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经典

读完这本作品后,我心里有很多感受,我被作者的作品所深深感动。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理解和解读的总结和表述,而与“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的问题正是本文的重要议题。我希望你可以在学习中借鉴这些观点,让你的学习之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近期来,我读了我国著名的《苏东坡传》。此后,我对中国北宋的最具影响力和最有才华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教育家、道德家、科学家等多方面的杰出人才苏东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赞赏。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敬佩苏东坡的才情与情操。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韧不拔,他的文学才华与卓越的人格品质,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的诗词家,他的人生智慧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随遇而安,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人生态度,使我受益匪浅,我想将这种勇敢面对生活的哲理应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

其中,我最感动的部分是他对待贫富荣辱的豁达态度,以及他对人生苦难的深沉理解和超然态度。他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但他始终本着“宁静以致远”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豁达与坚韧,他的平和与淡然。我认为,这种平淡的生活态度是我们今天追求物质满足的社会中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学习苏东坡的这种态度。

同时,苏东坡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更是让我感动。他积极为社会福祉、公平正义发声,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也不忘为人民做出贡献。他视贫困为教育和实践的机会,而非苦难和折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受到了后世人们的高度赞誉。

此外,苏东坡的学识和智慧令人赞叹。他的诗词广博、深邃,每一首都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他一生研究诗歌,不仅创作出许多气势磅礴、深情厚意的作品,还精通古今典籍,儒释道各家之学皆有涉猎,其学识之深广,令人钦佩。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苏东坡传》的书评是积极的。关于苏东坡的种种事迹让我有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他的智慧和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都应该积极乐观、坚韧不拔地迎接挑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争取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和责任心的人。

在我看来,《苏东坡传》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馈赠给每个人的生活教科书。读者通过此书可以了解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从而接触到他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智慧。我想,任何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宋代文化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另外,对于年轻人来说,苏东坡的故事和他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启示,是一种无比强烈的人生指引,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苏东坡传读后感_读书心得五篇范文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以供参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是否会被里面的人物情节所吸引呢,在读完后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心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说起苏东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这从他的词中不难发现。但读过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我对苏东坡又有了新的认识。

林语堂老先生用了极为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从童年的书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迁谪,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东坡的传奇经历。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

他可以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面对政治上的打压迫害,他一笑而过。

他可以是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甚至于不小心讽刺到他人,自己却依然乐在其中。

他可以是个看清世间的哲学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启迪他的哲理。

他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正义凛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虽有爱才之心,就连后宫皇太后都欣赏东坡的为人和文彩,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苏东坡还是屡遭贬官。不过他的一句话说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好一个“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敢问当今这世间有谁能如苏东坡一般无所畏惧,如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让你坚持本心,不为他人所动摇。

儒家的正视人生能给你面对苦难的勇气,敢于一搏。

道家的简化人生能让你看淡一切,逍遥自在,无为而治。

这些不正是苏东坡为世人所留的巨大财富吗?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四)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五)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在这个寒假里,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并且还要写读后感。开始,我很抱怨,推荐读书怎么还送他篇读后感啊!可我一读这本书,我就放不下手来了!

我很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苏东坡身上在也合适本、不过了。“乌台诗案”让我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他为友的人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多次被贬到外地去。好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坐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的心境的写照。

我敬佩苏东坡的才华、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气,苏东坡虽然死了,但他的诗词、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入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谈谈苏东坡——《苏东坡传》读后感

“呼!”合上了《苏东坡传》那厚厚的书页,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吁!看完了这本书实在是太畅快了!”这本书叙述了一代文豪苏轼——苏大学士的生平,精彩的让人无法想象!还等什么?快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说到苏东坡这个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十分有胆识的人,还是一个坚定立场不动摇的人。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有一些大臣幵不支持,认为对百姓没有好处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党派:新法和旧法。苏东坡支持旧法而敢于同当时任宰相一位的变法者王安石成为敌人,还毫不畏惧的针锋相对。这种胆识和毫不动摇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后人十分佩服。虽然他在后来被朝野所迫害、远远地发配到边疆海南,但是他所支持的党派最后也因一张反应民生疾苦的画击溃了新法派,推翻了王安石的变法,不过这都是些后话了。再说苏东坡,他与宰相为敌,自然受到朝中新法派的攻击与宠并王安石的皇上的贬嫡,在这种受尽排挤和攻击的情况下,苏东坡仍然十分乐观依旧能写出清新的诗词,他那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和对困难的无惧都值得我们的学习。

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苏东坡不仅仅是一名诗歌与文学之中的大师,还是一名美食专家呢!“什么?”相信你一定会对自己的耳朵起了怀疑。哈哈!我可没有在说谎,苏东坡的确作菜很好,他还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美食。比如我们杭州闻名天下的东坡肉。在他写给他弟弟苏子由的信中提到了他发明的美味——烤羊脊:“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螫逸味。率三五日一铺。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铇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有没有馋虫被勾起的感觉?苏东坡把这篇“戏语”写的惟妙惟肖,香味似乎从字里行间弥漫而出,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尝一尝这道菜。从此可见苏东坡深厚的文学功底,做美食家的天赋和孩童般的想象力。如果苏东坡穿越到现代而不写书的话那一定是个名满天下的厨师!

