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好词好句 > 导航

看穿人性的哲言

2025-05-21 看穿人性的哲言

看穿人性的哲言(合集9篇)。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价值观和生活智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哲理文章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1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吓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智者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有一句歌词叫作“计较太多人易老”,可是我却觉得“计较得越多,失去得越多”。

朋友初涉社会,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份工作她很喜欢,兼具挑战性和稳定性,长远看来也挺有发展的潜力。她十分庆幸自己的好运,和同事混熟后,更觉得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很不错。

一天,她和同事在聊天时,一位比她晚进公司的同事问她月薪多少,两人比较之下,她发现自己比同事的月薪少了一千元。

“那个同事比我晚进公司,工作能力又没我强,月薪竟然比我高!真是太过分了!”她生气地说,从此上班也失去了原有的快乐心情。她有种被打败的感觉,就连原来因为尽全力达成目标时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踏实感也弃之不顾。那一千元夺走了她的自尊、内心平静和自给自足的快乐。所有的事都没有改变,只因为她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了一些”。

我们终日计较自己“够不够多”,而忽视你内心真实需要的那份快乐。相反,如果我们解开了这个结,可能会过得更轻松、更自由。

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家里给的零花钱多少,不和别人家孩子比穿名牌服装。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比穿,还情有可原,年纪到了一个“整数”,就该懂事了。如果家计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应该知道父母挣钱不易,纵不能“提篮小卖拾煤渣”,也不可再给爹娘添堵心事了。

二十岁时,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十几岁时,会和别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父母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也是人之常情。但到了“弱冠”之年,尚无自立之志,出身贫贱而自卑,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出身豪富的还处处依靠父母,在家庭荫护下养尊处优,那就纨绔子弟不远了,会一辈子都没出息。

三十岁时,已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有了几年家庭生活的经验,丈夫该不再计较妻子的容貌,深知贤惠比美貌更重要,会过日子的媳妇比会打扮得媳妇更让人待见;老婆该不再计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没有谋生能力的老公,纵然长成丈二金刚,还不如卖烧饼的武大郎。

四十岁时,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五十岁时,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公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觊觎他人的财富。半百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秋月春风,不再大惊小怪,历尽是非成败,不再愤愤不平。

六十岁时,如果经商,该不再计较利大利小,钱是挣不完的,再能花也是有限的,心态平和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如果从政,该不再计较官大官小,退了休,官大官小一个样,都成了退休老干部;如果舞文弄墨,当不再计较文名大小,文坛座次,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心情愉悦,有感而发就行了。

七十岁时,人到古稀,该不再计较得东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广。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中年时费尽心机格外计较的东西,如今看来已无关紧要,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2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害怕,仍然心藏慈悲,手握利剑,迎难而上。

从第一部开启我心灵治愈之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到现在的这部散落星河的记忆,每个桐大设定的人物依旧活在我的.真实画面里,喜欢琪琪的峰回路转,喜欢洛寻的绝处逢生,喜欢每部看似人间最美好的结局,爱人被人爱。

看他们被假定的人物关系,品这个虚拟的世界,断现在的自己,每次想要狂躁的内心,都会找到一个让自己静下来的那个点,或许这也是长期以来,找到的那个属于净化自己性格的点吧。

始终相信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吧,以善待人,待己,不苛求,也不唯诺,乃人之幸事吧,这就是所谓的爱人就会或早或晚被人爱的美事吧~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3

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农民朋友的故事不禁使我联想到,人生之路不也同样是如此一位名人曾说:“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4

大昭昭是我看过最伟大,也是最爱的男主。他预料到了一切,也安排好了一切,自己却死了,他的大爱自始至终影响着每一个人物。永远是我最爱的大昭昭!

看到后面他的遗言,我泪崩了,一直无法释怀。接受不了女主恢复记忆后说翻脸就翻脸。最让我欣慰的`是她也死了,还是和昭昭一样的死法,一起消散在星河之中。她最后也完成了昭昭遗愿。

桐华的书背景格局一般都很大,也虐。这本书可以说集结了所以的虐点,最后直接团灭。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巨作,家,国,天下,种族之间的种种,这以不只是一本言情小说了。

我爱你,以身,以心,以血,以命......

——最爱的殷南昭!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5

司马温公盖世之奇才,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温公幼年即知砸缸而救人,其机智敏捷果断,略见一斑耳。至于文采堪与司马子长论短长,而二人之大作一为纪传体之肇始,一为编年体之最巨,其恢恢弘文皆为"史家之绝唱",真天降英才也,且二人俱姓司马,岂"司马氏世典周史"之天命哉?

