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经典九篇)。

读书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使心境更加豁达,阅读作品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OK语录网不遗余力地制作出了这份让您满意的“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1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生活就是买面包、烤面包和吃面包的过程;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哲学” 这段话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对于哲学与人生关系的精辟阐述。

我对这句话作了以下修改:教育过程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若想而包有味道,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读书,读教育类的书籍。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好老师,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学者,向长辈、优秀的甚至是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

现在的学生,我们常常感到茫然。这时,你的头脑应该发出警报:你落后于你的学生。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习是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师的必由之路: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心对待学习,不急于求成,不急躁;从错误中学习,合作和**。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宝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恕了河流,便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原谅遗憾,便有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和他们未完成的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得到退后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意味着其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当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时,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过程观。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生活有三种境界:物质生活、艺术生活和宗教生活。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读一些教育书籍。

常州市百丈中心小学张黎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2

篇一: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在工作中会觉得自己有些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视了理论学习。

2010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着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

该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通识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观念不是一个新名词。每一位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也总是有差距的。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应该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教育资源的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现实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落实。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终身教育不是具体的实体,而是一定的思想或原则,或一系列的关怀和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自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终身教育的趋势已经遍及全球。终身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这是人类生活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角色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观念和知识不能更新,显然就不能培养出与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对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终身教育是对我们不断学习和更新现有知识和技能的极大鼓励,学习不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是全方位的学习。

尤其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不仅能使他们学到一些知识,而且能使他们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强调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普及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具有相应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护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极社会氛围。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平等主要体现在学习型社会。要实现终身学习,人们必须享有民主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日常生活话语权。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教育不仅在学校进行,而且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教育氛围构成的大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只有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它可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提高教育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全民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

综合教育应该培养每个人这七种智力。单纯用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来区分儿童智力,甚至**其未来的成就和贡献,都是片面的。环境和教育在开发和培养这些智力潜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只注重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声音、身体、美貌或其他特长也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个理论来看待学习成绩差但专业不同的学生,我们会觉得他们很棒,而不是“差生”。

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对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其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我们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要看到如何培养人的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

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篇二: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

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感触之二: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篇三:

大教学论读后感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于1632所着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 "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广泛深入地**了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让人感动的是,《大教学论》中提出的让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强调了教育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

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推进教育的平等化方面还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其涵义包含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

这是相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来说的。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个人有均等的人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和成功的机会。

第四,差别性对待的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因此,教育平等的实现必然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有很大差距,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缩小这种差距。

以日本为例:(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日本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摸索出一套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的有效办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学校统一标配在日本,受教育机会均等是历次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体现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学一般都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不论山区学校,还是繁华的东京都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均以全国统一标准配备。

例如我们参观的茨城县麻生高中,虽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乡村学校,但配备着与东京市的学校几乎相同的基础设施:一栋多功能的教学楼、一座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为了保证青少年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日本的学校向学生提供便宜的营养午餐。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免费午餐。

二、师资均衡所有教师参加流动为了实现各个学校的师资平衡,"二战"后的日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制度--教师经常性流动。在日本,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最长只能任教7年,没有一位教师和校长能在一所学校工作一辈子。同时,在教师业绩评价方面,由于日本公立学校一般只给学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教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社区大学或短期大学,有多少学生考入大学,不会与教师的评估和待遇挂钩。

三、 个体均衡所有学生获得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试图打破对所有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为此,日本从中学阶段开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做法。到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以选修课为主,有的学校实行跨学年选修,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实,教育公平堪称世界性难题。我国在法律上直接规定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地**要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的"平等保护"。从表面上看,这很公平,但实际上并没有教育平等的问题:

父母开始通过购房等手段为孩子的就学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你现在能否去得某个大城市的户口和房产不是关系到你自己,而是关系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读学校的大问题。所以,我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缩小各个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