在这里我还要八卦一下,苏东坡和他的敌人,宰相王安石,还是好朋友呢!相传在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去相位归田生活时,有一次骑着小驴出游,却正好撞见了同样是出行的苏东坡。这二人不打不相识,于是聊了起来。最后两个人一起发出了感叹,虽然两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更加强盛啊!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苏东坡,他那优美的文字,乐观的人生和忧国忧民的一颗心都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钻研。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论起那些古代的著名诗人,例如唐宋八大家,我都了解,在这些人中,最让我钦佩的,就是苏东坡了。968OK.Com

苏东坡,是豪放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在被贬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与友人一同出游。我钦佩他,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他的豪迈;同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的深情;还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如此有才华之人,怎能不钦佩?

我想更深地走进苏东坡的内心世界,于是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书籍中,我选中了这本《苏东坡传》。

从书中的标题,很容易能看出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跟它的作者——林语堂有关。林语堂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才子。一位才子写一位才子,就诞生了这本《苏东坡传》——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之一。

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总是那样豁达,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苏东坡受尽磨难,而依然快乐达观,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固然可赞,而读罢掩卷,我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狂者”。论语里有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做人做个狂者可以,但不能做一个狷者。

的确,苏轼的才华,超过了几乎当时的所有人,有狂傲的资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为狂所连累,成为他各种挫折的根源。乌台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的例子。

狂傲,说的好听点,是恃才傲物,说的难听点,就是自负。当年,苏轼做官时,他好友的父亲,陈希亮,作为他的上司,不停地打压苏轼。哪怕一篇很简单的文章,苏轼都要写很多遍,因为陈希亮怎么都能找到一点漏洞。有人说,陈希亮是无中生有,他为此解释说,是看出了苏轼特别骄傲,怕他以后在官场上,会吃大亏,所以才打压他,磨磨他的锐气。想必苏轼有些是接受了,但是我想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改。

苏东坡的一生是异常坎坷的,也是乐观开朗的。他的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垂名千史!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7)

东坡者,于我可谓相识已久了,如同无数文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一样,自小学起,“苏轼”于我而言即是背诵诗篇下“作者”的名字,见到便能认识,但未尝深聊。那时我,喜爱周敦颐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欣赏屈原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直到书法临帖时忽见苏轼的《赤壁赋》,不禁被深深吸引住了。而当我捧起这本《苏东坡传》,随着林语堂的脚步,越是走得深入,就越是发觉自己的肤浅,越发被这位“文坛巨星”深深震撼了。

东坡之秋者,乃酿就于风雨之后。《法华经》中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东坡的秋所蕴含的魅力,正是在这种伟大的痛苦中酿就出来的,其在黄州的经历与人生转变乃最令人为之所动。东坡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是他尝过那“深自闭塞,扁舟草覆,放浪山水间,与樵油独处”的孤寂之后,是他尝过那“乌台诗案”的“有恨无人省”之后,终于,他乘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硬是游近了心灵的“桃花源”,而当我踏进他这仙境般的思想,并未为满园春花而感叹,却是一种镇定、智慧、成熟的“新秋精神”,焕发出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鸣奏出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我也同那“源”中野草一样,有幸享受这暖锋与冷锋交汇的的暴雨之洗礼了。

东坡之秋者,乃弥漫于儒道之间。他“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纯天然的道家”,他的人生观,兼有“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也正是这种人生观,让东坡的秋得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我踏上他的小舟,看“月出于东山之上”,在月光的照耀下,与秋天一同陷入沉思,正如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所言“只有人类的幸福才是一切知识的终极目标,于是我们得以在命运的浮沉中的调整自己,欣欣然生活在这个行星之上”。

东坡之秋者,乃长存于凡世之中。我也如无数追随着东坡的“粉丝”们一样,渴望自己在生活与磨难的历练中练就他那超凡的性格,练就余秋雨言中那“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迂回与挫折之间,我尝于绝望的失意之中感叹自己到了“人生之秋”。但一番思考后便方知这一愁赋乃“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稚气。只是不管怎样,但愿当我真正走进人生之秋时,能在那里品到东坡般的成熟,当我有幸再读《苏东坡传》,又不知能有何感悟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8)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医生丰富多彩。他既聪明又天真。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当你浏览苏东坡时,你会被他的才华所吸引。

