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教师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汇编十三篇)。

想知道“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请继续阅读,当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很多领悟。 阅读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是对自己与作者的一种交流,如果您想要更详细了解这个话题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

通过学习我发现:很多成功的教育家都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教育反思”。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可以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育反思”的许多成果,本身就可以以笔记、小品、日记、问题**的形式正式发表。而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所以,及时地系统学习尤为必要。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如果我想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需要不断反思教育和教学,只要我坚持,我就会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自己困惑的问题。

形成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思的习惯,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学会写教育叙事。记录每一天每一节课教育教学得得失,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坚持叙述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许不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但它能让我们在讲述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悲欢离合。

激情、困惑、收获等的空间,以便尽早地吸取百家之精华,提高自身素养及能力。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2

【内容摘要】: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这是教师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许这就是校本教研的本质

[关键词]:校本研究角色定位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觉醒

【正文】:“教育成就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所以,从教书的第一天起,我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家。

经过不断的学习与磨练,我就是在我校的“校本教研”这片沃土里茁壮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机会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气氛中,互相学习,知识也就不断丰富起来,教态也更加自然起来,我也逐渐成熟起来。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我越来越感到“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话文化”,他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校本科研的深入开展,我发现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居然在不经意之间迎刃而解——于是,我明白了,光一头扎在工作中,光靠个人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教师,就一定需要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这就决定了,一方面教学它应该是在“千差万别、百花齐放”。但它离不开教育教学规律的一般性。

另一方面,要增强科研意识,加强学习,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回忆过去,我不知道如何写教案,自由设计自己的课堂;从不知道如何面对学生到成为他们的亲密朋友;从听别人上课到别人听我上课。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课堂管理上,他们都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切,使我深深明白,一个真正懂得“教学”的好教师,怎么离得开校本科研,这一“利器”呢?

校本教研的关键就是“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因此,探索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是抓好校本教研的前提。通过广泛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我知道学生想学什么,老师想教什么。针对收集到的材料,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学生大多数希望教师能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为他们营造快乐学习的环境,于是,我充分利用实验室器材、多**设备,满足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求,使学生思想更加活跃,有了更高层次、更有意义的精神取向,人生观,价值观。

有位智者说过,生活即课堂。生活是美好的、丰富多彩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和老师生活的源泉,要真正做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进行教学研究,就应该充分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学校注重独特的民俗文化、家乡特色和学校特色,从生活中提炼校本教研成果

教学研究的最根本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课堂服务,因此,在进行了多种教育的尝试后,我们教研组决定,将校本研究中所取得的各种经验回归到课堂中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处在转型时期的教育抛给教师一个又一个问题,也使我对校本教研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疑问。经过不断的学习我才明白校本教研就是以学科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知识。

一、教师角色要正确定位

只有你知道自己的职位,才能把工作做好。教师被看作是人的一生的引导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为了明确自己的位置,快乐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校定购了书籍,供我们教师阅读,这使我对教师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情感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理论知识的缺乏和思想观念的落后,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要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积累。经过学习,我发现其实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学习者。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学习者我不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向其他有学识的教师请教,利用现代化网络,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研讨等活动,不断地丰富自己。

校本教研是一个教学的大课堂,在这个教学研究的大课堂中,我和老师们一起认真的钻研、学习,**,经常为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设计而殚精竭虑,我们讨论、思考、争辩,只是为了怎样能够让学生不仅学好知识,而且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夯实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首先要练就一套扎实的基本功。这包括课堂教学,以及辅助手段:词汇、课件

第一,是我们教师的字,俗话说字如其人,要想写出眉清目秀的字,钢笔、粉笔字、毛笔教师在这方面要下功夫,教师被称之为典范,字是一个教师的门面,所以学校经常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字写好,写活。我校有许多教师的字都很好,这为我们年轻一代起到了活字贴的作用,使我们形成对比,不断自觉的写好字,在备课,写其他文稿时用心写,在学生面前也起到一个模范作用。

其次,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指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这方面基本功的欠缺应该归属于电脑知识的匮乏。因此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摸索,需要在网络上找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的电脑知识钥匙,虚心向这方面的专家学习。

