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你在为谁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1

本书作者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这是一位有着真爱之心的作家。她是一位用心感受生活,用感情滋养生活,用爱升华生活的好老师。作者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

我深深地被生动有趣地诠释儿童内心的声音,叙述,分析和客观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所吸引。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想过“孩子在我们身边幸福吗?”这个问题。

书中的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地拨动了我的心弦p>

她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制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需要和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制作出适合自己脚的鞋;同样,教育者也只能在研究孩子的心理历程、精神世界和成长机制的前提下,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们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缺乏尝试的教育方法带给我们观念与现实强烈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当我读到它时,我不禁感到悲伤和遗憾,因为是孩子的父母,以及我们作为教育者,剥夺了孩子们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和错误的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不再快乐,而是无助、恐惧、孤独和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家。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我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然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还很远。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

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霸权通常会压制、束缚甚至扼杀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与自由则可以极大地发挥儿童生命的巨大原始潜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2

假期里,受

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平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

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近,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

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

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于是我把两个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给他们讲道理,听孩子解释,并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个短短的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在严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温暖真诚的心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严厉是更深沉的爱.其实在李跃的书中会有很多的故事及相关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当然的小事,让我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儿童的幼小心灵,埋没了孩子的潜力,而教育就想当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教师走不过去,孩子不愿走进来,使两者成为对立面.

曾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性,现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说的是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作为施教者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保护好孩子个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尽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跃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跃不是圣人,也不是教育专家,但她是一位个性和影响力都很强的教师

她对自己不偏不倚,教育败笔,优秀案例都在书中一一展示,与其说这是李跃的财富,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或缺的教育宝藏,而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个人却都有一样别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

也许只有你知道,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平凡的天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3

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叙述者的角度,讲述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和听到的详细但并不复杂的故事。

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她用一条条平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领悟、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纯洁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和生长取决于浇水器。因此,孩子们所犯得错误都是父母的无知和忽视造成的。

首先,父母应该受到教育。只有家长树立健康科学的教育观,才能提高儿童的教育质量。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

刚离开父母的孩子害怕独自面对社会。他们带着摇摇晃晃的小牛走到远方,离开自己的小世界迎接陌生人。在这种环境下,我认为最强大的技能和知识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此时的教育者没有爱的心,他就厌倦了面对孩子们的哭喊;他厌倦了面对孩子们的淘气;他厌倦了面对孩子们的犹豫和无知。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

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难道许多幼儿园教育者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吗?

***的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家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灵,锻炼他们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关心孩子受伤的心灵,用爱**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坚强;他保护孩子无知的心灵,使他们拥有温暖的手臂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需要反思。看完整本书,我觉得这句话令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

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4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后感范文

在园里经常听到"李跃儿"的名字,两年了可能我才仅仅知道ta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大师",趁着放假,静下心来,百度了一下,页面展现了八个大字——"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看到介绍中李跃儿的代表著作,我被《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好奇吧,开始阅读寻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热潮"你幸福吗?"我也关注了许多报道,多数人会笑着给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让我再去回想孩童时的幸福,记忆大概就是关于父母和学校了。而作为老师的身份,在书中写道:在书中,作者说到: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以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

对于"爱与尊重"我自认为可以做到,可偶尔在孩子们面前也会突然忘了"平等",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时候,老师们也会被感染到,会有不一样的幸福感。

刚刚有了小小的自信,当我阅读到"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只是喊口号。

古人讲,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段话,让我开始犯愁,怎么都觉得我还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世上事就是这样:越深奥的看起来越浅显,越复杂的'看起来越简单,越困难的看起来越容易。

"也许就像书里写的,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内成功,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传统的势力太强大了。

教育不像工业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就能很快出产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经定型了的人,绝不会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时间的沉淀下突破层层"传统"的枷锁,做一名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老师。

书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误"的案例,我并没有过于惊讶,因为我们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断定那些父母是否爱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么重要!而爱的名义之下,很多父母可能会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爱是让孩子感受"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先入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跃儿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