苏东坡自有其及其迷人的魅力。就如同魅力之在女人,美丽之在花朵,是宜于察觉而难于说明的。

苏东坡的这种高深莫测,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有一种道德力量,这是人的力量所不能遏制的。这种力量是从他的出生开始的,也就是说,力量在他身上运行。他挥动巨笔,肆无忌惮的泼墨,如同儿戏一般。

对于苏东坡的个性和素质,我只能说我可能连抬头的资格都没有。

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苏东坡是一个渺小而又庞大的人,为何说苏东坡伟大,因为,苏东坡像一面镜子,从他的一生中可一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思想。正是这些精神和思想流淌了五千年,从未枯竭。

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至连表皮都没到达,认为自己真的童稚,但还是要写下来,这既是我的读后感,也是我向一个伟大的文学领袖致敬,因为,我深信,精神不会仅为生命的流逝而散去,而苏东坡的精神定会耸立在文化的长河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9)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着她,我曾去过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可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诚。

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有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0)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峨眉翳下,乐山之北,便是眉山镇――苏轼的故乡。

我前几年曾随着他的踪迹,访眉山,游黄州,过惠州,走在长长的苏堤上,欣赏他留给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彼时,河山大好之地,处处是游人如织。而今年冬天,全国人民都度过了一个空前沉闷压抑的春节。在闭门不出的日子里,我翻开了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感受“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二十一岁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便名动京师,文坛领袖欧阳修说:“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盛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交际广泛朋友众多,每日里来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苏轼光彩四射意气风发,文坛官场对他来说都是阳关大道。

然后忽然间发生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最后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这时候的苏轼四十三岁。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顿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换了别人早该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长吁短叹了吧!

苏轼没有。他深入骨髓的乐观旷达挽救了他。他是个到哪里都能够安然享受生活的人。在黄州这个穷苦肮脏的小地方,他开始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棵。今年V草盖学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怀着对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给自己起名叫东坡居士。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汤、东坡肘子等菜肴传世。有个厨艺节目说,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肴不算本事,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才算真正的好厨师。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等厨师,而且他最擅长烹调的不是蔬菜鱼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的名字赫然榜上。从北到南一路贬谪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尽心尽责,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杭州连连遭受水灾、旱灾、瘟疫,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了杭州的税收。在瘟疫之时,大量购买药材,带领懂医术的僧人研制药剂。

苏轼每到一任上,都把兴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兴修水利保证生产和民众的生活之需尤为艰巨。

初到杭州时,西湖荒废,唐代时形成的供应市民饮水的六井也荒废了,既造成民众生活和生产的艰难,也导致了自然灾害屡屡侵害杭州当地民众。对此,苏轼主持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以防暴雨水涝时水淹杭州;第二在西湖边修建一座堰闸,以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第三是开挖西湖葑田,彻底治理西湖水患,又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

如此,既让西湖成为真正有巨大容积的湖,又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来再也不必绕湖而行,“苏堤春晓”也名列今天的西湖十景。

今年二月底,在所有人“闭关抗疫”时期,“杭州西湖有序开放”成了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出门,毕竟春天到了。当天有两个景区冲上微博热搜:一是安徽黄山景区仅迎来一名游客,二是杭州西湖景区千人涌至。

真正热爱脚下的土地,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水土。十里苏堤,是苏轼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的真实印记之一,直至今日我仿佛仍能看到他走在这长堤上,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他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这份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林语堂先生写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这个冬天,国人经历了太多伤痛的阴霾,也看到了无数闪耀的光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场逆旅,愿我们每个行人与浩然之气同在,横扫阴翳,奋勇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1)

心似巳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公元1100年,被贬谪至八府的苏轼终于获得赦免,回到北海,结束了他十多年的流亡生涯。第二年,他游览金山寺,见到了寺中珍藏的自己十年前的画像,只见那时的他闲淡飘逸、意气风发,而今却巳是两鬓斑斑、垂垂老矣!岁月如这样,沧桑沧桑,他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用颤抖的双手在肖像画上写下了这种感觉。

仅仅两个月后,这个永恒的奇迹就消失了,完成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人生旅程!

年轻时,他也曾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夙愿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曾幻想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能实现其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是由于他耿介、宁折不弯的个性,使得朝中新旧两党都视他作敌人,排挤他、容不下他。

乌台诗案成了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政治斗争的倾轧下死里逃生的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从而明智地为自己选择了轻“官人”而重“诗人”的路子,为后世的人们捧出了一篇篇万古流传的诗文佳作。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谪黄州。在友人的大力帮助下,他在郡城旧营地东面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官人”苏轼到“旷达文人”苏东坡的优雅转身和变型。此间,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词作,写下了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或是气势磅礴,或是超然旷达,或是孤独旁徨的优美词句。