自宋以后,读《通鉴》且评点一二者,不可胜数也。有明清之际王船山先生之《读通鉴论》,有毛润之先生之《评点资治通鉴》版本,此二家皆思想者,吾今一并览之。至今日仅读四卷耳,于船山先生之教诲未尝闻也,盖先生之品评乃自始皇起;于主席之教诲也仅二三条耳,然倍感主席之视角之独到。如主席之于商鞅立木为信之故事,主席非独见商君之苦心,犹见民智之未开,此吾所未见也。又如主席言苏秦张仪口舌未淑,其目不昧,吾亦有所感,然未出适言以道明。今仅就此四卷,发吾之感慨耳。

此四卷从周威烈王开始到芈八子出场,期间风起云涌,豪杰之人辈出,真乃大景观大造化也。晋国智氏立了有才无德的智瑶,虽不可一世,然终究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此事真可以作为有才无德者的警示,才德之争古已有之,都云才在德先,我迄今才有切身体会。无才者造恶有限度,有才无德者造恶之力有余,其毁灭性也广大。无才少德者,庸庸碌碌蹉跎一生,虽浪费好时节,一事无成,然亦无大害,既不害人,也不害己。如智瑶一般先是害人,终究害己。德才兼备者,寥寥无几,即使功成名就者,未见得是德才兼备完美之人。德广才亏者,以广德聚贤才,不以一人之力,而成一人之功。司马温公之评点,入木三分,反观自身,终究碌碌无为者,混得个不害人,不害己,此生足矣。

周天子分封韩赵魏,前者我只知其乃战国之发端耳,读《通鉴》方知此乃周天子之败德坏礼之举。前者我只知论语云:名正言顺之道理。今乃知名与礼堪堪不可自废耳,由此明白,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名节。上示下无礼,下承之以示下下,故而礼崩乐坏,纷乱不休。然则或曰:三家势力庞大,周天子无奈何也。岂不知三家亦无奈何天子也,天子虽暗弱仍为天下主,今天子讨好叛乱的大夫给他们加封为诸侯,自坏礼教,真是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啊。当时虽没有陈胜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我想当时的实力派内心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共识:只要有人有地,人人可为诸侯,人多地广,天子必来封侯。争人争地,互相抢夺,君不君,臣不臣,岂有不战之理。

彼时我只知道苏秦身兼六国相印,深为其口才折服,《通鉴》亦有其劝说列国之语录,然则,读《通鉴》方知,其德行实在不敢恭维,与人主遗孀私通,进而为了保身而再度游说,终究死于争宠事情上。就这点智商,竟然还值得张仪折服,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上看,张仪的智谋,岂止是苏秦可比,只不过张仪处在落魄的境地,需要苏秦的金钱来给自己争取机会,才不得不说:"苏秦智慧在我之上,我在他的计谋中都没觉察到,只要苏秦活着,张仪就不会给秦王出计谋。"我看《通鉴》中苏秦尚在,张仪的计谋使用了不知多少了,可见张仪的那番恭敬的话,也只不过说说罢了,当不得真。再来说说张仪,张仪真是厉害啊,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是某某国的国君,会不会也被张仪这张嘴给忽悠得不知东南西北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能够口吐莲花,每句话都能说到你的心坎里,从此后,但凡见到这样能让你中意开心的人,可真得长个心眼儿,仔细分析他的话的目的,他的表情,他的'心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不可忘记啊,否则,如楚怀王一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有商鞅辅助秦孝公,真是天赐给秦国一个好好的机会,我们现在叫做战略机遇期,商鞅变法的时候正是列国交战正酣的时候,秦国可以独善其身,坐收渔利,比较当今的时代,中东混战,大国博弈,欧洲经济一落谷底,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且有卷入战争的潜在威胁,中国周边虽有东海南海之危机,但终究不影响内陆的促增长调结构,与当时的秦国应该一样,赶紧加快改革,富国强兵,即便几十年后不能像秦国一样单挑六国,也能在世界格局中独领风骚。在关注近年来中国的外交也无外乎连横与合纵,中国合纵,我们乃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意见领袖,连横乃与英法德澳等美国盟友一一签订各种协议,力求打破美国的合纵孤立中国政策。

看看史书真是好,难怪有人讲读史可以明智。

历史剧《芈月传》上映,正巧我读到《通鉴第四卷》宣太后立昭王故事,且看且读之,必然妙趣横生。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6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作。何以写作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尝听朋友说及,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学,史学本身即帝王之学。纵观中国史书,大多皆为帝王家传,抑或纪传体,多加润色及(作者个人喜好),多以评价,部分人物充满英雄或传奇色彩。