例如象日本一样,设定某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每个学校的硬件设置和师资之间的差距逐渐的缩小。虽然要将所有的学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会一步一步的缩小,离真正的教育平等也会越来越近!篇四:

学习别听学校的读后感《学习,别听学校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教育家菲拉·费·毕尔肯比尔,他本人说这本书是写给两种人读的,一是抵学校之前的学生父母,二是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我自认自己教育思想比较开放,自然成为名正言顺的读者。

只看了一眼,《学习,别听学校的》就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但我并不惊诧,德国人以严谨而着称于世,更何况,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着名管理人才培训者和着名作家,她绝没有凤姐那种恬不知耻炒作的勇气。她所说的,定能反映德国学校教育的一些现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实,真的叫人汗颜。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但如此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有外籍华人获此殊荣,真的是在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肯比尔认为:

"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

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学习是游戏,而游戏同时也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让学生乐此不疲的,但随便问我们的一些学生,有几个是愿意自觉主动学习的。

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磨灭了孩子的一点点的学习兴趣。老师累,学生苦。肯比尔还主张 "适时合作、讨论"、"深入浅出、简化知识"、"孩子教孩子"、"非教育者到学校"等等。

肯比尔也主张,孩子应该走出去,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一致的。但如今,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孩子一年一度的春游也成了奢望。孩子就如囚禁在笼子中的小鸟,缚了翅膀的笼中小鸟。

赵德成教授曾讲了小鸡学飞的故事,其实,有时并不是小鸡不想飞,而是小鸡被缚的太重。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3

赫章县财神中学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

专著读后

感学科p>

教师p>

读《洋思高效课堂》有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秦培元主编的著作《洋思高效课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看得眼睛发胀,仍然手不释卷,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部类似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作品,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所不起眼的乡镇中学,为何散发出如此的吸引力?洋思中学作为江苏名校,已闻名全国。其“名”不外乎它所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它所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它所创造的三个“百分百”即合格率100%、升学率100%和巩固率100%的教学成绩。

“名”扬四海背后的“实”,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洋思中学之“实”,首先在于它“落实”好。不管多么好的思想与理念,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中,那么它永远不能被人关注,永远不能创造出令人注目的成就。洋思中学的改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那时,蔡林森校长为推进自己的改革思路,几乎每节课都要到各班的课堂转

二、三圈。今天,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深入到每位老师的心中,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地去贯彻执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已被普遍运用,绝对没有“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的情况。

校长的决策要由中层领导来执行,中层领导的措施要由教师来执行。教学工作的落实,更体现在学生身上。在洋思中学的校园里、课堂上,几乎看不到“特例”,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布置了,一声令下,全体同学马上行动,“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在这里体现的更真切。

洋思中学之“实”,还在于各项工作的“扎实”。通过参观校园、听校长报告、听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洋思人做什么工作,都能脚踏实地地做好。他们提出要提高课堂效率,强调课堂效率,所以他们注重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于是随机点课,走进老师的课堂,检查课堂的有效性。

据我们观察,洋思中学的课容量没有小的,如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包括四课内容,学生一节课全部复习完,而且过关率达到98%。扎实的课堂教学,得益于教师的精心准备、学习计划的精心编制和课堂检查监督机制的建立。

洋思中学之“实”,还表现为各种理念、各项措施的“实在”。在洋思中学五天的学习,我们听了五位领导的报告。这些报道的一个共同点是,没有浮华的虚拟美之词,这些都是对洋思中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真实诠释。

我们更钦佩的是,他们采取的一切措施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比如,初中三年级没有秩序井然的队伍,大家都在跑步,有的跑的快,有的跑的慢,这就满足了不同体质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锻炼身体。再如学生就餐,吃的是餐厅营养师已经搭配好的营养餐,既保证了他们身体发展的需求,又戒掉了他们挑食、偏食的毛病。