贬到蛮荒之地惠州后,他没有消沉颓废、怨天尤人,而是随遇而安、平静乐观,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清新诗句,俨然有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味道。后来,只身陪伴他来到惠州、当初被他赞誉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爱妾王朝云病故,他悲伤地为她写下了“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夜雨倍思卿”的句子,并在惠州西湖修筑了“苏堤”以示纪念。

第二次贬到更偏远的瘴疠之地儋州后,他巳是垂暮之年。面对如此变故与打击,他仍是云淡风轻、从容达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不计自己的苦难得失,仍一如既往地对国、对民抱着一片忠义仁爱之心。

他在当地着书、办学、培养青年才俊,以无生的觉悟做着有生的事业。后来,他在儋州写下了《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他早巳看淡名利,清心淡泊,宁静致远,向往着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悠闲、隐逸生活。

黄州、惠州、儋州磨砺寿司,成就东坡,使后人有幸仰望一位有着杰出诗词和博大才干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回首平生事,得失我自知。几度宦海浮沉,贬谪流离,身如浮萍飞絮、不系之舟;看取眉头鬓上,形容枯槁,心似秋空霁海、巳灰之木。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我只是不知道凤凰山脚下的芙蓉花是否开过?

只是不知,霁雨初晴的望湖楼下,是否依然水如天碧?

只是不知,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是否依然可见当年那宛若清水芙蓉的倩影?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2)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宋朝不是我的对象。我喜欢大汉王朝纵横开阖、挥斥千里的雄风浩荡;我喜欢大唐王朝雍容华贵、心胸广阔的恢弘气度。如果清朝没有悲伤和压迫的历史,清朝可能会成为我最喜欢的王朝。

说是喜欢,其实,细细想来,只不过是在这些朝代里某些人物、某些事件、某些行为激发了我内里的声音,心底的向往,“爱屋及乌”而已。如此说来,“喜欢”一词是不敢深究的,严谨点儿说,应该是“感兴趣”。

前日,友人荐我读一读《苏东坡传》,我恰好手头无书,翻来一阅,细品慢思,宋朝竟也别有洞天。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实际上是一个宋。因为宋朝的统治者迁都杭州,无意收复河山,长期苟且,史学家们为方便研究辨识,做了个记号,才有此区分。

在《苏东坡传》里,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主编《资治通鉴》的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闭目凝神,掐指再数,宋朝竟然是一个人才济济、群星闪耀、名家荟萃的朝代。看看吧!

《梦溪笔谈》的作者、科学家沈括;写下横渠四句的思想家张载;大书法家米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大画家张择端;人称天下第一清官的包拯;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天才、父子共誉的诗人晏殊、晏几道;名烁古今的女词人李清照;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现世留存诗集最多的大诗人陆游;豪放派词人之一的辛弃疾;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朱熹……还有本书的主角——文学家族集团“三苏”之一的苏东坡。

当然,宋朝的辉煌离不开宋太祖赵匡胤镇压军队、强调文化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社会经济和文化长期发展后的一次辉煌绽放。

大文豪苏东坡出蜀入汴,就名震京城,轰动文坛。年少得宠,少不了快意人生,恣意挥洒,无奈世事坎坷,风云多变,任他如何才高志远、志虑忠纯、心意拳拳,也防不过嘴大舌长、冷枪暗箭,辉煌连着暗淡,热闹跟着孤寂,词人被一贬再贬,流放黄州。

虽然被贬谪,但黄州成为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首《卜算子》道尽了词人的孤寂、凄清与忧愤,自我内心的挣扎与徘徊。

大半生的仕途坎坷,人生悲欢,宦海浮沉,促使词人思悟、抉择。他摆脱羁绊,重塑“新我”,自我救赎,走向超脱旷达,风雨里,兀自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谦“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心境也与此有相似之处。

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自我的彻悟,终于,在黄州,苏东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成熟的人生就此写就,吟出千古流传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豪放一派的杰出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他的词,像波涛汹涌澎湃,如雄风浩浩荡荡,若惊雷撼天动地,似长虹直冲云霄。黄州赤壁因此名震天下,引得后世的文人骚客纷纷来访,欲寻词中之情,句中之景,故黄州赤壁也被人称为东坡赤壁。

人生自有数,不苦不甜,不坏不好,不失不黄州,苏东坡就不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人物,他也就不会在中国文坛达到不可逾越的高度。

必须一提的还有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位**宿敌,却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彼此当政、主持大局时,为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因政见不和,相互攻讦,打压对方势力,毫不手软。但,君子就是君子,朝中为对手,朝下为朋友,有意见绝不伤害人格,提建议绝不怀揣阴谋,伟大不容猥琐和卑劣,他们互相敬仰,都称对方才智超人、谋略深远,无怪乎他们都能在人才济济的大宋星空中熠熠闪光。

王小波说,人生是一条孤独的路,应该有一本有趣的书消磨时间。

读完《苏东坡传》,这样的感觉逾深逾浓。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6496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