通过大量的积累,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网络,使自己不断提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多**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掌握更多的多**技术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现在我基本上能够自己制作出适合自己风格及教学内容的课件。在稳扎稳打辅助基本功的同时,不忘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讲座、讨论、小组内教研、备课等。

三 、加强校内外学习

学校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学期会场组织一些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观摩和学习,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他学校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使我们能在其中得到一些启发来不断的完善自己,是自己能够在教学上得到提高。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常常**反思教学的真谛。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深感:

我们不仅在教书,而且在育人。教学是和孩子们心灵的交流,让智慧的火花在孩子的心上闪烁,让创新的种子走进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喜欢数学,让孩子体味成功的欢乐。

4、 实践讨论、备课、讲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为了提高所有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在这方面,把全体教师分成听课、讲课、讨论、评课等科目,把大家的智慧融为一体。

所有的老师都分享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这主要是一次研讨会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教研组中,教研组长带头组织教师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组织交流、讨论和讲座。然后抓住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改进这节好课,让老师知道什么是活动中的好课,以及如何做好准备。

在备课时,我也经常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与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并将研讨的解决方案,进行实践,发现问题再反思、再研讨、再实践,不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

五、关注自我反思及案例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已为学校所采用。学校鼓励教师每月至少写两篇反思或案例,每天填写《课堂反思纪录(教案)》。反思备课时否遇到困难,是否调整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课堂上是否出现意外问题以及如何己是处理;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

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每次外出学习,教导处就要求出去学习的教师要写一份“外出学习心得”,以此来总结自己在外学到的知识,以书面形式交与教务处。来更一步规范自己的学习成果。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方能做到万事周全,作为教学“教后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自己在各各方面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面路途遥遥,我依然执着追索。青春已悄然逝去,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坚信:

燃烧的人生是美好的。明天的画卷在我们手中展开,与校本教研一起成长,用爱心、智慧和心血托起明天的太阳,让明天的太阳辉煌、灿烂。感谢校本教研,它给了我畅所欲言的空间,使我这个步入中年的教师再次焕发了青春,使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巨大的能量可以挖掘,愿校本教研伴我不断成长!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3

假期在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书中谈到当今我们的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新,不应该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的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应该怀旧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指点迷津。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是不是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是不是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地复述,把教师总结出来的条纹纲要搬运到他们的脑海;是不是经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有没有把孩子的已知设想成难点,而扼杀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举出一系列不适合的现象后,提出数学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实地充满生机,让师生切实互动发展,这一观点引起我浓厚兴趣。

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体现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

就是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难以控制,顺着学生思路去做,有时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所谓的“二度设计”,就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我们要变已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努力实现新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目标。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故其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作者认为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前实际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学案有多种或多个,舍弃过去那种亦步亦趋的“小步子”做法。这种弹性化的多重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育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捕捉新的契机,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课后写写教学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那就是课后的“二度设计”。

进行“二度设计”的好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前“二度设计——多分把握

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课前“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激励创新。

二、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

课中“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与执教者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课中“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必须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进行顺利;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有必要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于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三、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

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来说,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二度设计”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看法:课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课堂不是舞台,教案不是剧本,教师不需要按部就班、美轮美奂的表演。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气氛,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多角度的理解、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和欢乐。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4

读《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有感

建始县实验小学冯琦琳

在学习《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文后,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做到了,但它的深度不够好。当我们想从心底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 ,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去年九月,我热情洋溢,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勇敢而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课题。

那时,我想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努力。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

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缺乏深度

首先,缺乏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思考的能力。在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怠、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 ,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第二,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将在记录点滴的同时,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5

篇一:《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教师如何做研究》》幼教理论书籍,《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比较多。如何选择研究课题?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从实际中来,从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于是我确定选择在“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有效融合”进行课题研究,为了丰富理论依据,我又在翻阅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书时,了解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教师首先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幼儿园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策略和方法。现在,在综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都是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的。在主题产生、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1、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机遇,产生新的教学增长点。