自<春秋>之后,唯此书以编年体记叙,以时间排序,严酷真相,以上帝视角,看圣贤如何以百姓为刍狗,看天地如何以万物为刍狗。望帝王励精图治,治世治时。虽如此,但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崇尚皇权,崇尚权威,崇尚专制的国家,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思想,都源于为政治服务。故此书虽看似无所不包,实则为政治服务,用以教导天子。有些内容,仍是避重就轻,更何况司马光乃当朝宰相,以政治家的思维写史书,定不是以常人角度去以理解历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换血开国,励精图治,鼎盛时期即旋而走向下坡路,迅速溃败。

周而复始,不曾停息。而中国古代所崇尚的极权主义及专制统治是非容易让帝王沉沦,准确来说,这个准则方之四海而皆准,好比法国路易十四只管生前享乐,不顾死后洪水滔天。享乐乃人之常情,为人之本能也,如西方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佛罗伊德的理论『广义上的性乃人类全部活动的本源。』。

而作为帝王,但这种猪栏式的理想,则绝非帝王之道,故司马光以刘备为例,避重就轻,删其享乐之恶习,留其沉稳之品质,教导帝王,胸有大志,沉稳为人。

正反皆有历史,兴衰成败,共计记录约250名皇帝或政治领袖。姜鹏老师以开国君主或承袭君主为例,细化分类。其中有一点颇为玩味,开国帝王打下江山后,须转型为平稳过度王朝。故以转型进入平稳发展为目,又对帝王进行分类。

以东汉刘秀为例,举以昆阳大战,以绿林军为主体,破王莽四十万余部队,直接导致新莽王朝覆灭。但并未以此为主,反以刘秀请卓茂出山为例,述以帝王。

卓茂者,西汉末年良吏,为人宽任恭爱,不与人竞争,曾为密云县令,但其影响力仅为地区,曾言『法为框架,礼为人心』。但刘秀以太傅之职授以卓茂,尊其仁爱宽厚。

司马光特意提出此事,则为皇帝说明:

一,开国须征战,但征战之后,则须仁人治国;

二,战争终会结束,稳定的发展才是人心所向;

三,选人才须审时度势,不同时期,擦亮眼睛,选择不同人才。四、以其之才,为其择位,不同的人才,须不同的位置,方能发挥其自身才干,为团队发挥作用。

常言道,『开国需要虎征战,治国需要狗护院。』中国古代父系社会和世袭发展的社会方式,开国皇帝必须为自己的后代承袭,王朝的稳定,统治的'延续奠定基础,而刘秀对于卓茂的选择,一则是为王朝的稳定而选择人才,二则是表现对于停战之后国家发展的高瞻远瞩的策略。由此可见,刘秀颇有远见,不仅具备征战之才干,谋略之智识,更是具备治国之谋略。乱世须圣贤南征北战于水火之中救众生于危难之间,平定四方,然治世则须知士,以仁心,通达天下。

司马光又以贺琛为梁武帝谏言为例,贺述王朝发展之问题,官员奢靡生活,贪赃枉法,倡导节俭;望其远小人,用良臣;百姓赋税严重,贫富差距日益增加,国库亏空,须以休养生息为重,富强图远。然梁武帝大怒,斥责贺琛,

梁武帝知朝中情况,举例以自己之生活,以苦行僧生活以身作则,生以挫败感。

梁武帝之问题:

一:治国以身作则是对,但并不意味手下人皆能跟随,其菩萨心肠是善,但其无手段制止恶行,更是大恶。

二:心胸狭隘,不能听取谏言,更以可笑手法扼杀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忠臣之心。

贺琛之问题,提出问题是司其职,但仅以牢骚,针砭时弊,似当代愤青,有实际意义,却无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管理中,也颇为忌讳。提出问题,须以配对解决问题之办法,逐渐随时事而修正,方能长久。

司马光之看法,皇帝也为众生,一人成败,应以敞开胸怀,广听纳言,不以一己之观,偏激解决问题。

一:纵观中国历史,似乎不听谏言是每一个昏庸帝王的同病,古有比干犯颜强谏,最终落得剖腹挖心;又有千古谏臣关龙逢痛心疾首,炮烙之刑,唯留孤坟于九曲黄河。

自汉代司马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到满清慈禧潜逃,真正明白此言的,又有多少帝王君主,历代奸臣,赵高,李林甫,秦桧,皆为口腹蜜剑,笑里藏刀,留以后人所不齿。当下所言不清,历史自会公判。

