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诗词 > 导航

咏怀古迹·其五-诗词分享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我们总背得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能改变性格,你阅读过哪种诗词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咏怀古迹·其五-诗词分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译文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赏析

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968OK.coM延伸阅读

咏怀古迹·其二(收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咏怀古迹·其四-赏析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咏怀古迹·其一-推荐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译文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饮酒·其五-推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读山海经·其十-诗词分享


精卫②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③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④既无虑,化去⑤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⑦讵可待。

注释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shici/1090.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