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进行相关信息交流,共同商定和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衔接和统一。把视野转向儿童,把儿童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和选择教材的依据,实现课程内容、形式和主题活动的更全面整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班幼儿在“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有关春天的生成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

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延伸。当时我考虑到原先预设的观察活动,在他们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我轻轻对他们说:“我们先仔细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条上有没有叶子。

”回到幼儿园后,我依据孩子们当前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了“春天”的系列主题活动。我的支持策略是安排“观察春天、学做迎春花,组织孩子收集春天的**、学唱歌曲春天,美工制作郁金香等。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6

读了《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刚刚拿到这本书时,认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籍,对自己能不能坚持读下去,能不能读明白有所顾忌。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住了。“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是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原来是一本帮助教师想事的'书,启发教师搞研究的书,使教师永远有兴趣与好奇心的书,永葆青春的书。感谢师校培训部的老师为我们学员选择了它。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循序渐进的介绍了“教师需要做研究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我们研究什么”;“我们如何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呈现”。

在第一章中,讲述了作者对于教师一职的理解。从对中学时一位名师的崇拜与模仿,到开始思考对“井井有条的课就是好课吗”的质疑,再到最后对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的研究。他提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做教师、怎样做教师和做什么样的教师的问题。”联想到我的实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人过中年,却仍然孜孜以求、探索不止的“研究型”教师;但也有很多“未老先衰”、“吃老本”、“不思进取”的教师。这一类教师正处于“职业倦怠期”。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把“书”教好了,就算尽职了,不琢磨探究“书”以外的事情,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是研究者的事情。可是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如果取其后者,如何能教育得了现在的学生?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清晰的规划,才能确认人生的职业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中指出我们的研究不是简单地申报课题、写立项书、发表论文或出书,而是表现于“行动”中的对教育中问题思考解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研究”有两种方向和方法。一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研究其细部,二是指向其来龙去脉,研究其发展。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发现:很多成功的教育家都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教育反思”。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可以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教育反思”的许多成果,本身就可以以笔记、小品、日记、问题探讨的形式正式发表。而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所以,及时地系统学习尤为必要。

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学会写教育叙事。记录每一天、每一堂课教育教学得失,大家相互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坚持叙事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历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未必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是让我们找到了讲述自己工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激情、困惑、收获等的空间,以便尽早地吸取百家之精华,提高自身素养及能力。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7

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课堂教学

核心内容:校本研究作为新一轮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一项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范畴,是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的追求,是重建先进学校文化的探索,是健全学校自我发展机制的实践,是创新学校课程的一种努力┉┉。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校本研究的方法,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字:学校要教好学生,就需要好老师。教师要成为好教师,就要从专业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育好人、教好书,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如何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校本研究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指导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师的基础。一流的质量要靠一流的教师来实现,一流的教师要靠不断的培训来成长。

校本研修就是要回归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通过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出从角色适应到经验积累阶段,实现到第三阶段的跨越,成为专业成熟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课堂高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加强专业指导,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校本培训应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校本培训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应分为三个步走。第一步是同伴引领、快速入轨。

对新调入单位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制度,快速完成角色适应,能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第二步是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多动脑筋,提出自己对教材、教案的修改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积累属于自己的带班、上课经验,成为研究型教师。

第三步是专业引领、提升水平。教师要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类专业培训活动,通过他主和自主研修方式,将自己的专业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性思考,能研究自己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师。

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课堂效率。因此,校本研修教师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积极参加讲研讨课、汇报课、优质课和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加强课前管理。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四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教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解读教材。

研究生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分类。研究性教学法是通过听、看他人的课堂教学方法,使之石合自己的教学。

二要加强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教师要以“精讲精练、章节过关、主动乐学、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要加强作业辅导。课后作业的实施要严格控制,分层布置,分类指导,多种批改方法。教师要对学科正式作业定期检查、假期作业及时检查、家庭作业随时抽查,并对检查的错误及时纠错,针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改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三是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德育能力