二: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修身是必要条件,然修身未必能齐家治国,仍须良方,才能齐家治国。二者相辅相成。历代明君,皆能听取逆耳忠言,无论是修身,或齐家或治国,作为芸芸众生,皆须尝听忠言,每日自省。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7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看不到一丝它的身影。其实这是错的,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即使你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却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因为这是人的记忆。然而记忆只有苦涩的才珍贵,因为甜蜜的感受经不住时光的深刻,就像一圈圈年轮的和风细雨,在命运骤然的惊涛拍岸下,必然显得苍白单薄。个人的陈年往事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回首往事时,要多回顾苦涩的,那里蕴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同样读历史时,也要多读经验和教训的历史,而不只是看功劳簿上一统天下的的唐宗宋祖。

中华历史卷帙浩繁,光是正史就有二十五史之多,读下来怕是真的要穷经皓首了。所幸有这么一本历史书,专门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抽离出来,"撮取其要",用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我们都知道他在儿童时砸缸救人的急智趣事,连带着对他的印象也固化在梳羊角辫的蓬头稚子上。其实司马光是北宋有名的大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两度为相,生前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纂了这部"历代君王的教科书"——《资治通鉴》,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谥号。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毛泽东同志就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从公元前403年的周威烈王时期写起,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停笔,时间跨度1362年,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因为是写给君王看的治世之典,"专取国家兴衰",所以撷取史料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政治军事大事上,而书里记录的这一千余年历史中,除了两汉一统时稍微太平些,治多乱少外,其余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莫不是大分裂大混战的年代。相斫相杀的场景比比皆是:皇后被杀、太后被杀、皇太子被杀、忠臣被杀、奸臣被杀,皇上最后也被杀……天灾人祸屡屡上演:"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兵燹之灾野火不尽春风又生:因为打仗士兵多喜欢挟藏妇女在身边,将军王浚下令有在军队里私藏女人的斩,于是八千个少女被沉在易水河底……这一千余年里中国人记忆的苦涩映照在《资治通鉴》薄薄的纸页上,足足积攒了294卷。

如果历史都如"二十六年,王崩,子烈王喜立"这样,一年当中只有短短几行,没有天灾,没有人祸,没有战争,没有权斗,那这1300年的历史,几百页就写完了。只因我们的历史太"精彩"了,充斥着故事,"满本都写着吃人",才会这么厚重,怎么都讲不完说不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孟德斯鸠说只有历史故事乏味的国家与人民才是幸福的。读《资治通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除了战争与权谋,历史人物个人命运的因果也被司马光洞若观火地收录在这本书里,每遇到令人感慨的事件人物时,跟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太史公言一样,司马光也会"臣光曰",对其进行评议。例如三家分晋,司马光论述晋国智伯的灭亡时就才德关系和识人亲人说了这么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话:"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说的是世俗之人多分不清才与德,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与其得到有才无德的小人,不如得到无才无德的愚人,因为愚人作恶,智力不济实力不胜,人还能制服他,小人作恶有勇有谋,危害更大。有德令人尊敬,有才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却容易疏远,所以大家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观察他的品德。短短几句话鞭辟入里,于历史大事件中勾勒出个人立才与立德的辩证之道,令人深受启迪。

可见虽然《资治通鉴》后来被人断章取义为权谋之书整人之书,但其实司马光作为一代大儒,"道德博闻"的文正公,是始终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始终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君道、臣道、师道的。书中写"太康之英"陆机被人诬陷将死时,释戎服,著白,为笺辞颖,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遂被杀,夷三族。家乡华亭的鹤鸣声,还能再听到么?大丈夫志匡世难,既知将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读罢令人掩卷叹惋,感慨良久。这就是中国读书人一脉相承的世道人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读《资治通鉴》,拨开历史权谋的诡谲烟云,最终看到的还是质朴的世道人心。

想起前段时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们对于读书的感受都在逐渐微弱或者正在消失,阅读的感觉就像炊烟离开大地一样,越飘越高,越飘越远。但是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哪怕精神也像阅读一样离我们而去,飘到了天上。所以我们的高度也不再是头顶到大地的距离,而是头顶到天空的距离。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8

浩渺星空中,万千尘埃,有的发亮,有的暗淡,闪闪烁烁,消失重现,那片星空一直在,但生命却往复更替,演绎着不同形式的相同追求:人类与异种,同心同德,永无战争。

这是整本书的主线,而主线之外,蔓延出无数细弱柔软,却深抵心灵的触角,才是深深打动我地方。

无风不起浪,从基因研究天才英仙洛兰的谋划实施开始,两个星球,注定掀起狂风巨浪,最优秀的人类,最杰出的异种,为人类与异种的未来,在这波涛汹涌中展开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美轮美奂又低调温暖的动人画卷。责任为纸,亲情化墨,爱情绘彩,友情作铅,勾勒渲染着一幅摄人心魄的绚丽星图。

