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局外人读后感

2024-02-21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重新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不免产生了新的见解。你知道如何让自己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吗?经过仔细琢磨OK语录网小编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篇1】

原创: 冰鱼说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真相之后,我总是选择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你的游戏中失败。

我明白成为赢家的代价——无助、孤独、贫穷、死亡。所以每次我选择妥协,用谎言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在一次和朋友的海滩旅行中,他不小心用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供词。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不高兴听到这些,当然,这不是我感兴趣的事。

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其次,按照农村的规矩,如果亲戚有病要去看病,手术前肯定会去看病,但不能去,所以让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去看病是很合理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得为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我个人不是很在乎情理。

在我看来,小时候阿姨离我很近,但长大后,我常年在外面学习和工作,一年也没见几次面,渐渐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第二,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老了,死了。很多事情都应该被看不起。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与我无关,我对参与没有兴趣。第三,我同很多当代青年一样处于一个断层的环境中,我并不把亲戚当成我至关重要的人,我很难倾注起和我妈一样的情感。

所以被要求去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一种道德负担。但是我妈妈是我最重要的人,我阿姨是她最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所以我买了水果,包了红袋子,决定去医院。去之前我路过女朋友那给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绝。

她看到我只买葡萄和荔枝,或者干脆用塑料袋包装,就建议我买一个果篮,或者至少买些橘子来配,颜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篮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术前不能进食,买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买当季的水果性价比更高。诚然,我不喜欢形式主义,对于这套规矩显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当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珑,在社会上多方面能吃得开,但这种要求使我为难。

和默索一样,我也是社会规则下的一个矛盾体,我不想参加很多人们规定的比赛。但我在去之前买了桔子,因为我觉得她的颜色搭配词是合理的。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隐射什么,只是以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来感受默尔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远没有默尔索的那么鲜明又有特色。穆索一生中一直是个局外人。他认为许多事情可以做,但同时又与它们保持距离。在这样的距离里,他既不能体会自己的真情,也得不到灵魂的净化。包括参加妈妈的葬礼,和玛丽的恋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对于自己的死刑的审判。

他接受了平淡的生活,不想参与社会发展的游戏。他像个局外人一样克制自己的感情。他的生活似乎介于荒谬和虚无之间。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为“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我时常会产生相似的想法,脱离了生活觉得人生很多时候是无意义的。对金钱、爱情、名誉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本质上是一仰的,都是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让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时此刻闪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

我不是在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生活,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追求这些东西无疑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但有时候获得太多也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让人畏惧无法决绝。人生就是一个大混沌,在这些追求中搅拌缠绵,蹉跎光阴。

默尔索是个最没英雄主义的英雄,他认为人生怎么都行,却在自己荒诞的人生中寻找真相,为此他拒绝形式,拒绝教条,拒绝情感,他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活着,最后却同世间所有的荒诞做斗争。他是个可悲的人,无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时刻感受着荒诞,人们发现了他的异常后开始排斥他,用参加母亲葬礼不哭泣这个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着一个可以被摧毁的肉身,只能接受别人安排的死刑。同时,他也是一个英雄。他在荒谬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着就是为了做出选择,忍受荒谬,戴上枷锁,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最终走向死亡。

那么他最后选择了一种确定——死亡,就可以拒绝荒诞,挣脱枷锁,追求“绝对”和“真实”,他抓住了他所认为的真相,这让他超脱了平凡人成为英雄。

“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局外人读后感【篇2】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局外人读后感【篇3】

局外人,这个书名就很吸引人。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局外人,大部分时候,我都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跳脱于现实之外。本书给我的感觉亦是如此,主角默尔索的视角非常符合我的日常,一个人冷冷的分析这个世界,身边人和事物的细节更能吸引我,而这些人或事本身又是那么的无所谓。当然,默尔索比我更加极端点,他认为的生死毫无意义,所以现在死和未来死没什么区别,而我觉得既然死后无意义,那兴许要寻找活着的意义,更希望不要死。所以他对世界多的是一份冷漠,而我是一份温柔。

因此在他看来,或许开枪打死一个人是无所谓的。于是法庭的审判和别人对他的批判,他都认为是不公平的,在他看来他憋屈了很久没有机会表达自己,于是法律也不对了,其他人都错了。最后他告诉神甫,他对自己的生命是最有把握的,他觉得什么时候死没什么重要,他认为所有人都不重要,最后他反而期待行刑的到来,看看别人多唾弃他,好让他知道自己是有多正确。最后这段话,我认为是他在无能为力的时候给自己心理的解脱,是一种出于无能的愤怒,所以我很好奇,如果他没有被判死刑,是否会说出那些豁达的话。