只有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有效促进校本学习的深入发展。师德修养和德育能力的提高也是校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师德与德育能力提高方面,应从职业认同、人格修养、情感关爱、心理品质四方面入手,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对事业有进取心,对工作有责任感,对学校有奉献,对学生有爱心。

通过职业道德,教师善于发现和体验职业的尊严和乐趣,自觉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奉献精神,甘当教师。教师通过心理研究与调试,纠正心理偏差,保持良好心态,快乐工作和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教育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表现为:

(1) 教师在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先教做人,后教做事,再教知识。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遵纪守规、社会交往都做不到,那么学生肯定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更谈不上课堂守纪、学好知识。因此,教师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自然、喜欢做事、乐于求知的兴趣,再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法、提高能力,实现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知识的轻松传递。

(2)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指导和教学下,学会做人、做事、求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学科学习,掌握学科特点,创造学科学习方法,养成学科习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使良好习惯惠及学生一生。

(三)教师要用真情去关爱不同类型的学生,课堂上坚持“按时、站立、微笑、协作、文明、优质”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行为示范、知识传承、方法传授、思想品德升华的乐园。

校本研修是基层学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组织的非专业型的研究活动,形式应不拘一格,只要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可。教师可按照安排,外出参加校外各类学习培训,也可在校内**名师专家讲座,参加学科课堂教学研讨、做课题研究、自主研修读书等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从学科原创教学走向关注教法研究,再走上学科教学高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学科教学中形成一定影响。

成为一名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同龄人尊敬、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8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指出,有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抓教学,不需要做研究,而作者的观点是数学教教师更应该是研究者,因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必须亲自去观察分析,需要在研究中找寻教育思想与现实现实教学的平衡点,才能体验专业成长,展翅高飞自我超越的快感,最终抵达专业,生活美好幸福的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了:

1、 教师要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教师要永葆学习力和思想力,

3、 教师要坚持责任田和私有田。在此我想到了在我们的平常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往往只是闲聊时或者教研时几位老师聚在一起讨论讨论,或者发发牢骚,或者个别有经验的老师传授一下自己的经验,而没有深入的从现象中聚焦出问题,进而以科研的手段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意识到主题的功能,只在需要提升的时候才做主体。

其实,只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做过研究,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的好处。

鉴于此,本课题试图通过微观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看到或体验到科学研究的功能,阐明科学研究的价值。以点带面,先在小范围教师中重点展开,进而引领全体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9

一提做研究,很多老师就头疼,在他们的头脑里,研究是大学教授、科研专家的事,跟中小学教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当学校提出做“研究型教师”的口号时,许多人无所适从,或者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天然的抗拒来。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质量,离开了校本教科研,根本无法实现。

郑金洲博士《教师如何做研究》也许能够给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提供一点切切实实的帮助。

本书总共分为十章,从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之中穿插了诸多教育实例,鲜活生动,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觉得有理可依,有实可寻。

郑金洲认为当前学校教科研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课题至上、**情结、穿凿附会。

教科研搞到最后往往成了形式主义,成为一种任务,或者是教师晋升评职称的依据。

到了这种境地,未免太过悲哀。

在书中,笔者提出了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案,即学校教研必须有明确的方向——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或者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以上目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

具体到个人,笔者认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学校教师的研究,应该是实践加反思。

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现形式:教育期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

阅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使我对“教育科研”不再感动畏惧,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势,对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假期在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书中谈到当今我们的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新,不应该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的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应该怀旧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指点迷津。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是不是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是不是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地复述,把教师总结出来的条纹纲要搬运到他们的脑海;是不是经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有没有把孩子的已知设想成难点,而扼杀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举出一系列不适合的现象后,提出数学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实地充满生机,让师生切实互动发展,这一观点引起我浓厚兴趣。

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并根据学生的学***,有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体现教师是为学生的学***的。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

就是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难以控制,顺着学生思路去做,有时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所谓的“二度设计”,就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

要改变已经改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主导教师、教师主导学生的现象,努力实现新课程促进师生发展的目标。

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故其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作者认为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前实际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学案有多种或多个,舍弃过去那种亦步亦趋的“小步子”做法。