学生吃饭,8人一桌,根据体重、饭量不同搭配好,不能让学生吃得不饱或过剩。在教学上,洋思中学的作法并不是教条化的,如他们强调“兵教兵”,但并不是不准教师讲,需要教师讲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讲,甚至“满堂灌”。

洋思中学之“实”,更表现为其模式、经验的“实用”。他们的探索是实践中的探索,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和改进。虽然他们的模式和经验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但也适用于高中阶段。因为初中老师和学生能做什么,高中老师和学生也能做什么。

他们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才,这符合学校教育的社会目的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是每一所学校都应坚持的理念。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今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大政方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洋思中学的时候,应该把洋思模式和学校的实践结合起来,使洋思经验在学校扎根开花。

洋思中学,有名有实。我们在羡慕洋思中学之“名”的同时,更要看重其“实”,用洋思中学之“实”改造我们的教学与管理,助推我校早日腾飞!

为何迸发出无穷的能量?让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都慕名而来。

看完几节课之后,也思考了很多,也感动着很多。

首先,我被学校和老师的改革勇气、创新一是和探索精神所感动。教育,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发展。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和“革命”。

为他们大胆变革、锐意创新而感动。

二是为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而感动。在课堂上,学生们基本上100%都很活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还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到,自己仍然是一个有自己思想和声音的活生生的个体。

任何的学习都是极有必要的,任何的学习都是无法原样照搬的,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的学习都为成就今天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做着铺垫。走在洋思中学的校园里,我总时被一种热情所激励,这种热情总时促使我去思考和对比。在复杂的思想中,我总结了几条适合我们工作的经验:

一、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让每一个家长都满意”,含义勿用解释,我想到的是,我们要为考上高中,得以继续升学的孩子负责,所有的教学机智、课题研究在此下了许多工夫,是不是也要花些心力为那些将来从事体力劳动的孩子们的教育做些什么哪?未来的园丁,出租车司机,厨师他们还需要什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我们未来的教育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在现阶段,他们都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生受到尊重。

二、关注细节,提高习惯商。

洋思中学学生行为规范项目众多,细致严谨,校容整洁,秩序井然。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注意中学生的习惯,小到坐姿、写字和拿笔,老师多次提醒,学生在课堂上的文章摆放整齐,作业纸分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智商和情商的基础上,提出了习惯商的概念,真正有利于人的终身素质。因此,注重细节,提高习惯商数,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关注学情,适时调整。

有感于洋思的课堂教学,课堂划定时间,时时检验学习效果,目标明确,给我的启示很大。我们可以暂时改变,但我们需要做足够的家庭作业,明确目标,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高成绩。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实力。

洋思中学集体备课系统完整有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组在资源共享方面一直做的很好,但集体备课不规范。今后要在这方面多探索、多学习、多总结,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情况的集体备课计划和方法,提高全班教学实力,使每年均衡发展、稳步提高。

教育就是努力促进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教育生活要求我们每天思考、总结、提炼、实践。学习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必须通过学习来解决它们。通过学习,我们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学习目标和学前指导,看书、练习。

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兵教兵”,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进行教师监督下的严格独立训练,形成能力。这样,课堂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洋思中的高效课堂就是高效课堂,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洋思中学严谨、认真、严格的学校管理。洋思中学的成功,得益于洋思人敢为人先、大刀阔斧的改革,得益于它的严谨治校、严肃制度和严格管理。洋思中学的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全校强有力的管理。

要求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在备课小组的框架内高度一致,集体备课后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教学内容和结构。为了保证班级之间的绝对平衡,每学年都要进行班级安排考试,并根据成绩进行班级均衡。学生根据身体素质和性别平衡情况分组,分年级、班在错误的时间进食。

这一系列的做法,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严格的制度和实际的操作程序,是很难做到的。