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5

第三部分的展开,让我的心也随之打开,教育的真实含义浮出水面,孩子的幸福来自与家长走出误处,孩子的快乐是教师走出职业的惯性,**必须为孩子构建快乐平台,教育的绽放异彩来自于教育者素养的提高。她把问题抛向使力者,这样,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把他们的天空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去搏击,自由地去规划,未来总是属于他们的,我们无权给他们画圈圈。

最后一节,作者信心满怀,她通过各种例子,凸显幸福能使孩子焕发精神的动力,幸福会使孩子永远精力旺盛,幸福使孩子更有兴趣去**人世界的奥秘的理念。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愉悦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创造的天赋,提升理性高度,展示情感的魅力,超越感觉的虚空,达到生命的快乐之巅。

幸福不是一味的放纵,是成功的前奏,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产生学习技术的动力,这才是教师和家长们必须考虑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自信,孩子会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发现许多生命中的秘密,生活中的小诀窍,才会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原动力,获得事业和人生的进步。

作者的四部剧,好像孩子的生活小节的展现,细碎,但不杂乱,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我们会时时努力,做好教育者的本分工作,让孩子不固守成规,让孩快乐、平和,更让孩子生命力旺盛,事业精彩有望。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6

合肥市琥珀山庄灵童幼儿园陶婕

读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被书中的情感所感染,被书中的思想所教育,被书中强烈的爱所融化。李跃儿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用爱滋养生活,用爱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在书中捕捉到的就是生活中令人震撼的例子。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家。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我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

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当我读到它时,我不禁感到悲伤和遗憾,因为是孩子的父母,以及我们作为教育者,剥夺了孩子们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和错误的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不再快乐,而是无助、恐惧、孤独和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

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想要什么、想什么,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才能得到有益的发展,感受幸福!

此外,她还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快乐,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和责任,还要让这份爱充满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

当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发现自己错误的教育行为时,她花了几年的时间等待孩子们的自然成长,回报他们的纯真。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这几种方式:

大声呵斥指责批评、立即上前加以制止、亲身上去帮助完成,我们缺少了耐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等待”。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难免会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时候,当看到孩子闹事闹情绪时,有时就会发脾气。这是一个弊端,我们每个老师都得改。

周弘老师有句话讲得好:“当你改变不了社会,你就学会改变自己。”孩子的任性、顽皮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我们与孩子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空间,就如盒子里的两个肥皂泡,当一方压力大时,另一方就会不攻而破,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琢磨孩子的心态,顺着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导,用心去赏识孩子的对与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成熟,才能使孩子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茁壮幸福地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7

家长,手下留情!

一年以前,当我因女儿的逆反期教育问题请教她的幼儿园老师时,她向我推荐了李跃儿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首先吸引我想一睹为快的是它的书名,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是类似《谁拿走了哈佛第一名》这样的书。但对于那些读过更多教育专著的人来说,第一感觉应该是一本更好的教育孩子的专著。

看到书名,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爱他还来不及呢,谁还去拿走他的幸福呢?”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 先来看看本书中的几个小主人公吧!

(一)不会笑的王欢

李跃儿第一眼中的王欢是个瘦弱与敏感的孩子,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父亲告诉李跃儿,儿子不会笑。进班一个多月他竟然真的从没笑过无论问他任何话,他只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

我们要问:小王欢幸福吗?

(二)无法上学的天才宋子然

宋子然小的时候特别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天才的资质,所以家长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下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大人孩子就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的满城奔波。但后来所有的班都放弃了,而且小子然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直至无法上学,只好呆在家里。本是天才的小子然幸福吗?

(三)7岁的富家“小偷”

这个男孩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吃穿无忧。但有一天,他母亲发现他在商店里偷钱,于是打了他一顿。可是,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狂偷不止了。

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他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他,说:

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家长就打,用火烧他的手,还是照偷不误。

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幸福吗?

这些小英雄的处境告诉我们,他们并不快乐!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孩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痛苦。

虽然物质生活比上一代丰富,但童年并不快乐。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夺走孩子们的幸福!然而,孩子们的幸福已经被夺走,或者正在被夺走。

然后我们可能会问:谁夺走了孩子们的幸福?

让我们看看其他重要人物的表现吧!