这种弹性化的多重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育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捕捉新的契机,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

课后写写教学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那就是课后的“二度设计”。

进行“二度设计”的好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前“二度设计——多分把握

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

课前“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关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鼓励创新。

二、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

课中“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与执教者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有很大关系。

一般说来,课中“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度。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必须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进行顺利;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有必要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于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三、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

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

一般来说,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二度设计”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课堂教学不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不是舞台,教学计划不是剧本,教师也不需要一步一步地、优美地表演。

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气氛,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多角度的理解、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和欢乐。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0

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王时春

读完了《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前三章,包括导论在内主要内容是解决为什么做研究和研究什么的问题。

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种误区:1、求新求异;2、贪大求全;3、跟风追潮;4、课题至上;5、论文情节;6、穿凿附会。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标是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和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1。从教育教学困难中发现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际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

这些内容不仅解决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的思想问题,也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赖于任何先进的理论,而只是从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事物出发。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

他们从反思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就在课堂听力和评价中相互沟通,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

说到听课和评课,我总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听课人都能给讲课人一点意见,或者从讲课人那里得到一点灵感,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我们要解决想说却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的,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而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没有试图兼容并包一切,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只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抽丝剥笋般的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现状、定位、方法、要求、程序、表述方式等作了具体的论述。

平淡的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此类书籍容易出现大而全、空而退等缺点,做到了小而精、实用。理论有了,但是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 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为理论而理论的境地,而是特别关注了实际操作问题,这也是一大特色。正是得益于生长于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中,所以该书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是精准的,清楚地知道何处当长何处当短,做到了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经意间,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理论。我们不忘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更为实用的操作方法:

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既明确了教研课题当来自实践,又为教师确定题目树立了标杆,对实践有所助益;先计划再行动,继之以观察,终之以反思,有着水到渠成的自然;通过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制定教研方案,举重若轻,浑似不经意间,大有运筹帷幄,破敌千里的气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花样多多,使教研成果不再囿于论文一种形式,也是教研工作总结成为畏途。如此种种,即使不能直接套用,指导一下总是很称职的吧。虽然我不指望这本书的内容能解决教研中的所有问题,但我认为它至少能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果能付诸实践,郑金洲所言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改革的发动机”的目的大概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了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1

教师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的老师,如果我每天、每月、每年都重复同样的知识,那么我就会成为一个教育的工具,一个活生生的老师,一个没有活力的教学机器。那么,我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呢?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从该书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学会从事研究,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处处充满挑战,处处充溢着新奇,处处洋溢着无尽的乐趣,处处尽显我们的智慧与才华。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如何从一名传统教师转变为一名有知识、会学习、善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是一个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工作,对思考的理解不够。以前看到同事在搞课题研究感觉很深奥,自己想进行课题研究又觉得无从下手。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是呀,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在当今的终身学习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学习和终身学习。每个人的知识和成就都是特定时间和条件的产物。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虚心学习”,既是成就一名研究型教师的主观条件,也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多学习。实施新课程,特别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念和人才观,注重学习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以适应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2、 在教学研究中,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对自身和他人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课后,我从学生学习的教度进行反思,与同事向互互动、合作碰撞,然后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形成了强烈的反思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技能,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使我离研究型教师又进了一步。

3、 做一名研究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研究。有的老师认为做“研究型教师”太难了,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搞研究呢!艾青说,为什么你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你会发现越来越多更好的数学科目;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只是爱自己。

只要我们不排斥理论的学习,努力地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会发现原来研究比教学更有趣,它促使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把“问题”变成“课题”,促进我们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与创新。有人夸华应龙老师勤于研究,他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在探索、研究中达到华应龙老师所说的这种境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师,如果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同样的知识,那我就会成为教育的工具,活生生的教书匠,没有活力的教书机器。那么,我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呢?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要求我们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从该书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学会从事研究,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处处充满挑战,处处充溢着新奇,处处洋溢着无尽的乐趣,处处尽显我们的智慧与才华。