洋思人有四个字: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堂上教学,在课堂上实践,在课堂上高效。可见学、教、练的目的只有一个——高效。而“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色彩”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部分来加以阐释,首先“让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每一位学生指重点关注后进生,“应试教育抓尖子生,是少数人;素质教育抓每个学生,是抓多数”,正体现了洋思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理念,首先老师要相信后进生,才能引导他们产生自信,“教育要从相信开始”,此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师傅带徒弟、兵教兵的策略,日日清、周周清,争取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

其次说一下“绽放生命色彩”。

一方面,要使学生绽放生命色彩,拥有美好未来就必须“关注分数”。洋思中学以分数为基础,分数是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根本。我们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的理解为“音体美”,真正的素质是指能促进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优秀品质。

而分数是这种素质的外在体现,所以洋思人“理直气壮抓分数,不屈不挠抓成绩”。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绽放生命色彩”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素质。课堂上听不懂、听不会,成绩才会差。要使学生课堂上高效利用时间,就要有耐力、注意力、毅力等素质要求,“分数是显性的而素质是隐性的;分数是素质的外化,必须抓素质才能出分数”,必须有勤奋积极的素质才能获得好分数。

洋思人坚信“有什么样的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分数”,所以要一手抓分数,一手抓素质。素质的核心不是音体美,音体美只是一种能力。素质的核心是真善美,是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

“真”即明确真我,我是学生、我是主人、我要学习;“善”即善良,不仅富有同情心,还要有感恩的心、负责任的心,要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勤劳动和老师的勤奋耕耘;“美”即课堂上劳动最美要让学生明确是非,老师讲课,不听的学生是丑陋的,认真听的学生是美的,这样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认真听课是一种美德,是对老师的尊重,是对家长的感恩,是对自己的负责。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努力,高中的学习是超强的脑力劳动,必须要克服枯燥、耐得住寂寞,只有付出代价了,才能取得好成绩。

“孩子聪明,但不用功,这是素质不到位;孩子不聪明,但很用功,在进步,这是素质到位”,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内在素质的提升,用素质提高分数。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4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暑假到了,空闲时间多了,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看看书提升一下自己,前辈曾经建议我看看《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仅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我看了很久,但还是放不下。用忘记吃饭或睡觉来形容并不夸张。这部类似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作品,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茅塞顿开——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教师,我们从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接触到这些词汇。在认真阅读了《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以后,我从宏观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课程改革正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

课程改革最集中的体现是综合课程的运用。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种种现象,我认识到,那些勇于承担实验重任的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教师。这些认识犹如一阵阵清风,拨去我眼前的团团迷雾,使我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课改热潮,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二、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导师”的理解应该为“引导型”老师,就像《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王能智老师所倡导的教师要“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引导型教师,而非“输灌型”教师。新形势下,这里的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教我如何学习,因为老师说的可能和专家说的很不一样,专家说的也可能和互联网上最新的很不一样。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

学生识我和课本,我和教室,我和老师,我和同学,我和学校,我和家,我和人,我和社会,我和环境,我和未来,我和了解我,建立我。这就要求老师是个“通才”,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适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教师变导师的时代,我们的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学习是最好的阶梯

要做到这一点并取得成效,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佩服的、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机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这个目标很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学习。

我相信,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没有目标,偶然的收获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体验和反复的感悟,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其次,作为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本活的书本。他们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和学习方式。

第三,同行之间,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向老教师学习。因为他们有很多经验,有些是书本学不到的。

另外,老师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大教室,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杂志等。

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有限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教师往往会自己寻找客观原因。我们太忙了,不能看书,也不能和学生交流。同事间往往不能坦诚相待等等。我们自我封闭,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5

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阅读《大众哲学》。第一次是出于教学的需要,但这次是出于兴趣。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在1930年代,他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能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在上海《阅读生活》杂志上连载了近一年,因为效果很好,后来出版一个单独的版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最后敲定的。

本书共分五章,将哲学概念、哲学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规律、五大范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清晰的哲学世界,让普通人对哲学感兴趣。