记忆丢失使洛兰成为骆寻,成为骆寻的这十年,是洛兰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然后读到最后,我才明白,骆寻之所以成为骆寻,是因为她是洛兰,一个接受过最优秀的教育,有着爱她的哥哥,包容宽厚的父亲,聪慧勤奋的母亲,这些过往耳濡目染的教育她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所以她的本性是律己爱人,努力乐观,就算记忆遗失,忘记的也不过是过往的经历,这种美好的性格失去压力的束缚,便塑造了闪闪发光的骆寻。这也是为什么她找回记忆后,虽口吐利剑,却心盛莲花。

还有辰砂,在成为小角的十年里,看似完全变了一个人,其实也还是他;还有紫宴,他有千百张面孔,但他从始至终只是一个人……就像洛兰无论是骆寻,还是辛洛,还是龙心,都是一个人。他们都一样,在千般变化里寻找一个真实的人生,积极进取,义无反顾。

殷南昭,他的.出现和消失真如一潭碧水,永远心平气和,永远波澜不惊,但他却一定是我最深刻最怀念的存在。时势造英雄,没有时势,他却成为一个英雄。我总微妙地感觉作者在刻意减少他的笔墨,就像生怕有人发现了这样一位令人魂牵梦绕的存在,要紧紧守护他,就像儿时私藏自己最爱的糖果。我也想表达出对他的喜爱与钦佩,但我想他一定更希望我将小小的悸动收好,送给比他更值得的人,他不知道他值得许多人用生命去爱。他只知道许多人值得他用生命去守护,哪怕一个素不相识,毫无瓜葛的奴隶。我常觉得,他一定不是人,人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尽管他做这些选择就像选择午饭吃营养餐还是自己做一样。他高不可及,又近在手边。

能将一切置之度外的人,他到底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他经历过这样的黑暗,却仍然选择将光明留给世界?让我动容的,是这一份理所当然的付出!在这一点面前,我感动到流泪的如何爱人也只得退居其次。

他以千旭的身份爱骆寻,眉是千峰聚,眼是旭日升,他是温暖善良的千旭,同时,他也是奥丁联邦最冷酷无情的执行官。他知道骆寻是洛兰的时候,他仍爱她,立下血誓:我爱你,以身、以心、以血、以命!以沉默、以眼泪!以唯一,以终结!以漂泊的灵魂,以永恒的死亡!爱情,亲情,友情,执着,背叛,奉献,守护……无数的情感奏响了这曲哀婉卓绝的恋歌,曲终,人散。

千回百转间,已物是人非;岁月流淌中,唯信念不变。故事蜿蜒不绝,余味绵长;情愫萦绕心间,久久不散。当你爱一个人,你是否有勇气说:我爱你,以心、以血、以身、以命!当你追求一种信念的时候,你是否有勇气说:我热爱,以沉默、以眼泪、以唯一,以终结!

勇敢是什么?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你面对危险,明知道害怕,却仍然手握利剑,迎难而上。勇敢没有如果,但我还是会说,如果我足够勇敢,一定会再爱你一次。可惜没如果。

看穿人性的哲言 篇9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军犬黑子》的小小说,说有一天训导员给军犬黑子策划了一个训练科目,让十几个人中的一个偷了一件东西藏了起来,然后让黑子寻找证物和小偷,黑子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很快就找到证物,并在十几个人中揪出了小偷。但它的训导员却大声斥责它找错了。黑子无奈只好再认真地找了一遍,找出的还是那个人,训导员又说它找错了。如此反复了三次后,黑子的自信心全没了,它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呢还是相信敬爱的训导员。黑子沮丧极了,最后找了身边的`一个人,谁知惹得训导员和那些人哄堂大笑。随后训导员告诉它,你本来找对了,可错就错在你没有坚持。当黑子明白这是一场骗局之后,极度痛苦地叫了几声,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之后,黑子几天不吃不喝,无论训导员怎样哄,黑子都不肯原谅他,甚至不再信赖任何人。训导队没办法,最好只好让它退役。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诚信”二字已变得无所谓了,无所谓到可任意取笑朋友的程度了。另外说明人复杂了,复杂到已让动物害怕、不敢与之为伍的地步。由此再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觉得产生危机感并不是危言耸听、小题大作。

本文网址://m.968ok.com/haocihaoju/35531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