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如何让自已由一名由传统型教师,转变为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研究型教师,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以前看到同事在搞课题研究感觉很深奥,自己想进行课题研究又觉得无从下手。而通过近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是呀,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每个人的学问和成绩都是特定时间和条件下的产物,既有其长处和优点,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既是成就一名研究型教师的主观条件,也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反思

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个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自我与他人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做到了节节课后反思,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双向互动反思;与同事合作碰撞中反思;再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促进教学反思。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已形成较强的反思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技巧,从而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再迈近一步。

三、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研究。

有的老师认为做“研究型教师”太难了,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搞研究呢!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总含着热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数学题材;张爱玲说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只要我们不排斥理论的学习,努力地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会发现原来研究比教学更有趣,它促使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把“问题”变成“课题”,促进我们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与创新。有人夸华应龙老师勤于研究,他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在探索、研究中达到华应龙老师所说的这种境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3

做研究型教师的读后感篇1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

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对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出了要求。这种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一种学习,是教育实践中解决眼前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师始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得目的在于透过科学方法的应用,以解决课堂内的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行动研究本质上是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统一。

教师研究问题的确定:从实际中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围绕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从教育教学的疑难重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计划到反思。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实施包括策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首先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研究的框架,持续不断地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次教师在行动研究时不断反思与积累中,难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教师行动研究时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在不断调整的。第三教师注重收集行动研究过程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最后教师对计划、行动和观察进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统描述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理智判断和评价,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

总之,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以这次培训活动为契机,提高我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努力提高我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

做研究型教师的读后感篇21、学习

智慧来自学习。生命如树,学***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常驻。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应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同时也是挖掘自己知识库的时候。只有勤于学习,广采博取,才能让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聪明的教师有智慧,这离不开原始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爱心

教师的智慧来自于爱。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我们应该爱所有的人和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有了心才能有智慧,有了学生才能有智慧。记得一位学者说“做教育爱是前提,爱是智慧,爱学生就是爱自己。

”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异,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用自己教育的智慧和真情唤醒每个孩子的理想和信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也许他们并不完美,也许他们只是迟开的花朵,只要我们善于把他们的潜能发掘出来,就能促使其成才。要真正爱学生,永远要平和、友善、鼓励,平等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之后,学会爱别人,学会用爱与人相处。

只有当学生的成长真正与自己的事业紧密相连时,爱才能得到提升;只有教育学生成长,体验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感受到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曾将一把石子递给杂货铺老板“买糖”,杂货铺的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生。”这个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他没有以**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

教育是一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因此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孩子身上。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而难读的书,这就要求老师有足够的爱心去阅读,仔细阅读,用智慧和理性去阅读。

3、读书

智慧来自多读书。“读书万遍其意自现。”与书为伴,营造自我书香世界。

读书是成才的最好途径也是惟一捷径。每天给自己安排一点读书的时间,增加阅读量,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跨越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虽然人类教育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教育的基础不会改变,教育培训的功能不会改变,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也不会改变。比如说,教育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但是现在关育创新教育的讨论可能还没有陶行知那么多。

因此,许多现代新的教育思想只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大师和案例大师的对话。教师阅读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智慧的源泉,更是情感和意志的冲击和交流。从过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教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认真的教师要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学习中国共产党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老师更善于思考,远离浮躁,让我们的老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好。

4、反思

智慧来自反思。反思是一种学习,反思是一种工作态度。对一件事情进行反思,对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反思,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前进途中必有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反思可以升华思想、凝结智慧。

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自觉性,增强教师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批评能力。并能突破经验、教学诊断、纠错、创新的桎梏。反思理论将指导实践并融入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将进一步完善。

一个经常有意识地反思自己教学的教师,很可能在教学中发现许多问题。他发现的问题越多,就越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致力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反思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学习考试、通过丰富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要根据自身实际,注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科堂教学控制能力。

5、创新

智慧来自创新。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要有创造性,智慧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不断出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教师的创造力得到增强,智慧得到丰富,必然会造就一大批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勤于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将成为我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做研究型教师的读后感篇3最近学习了《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后感受很大,受益匪浅,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鞭策我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

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

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289944.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