大部分人觉得,主角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罪行不足以死刑,并且忘记了他的杀人行为。这就好像在告诉我们:我杀了人,但我是个好人。这样不是说对他的审判就是对的,只是在这里说明,不应该忘记他是一个杀人犯的事实。换个角度,如果那个阿拉伯人是主角,他正经工作,和善待人,只是为了给姐姐出气,跟踪了那个人,结果最后在沙滩上因为一次对峙,被这个人的朋友杀死了。然后这个杀人犯被判了死刑,这是否又是另一个故事。因此我认为主角是不应该被称赞的,他的原罪就是认为生死无意义而产生的那不应该存在的对所有事情的冷漠。

作者加缪是十九世纪初有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据说《局外人》是他“荒诞哲学”的启动篇,后续的《西西佛的神话》、《鼠疫》都是其非常著名的代表作。《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这非常符合我当前的想法,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正确的对待这个“荒谬”,这些也许在后续他的其他作品中去发现了,到那时再重读本书,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局外人读后感【篇4】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时产生那共鸣,就像固有频率和强迫振动的频率达到一致时一样,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于生理上感到不适,喘不上气,胃里翻滚。气息被粘滞在胸腔,流转产生困难。我只觉着自己在加缪笔下被剥露的一干二净。虚无与荒诞的世界。

文出现了很多太阳灼热的描写。我以前也有那种刺眼闷热的迷幻晕眩感。加缪用对太阳细腻敏感的感受(还有静静观察世间万物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读者产生共鸣,不得不说功力深厚。

阅读过程中我在不断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里进行对比。我们好像。我们都不喜欢说谎。都喜欢把自己的情绪直接坦露出来。都有赤子之心。都游离于世界边缘。但我也逐渐发现自己并没有默索里平日里那样淡然平静。我并不全是局外人。也许我可以称自己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过没有一座孤岛。我和主人公一样,都难逃这世间万物的羁绊,比如法律的审判。同时,在特定情境下,内心的“地核”会被激发。全篇最后一章达到高潮,在生死交界处,他内心全部感受全然迸发出来,声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脏起搏,堪称震撼。

局外人读后感【篇5】

这本书很薄,几天就能看完。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叙述的节奏很慢,如同流水账一般。一开始就是写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样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多多少少会流露出一点对母亲的感情。但作者没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葬礼。

到后来交了女友,结识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杀了人。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弥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愤怒,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件件充满现场感的凡人小事串联起来,以最传统的小说形式呈现了一个最现代的故事:“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诞世界里的挣扎与反抗。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在公司当职员,的亲人——妈妈住在养老院。

某一天,养老院发来电报通知妈妈去世,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妈妈的去世日期,记不清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开棺看妈妈的遗容,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葬礼结束后,为上床睡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他没有强烈的爱憎,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切身利益漠然处之,什么事都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以“无所谓”,“毫无意义”,“我不知道”的口吻对待一切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糊涂,而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他用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世界上荒谬的一切,他用冷漠来伪装自己,来抗争这个社会。

我记得他在死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把我的肉体杀死,可是你们无法强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这就是他的反抗。

默尔索一个超脱物外、老实本分、对周围社会无攻击性的人。可正是这样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却在社会的冷漠下被描绘为一个恶棍,冷漠的杀人恶魔,被法庭判罚公开绞刑。

作者加缪在《局外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因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为异端。这是钟阳对他的评价。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敢于挑战社会的人,他的勇气让人敬佩。但,我想我永远也成为不了想他那样的人,应该说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成为他。

局外人读后感【篇6】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对加缪保持着沉默。这种沉默并非源于敬畏,而是来自某种无法言喻的共鸣。加缪?萨特?自我实现?存在主义?至今我还对加缪文字的坚硬和密度存以不敢染指的审视,它在我的身后矗立起犹如他所言的干涸的渴望,某种意义上它是我至今还未被击垮的屏障。

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生与死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死的问题。

生的意义当然就是死的意义。我们的存在究竟以什么为最终犒赏,而我们生命的职责又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我们为何存在,又为何消失?

在此,我们的局限性就是认识上的局限性。

唯物主义以前,我们的认识边界是神,其他不可知不可解的事物交由神来解答,神以外的事是神的职责。但现在神不在了,神所应有的眼界交还给我们,而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面对无疆的现实宇宙时是如此的无能。这世界具有无限的不可认知性,生命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形式存在。我们被神抛弃后带来寒彻骨髓的无助和恐慌。因为死亡是一种确定无疑的消逝,它消解所有有关永恒的企图。

那么,生命如果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简单存在,我们一直尊崇并追寻的它存在和存续的精神意义哪里去了呢?既然生命的最终指向是虚无(死亡),那么它宏观的意义就被无情的消解掉了。

失去神,我们对生命毫无把握。神的离去使我们被孤苦无依的抛弃在这无垠的广袤宇宙中,与一粒尘埃无异。

所有严肃的哲学家因此走向虚无主义,并展现出一种疲惫的厌倦。

哲学家永远没有科学家自信。科学解决的是原理,而哲学解决的是意义。科学是0和1,是确凿无疑的是非,而哲学是0和1之间的意义,是思维的理由和狡辩。

科学上,思想是工具,而哲学上,思想既是工具也是研究对象。这是一个自相抵触的解析过程,注定出路难寻。

主动意识使我们从这个世界中分离出来,这是危险的。我们以世界的内容的身份妄图体察世界全貌,这是我们的勇气,也是一种奢望。当科学的发展驱逐了神明之后,我们自己当仁不让却又无可奈何的站上了神的位置。

