犬马无异。

不是孝。孔子说,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物质支持,也是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因素、主观意志和行为。对于孔子的孝悌之道,颜炳罡先生认为,有孝敬父母的爱心和强烈愿望比仅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更为重要,而后者才是孝的本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于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不是主要问题,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紧迫。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出现提醒正当代人的不孝。现在法律条文修改后规定,“不常回家看看”是违法行为。

有些孩子在外面工作,觉得回家很麻烦,影响工作,就把一些生活费寄回家,不回家看看。父母在家其实很孤单,总盼着子女能回来看看自己,却也总是失望寂寞。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增加与家长的接触,避免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如果子女身在异地,除了应托人照顾父母,还应理解父母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要加强与父母在**、电脑上进**感和思想的交流。其次,应培养父母的兴趣爱好,如种花,跳舞,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对于孝道,我们不仅要口头上说,有时也要采取实际行动。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社会的许多问题。社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要。孝道要发扬。正如孔子所说,不仅要满足父母和兄弟的物质需要,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情感因素。

三、《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生于乱世,他的思想大多是从“救世”观点出发,孔子的为人之道则更多的体现在他修己与治人的论述中。现如今竞争日益激烈,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辅以“直”“礼”“信”等修养是孔子为人的基本要求。就为人来说,孔子特别重视“仁”,认为 “仁”是为人的根本。“仁”追本溯源,是指东夷的一种礼俗,即两人相见,面对面的鞠躬作揖,互相问候。

这种礼俗后来扩大到周人,古人称为“相人偶”,自周人开始,“仁”称为一种赞美人的美德。孔子把“仁”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中可以看出,“仁”不仅是为人的根本,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如果连“仁”都做不到,那“礼”“乐”等修养就更不提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仁”呢?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定义它,也没有像后来的学者那样解释它,而是针对不同的人和情况。从现实生活指点,让人们体会“仁”的真谛。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认为的“仁”是一种质朴的品质。孔子指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也就是说,“仁”是出于自然的,不加以修饰的。

“巧言令色”等虚伪外在的表现,是不仁的行为,也是可耻的行为。在当今社会,人们热衷于通过奉承和奉承来获取利益。他们认为自己获得了很多,但却失去了自我和尊严。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说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的言行要一致,尽量避免空谈和流言蜚语。这种踏实的态度和朴素的作风,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仁”可修身养性。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本章的反思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参提出“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即“尽”一个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它的内容是诚实而不是欺骗,用来处理上下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封信特别与言语有关,即说真话和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宋代名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管此说是否完全真实可信,它也足以说明《论语》这部书在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的确确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儒家思想任重而道远,未来社会,谁更好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谁就可以更好地立足于世界,而中国的思想精髓就是儒家思想。所以对《论语》的研究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论语读后感【篇1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在告诉我们凡事得有个度,不能过分,这样凡事才能到达一个不错的境地。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老是沉溺于过去,久久不能自拔,而要把握现在,为将来而做准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称得上是君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在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至高境界。

这些是我对《论语》经典语录的看法。 它们可能不是很独特,但它们也是我的真实感受。《论语》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论语》让我感触良多,其中的许多原则和精神值得我学习。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对于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谢谢大家给我带来的所有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11】

元典导读——《论语》

姓名:赵彧p>

学号:***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打开《论语》,跟随它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我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邃和深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孔子的话也许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年少无知时,不情愿的背诵那拗口的《论语》十则,摇头晃脑的背诵姿势也成了《论语》的代言人。08年北京奥运会,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从数千名中华子孙的口中汇聚成一道线直击我的心中,孔子对我的概念似乎有了很多不同,不仅仅再是古板的摇头晃脑形象,不再是苦涩难懂的文言文大师,他的形象变的高大,却离我更近。

很多人和我之前一样,对孔子的了解也只停步在知道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教出了72名圣贤,是个圣人,这样硬涩的文字说明。对《论语》的阅读,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用心去试图“接触”了解这个被传颂了几千年的孔圣人。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葬于防山。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因为童年生活里充满苦难,孔子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做过委吏与乘田。

孔子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也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最为重要的原因。孔子到了中年,常称赞颜回说:“饮一瓢饭,不改福。”。

何况是用违背良知的方法去占有他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一念私欲,这是学习圣贤所不会做的。这时,孔子已经有了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初步思想。

孔子希望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与国与国之间的动荡、统治者的分歧和现实社会的局限,孔子无法继续他的仕途。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却还是见效甚小。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历,非同寻常的人可以比较,使孔子成为我们眼中的圣人。

孔子的一生几乎是标本式的一生。每一个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每一个有理想、追求精神世界的人,都像孔子一样,一辈子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追求、碰壁,然后或者坚持立场,或者修正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逐步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在人间诗意栖居的方式。

回望两千多年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也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

班超在《汉书·艺文志》曾经写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以对话的形式给人启迪。内容还涉及处理事务、道德思考、学习教育、政治治理等方方面面。 在我看来《论语》的意义不只是一种名誉上的最。

也不只是在写作手法运用上或者对人物形象描写上的无可替代。

《论语》的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论语》带给我们的,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前人一生的心血。被传颂千年且不被淘汰。

《论语》对人道德观念的原则进退,对教育学习中的建议,还有“仁”“人”为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都与现代社会的未来构想吻合。千年之前,千年之后。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313324.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