王欢的爸爸在王欢4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想尽了办法:让孩子站在窗台上,游泳时硬将他推下水,甚至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大人特意离开……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吗?

宋子然的妈妈不光不顾孩子的累与否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而且最糟的是,只要她觉得某个兴趣班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益处不大了,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不与孩子商量,突然有一天会给孩子报上其他的班。例如,当学习游泳时,孩子们不想一路哭。你想这样的状态能学好游泳吗?

孩子大哭大闹,妈妈死拉硬拖。孩子们在游泳池里哭和游泳,总是最后一个。宋子然的爸爸呢?

他的教育观念是让孩子听话,方式极其粗暴,为了建立父亲的威严,动不动非打即骂,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看见一头凶猛的狮子一样。他还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为了锻炼小子然的毅力,爸爸竟然看电视时专门让本就很爱看电视的小子然坐在旁边写作业,并说:

儿子,这是我的节目,我可以看你不能看!……他们是在给孩子幸福,还是在夺走孩子的幸福?

为什么富家里出了个“小偷”?因为父母只注重赚钱,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作为人,尤其是孩子,最重要的是情感需求和精神满足。当这些都满足了,他只能转而寻求物质上的满足。

周弘先生说:没有不好的庄稼,只有不能种庄稼的农民。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4岁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刚发展的时候,本就分不清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而我们的家长却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硬生生的夺去他的安全感;家里出了个“小天才”本来是喜事,而我们的家长却逼着孩子处处更优秀,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赚钱是正确的,但因为赚钱忙,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本末倒置;一分钟前,你是一个为儿子洗脚的慈母。一分钟后,你变成了一个凶猛的神。你打了你儿子一顿,还踢了他一顿

作为儿童家长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平等地与儿童相处。我们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如果你是农民,我会以农民的方式与你沟通;如果你是大使,我会以主人的心态与你沟通;如果你是个孩子,我会用童心和你交流。

只有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孩子才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浑身都会充满幸福。

父母,慈悲为怀,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

家长,手下留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张琴

古城街道古城学校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8

我还没读完这本书。我读了一半多一点,因为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那时候,我没有太多时间读它。但这本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但我经常在那段时间读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

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善于讲故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

李跃儿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的想法去朔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非人”。

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不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和心理特征。儿童正处在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到处都在反对**。处处执拗。为什么会这样?

亚杰有个说法,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如时间不能倒流、空间不能重叠、因果必定关联等等,不理解就会哭闹,这是作为人必须经过的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思维能力;如果强行阻断,比如采用打骂的方式,不

它会使儿童丧失探索精神,产生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坏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儿童成长,破坏儿童的内在建构。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用不上。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就被不正确的教育所破坏。比如,从0岁到6岁,被教育者称为学习的关键时期。

如果他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这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学习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这时,大多数家长强迫孩子读书、计算,这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预设的精神机制。

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离开,何时开花取决于其预设机制。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重孩子的成长机制是愚蠢的。

现在真正的在教育当中实践,更能感悟书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篇9

假期中,我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书中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李跃儿是一个有真爱之心的人。她是一个用心感受生活,用爱滋养生活,用爱升华生活的人。在她的书中,她抓住了生活中所有令人兴奋的例子。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后的种种苦恼。

我记得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幸福吗?”没想到竟然有孩子说“我不幸福!

”我感到很诧异,我说:“同学们,你们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你们;物质上,要什么就有什么;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你不快乐吗?

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说的最多的就是周末可以不用上各种辅导班。孩子们真的渴望幸福。他们说的是事实。

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大胆进取、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能力。可是,我们的家长往往在家中不让孩子破坏玩具,因为心疼钱,在学校里,我们的老师急功近利,不是让孩子在尝试中去学习,而是填鸭式的灌输,讲究立杆见影。这些孩子都是当配角惯了,小小年纪就已被一道道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心灵,每做一件事似乎非要给个规定不可,如此下去,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建构起主动、进取的精神。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家。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而感到骄傲和满足。然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使我猛然醒悟。

希望家长们能尽快阅读这本书,认清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与老师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丰富、开明的环境。不仅是对孩子现在,对于其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253914.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