在此,世界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对世界的一切定义都显得自作多情。我们对人类精神的荒诞处境无计可施。

伟大如牛顿,晚年却皈依神学。由此,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恐慌。同时,我看到尼采喊出“上帝已死”时倔强而蛮横的表情。但这种狂狷的挑战是否也暗含了些许隐藏的无助和自怜?

科学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能交给上帝。否则就会落入彻底的绝望。

死亡是被神解决了的事情,但随着神的离去,生命重新漂浮向黑暗的深渊。无知和无解重新横亘在所有哲学家面前。

我们对无知的恐惧仍然是哲学思考的基本出发点。就思想层面来看,我们只认识太阳和月亮的时候并不比认识一万个星系的现在更单薄。相反,在巨大的认知黑暗中,倚仗神的存在,人类更容易得到安宁。

认知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之矛盾,是哲学思考最大最根本的困境,这困境将一切自我意识导向无意义。此处没有希望。这使生命失掉依傍,所有逻辑和理智都被消解,哲学在追求永恒的道路上失掉了几乎全部意义。

虚无没有色彩。亦没有前途。

神是哲学思考的最终解决。我们不能给自己更多了。神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安慰。祂是我们思维的边界,是宗教哲学的最终意义。

“信教者在他的失败中发现了他的胜利。”克尔凯郭尔在此道出了宗教的本质含义,它是人类退无可退的最后慰藉。

现代科学一直没有放弃证明灵魂不死的努力,这是一种和解的尝试,可惜,这至今无所建树。

因此加缪说:“荒诞,就是没有上帝的罪孽。”

既然荒诞已无可辩驳,那么,失掉永恒之后,我们有限的生命又应该有怎样有限的意义呢?

加缪认为西绪福斯是幸福的,因为征服山巅的过程就是对生命的最佳礼赞。但是,这难道不是对终极意义的简单敷衍吗?

当然,更积极一点的话,我们也应该反过来问一下,如果生命真的如此庸碌、无聊且没有希望,那么,西绪福斯,你为什么不去死?

局外人读后感【篇7】

鲁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并把它抱在客人面前。客人们表示祝贺,主人高兴的时候赠送了各种礼物。不成想,有个客人竟然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自然是遭到一顿痛打。

这个故事跟《局外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亲节目中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帅气男佳宾被漂亮女佳宾相中,主持人问他接不接受。正当大家满心期待时,他却含含浑浑地说可以先慢慢了解,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主持人曾评价男佳宾,说他心地善良,多为别人着想。这位男佳宾是不是也可算个“局外人”?

鲁迅的意图很明显,即讽刺人的虚伪,指出说真话的不易,讨伐世道人心,只是他笔下的客人不合常情,难以让人认同。加缪的《局外人》则将哲学思想融入**,通过揭示现实生活的荒谬,高度肯定自由意志,向既有社会秩序和法则发出挑战。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虚无主义英雄的悲剧色彩,容易引起读者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共鸣。

至于那个现代相亲故事,则可证明“局外人”这一形象的普遍性、广义性,以及它的不合常理和不近人情。

**里有件细思极恐的事,就是每个人一定意义上都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里,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施以逻辑诡辩、道德绑架等以使之顺从,包括检察官、法官、陪审员这些应当代表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人。他们不过在例行其事,根本没想过是草菅人命。

即使是牧师、女朋友和其他朋友也遵循自己的信仰和愿望。正是因为人们对真理的荒谬漠视,甚至破坏了真理,主人公才逐渐被推到了外面,直至死去。这难道不是局外人对个人的集体行动吗?

读《局外人》,能感受到真情实感的可贵和主人公对某种真实的忠诚。对于这种真理和忠诚,我们可能不同意,甚至鄙视和反对,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它所代表和体现的是人之为人的某种底线,即尊重每个个体的真实意愿,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人公对一切都感到虚无,但只相信准确性和即时性。他从不感到悲伤和绝望。因为“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这看似简单平淡的生活经验,其实也是对真实意愿无从正常表达的一种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篇8】

默尔索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而是一个可怜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留一点点余地。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

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们的救世主该有的唯一的模样。

答案很简单:他拒绝撒谎。

初读还不懂,看了作者写的序才明白一点。

主人公爱他的妈妈吗?爱,虽然他们常常无话可说。

他说不出爱不爱玛丽,但想和她结婚只是因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里,不说假话太难了,唯有当超脱于外,是个局外人时才可能不对局内之人撒谎,可惜人永远超脱不了自己身处的世界。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9136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