艾思奇先生这种普慧的做法,对当时乃至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读《大众哲学》我很兴奋,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哲学方法应用于我的工作和学习,因为学生教育本身是智慧继承,是智慧的化身。

本书作者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述深刻的哲学原理,让人耳目一新,充满自信。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自然地引入了枯燥的哲学概念,告诉我们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思维方法。

通过“两军对战”,“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为什么会有不愉快的事情”等名言讲述哲学的分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区别,让读者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样是通过“用照相做比喻”“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是朋友还是豺狼”“无风不起浪”等等家喻户晓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论述出来。

也许读者很难相信,哲学真的有这么简单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作者真是积极良苦,哲学理论再高深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发展到现在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高度认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智慧,熟悉生活的规律,努力在生活中变得坚强。

许多管理方法都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混乱到清晰的过程。面对知识的无数双眼睛,深深感到责任重大,毫无疑问《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现实化、通俗化上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

因为我的专业,我在高中非常喜欢读哲学书籍,因为哲学的原意是智慧的主题,我期待着第三次阅读《大众哲学》。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6

---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只有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它体现了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向。

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

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应该是道德教育。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忽视教育的主体性。这种忽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所培养的人,大多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律性、进取精神、盲目随大流、遵纪守法、服从性。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学生能够牢牢把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

我不禁想到,在以前的学生生涯中,我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厚的兴趣爱好,回想那些日子,我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已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大大小小的考试排队、评分,使学校成为培养失败者的地方。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是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是探索、启蒙,不是宣传、教化;平等对话、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命令;丰富理解,不是统一思想;尊重信任,不是极端预防。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要把人民解放、自由、超越、完善纳入自己的教育范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用自己的心灵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学生用远充满希望和自信。

四、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

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这是我们通常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习惯了读写那些能拉起我们的脸来说教的文章。

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东青卜小学赵云超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7

读教育专著有感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受颇多。

其书中的第2条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因这正是我所困惑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的确,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间的种种问题、与家长沟通……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不知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来自阅读。只有每天不停地读书,与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正如书中所说,就像潺潺的小溪,河流每天都流淌着思想。一如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节课,我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备课。然而,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花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儿,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何特级教师们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进退自如,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设计得环环相扣,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因为终身备课的效果与课前几小时或几天备课的效果大不相同。**让我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是来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

作为一名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教给学生的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知识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教出好学生来呢?

书,一本好书,的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因此,今后我们要好好读书,倡导和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8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受益匪浅,他的教育思想令人震惊。他用毕生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在新世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自豪能够用我无尽的爱在人生的道路上为孩子们的世界增添色彩。

读陶行知的教育名著,总能让我感觉到他对学习的坚定,对学生的爱护,对生活的真诚,对生命的热情,在我刚刚起始的教育道路上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奉献,对教育也有越来越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主张“教学做合一”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说教,他是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巩固、加深、提升所学的知识的,所以在教学中,做是不可忽视、非常重要的。而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即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都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

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我们要教育社会需要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所以我们必须生活和接受面包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喜欢能用生活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督促他们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因材施教

这本来是一个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从而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艺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不仅有着传统的教学价值,更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三、播种爱心

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

”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寻找答案,最终发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谐共处的源泉。

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看到这种情况,我会微笑着对他们说:

“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的美好,享受学习的快乐。

爱是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批评,多尊重,学生的爱的种子就会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生根发芽。

四、真诚对待学生

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学生,我们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儿童教育者,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用自己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教育之路是漫长的。让我们以真诚的心对待教育和学生,在实践中漫漫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陶行知教育理念最真实的概括,这也是我以后教育道路上的一个目标。他的思想,他的启蒙,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徘徊,在我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将是一笔永不枯竭的财富。对待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谭哲二〇一一年二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有这么一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大家交换的就是这样一个集众人智慧的、人人可得的大成果。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知识与资源的互补,不断地扩张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新世纪人才的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在教学中对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如下:

一、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合作与互动的过程。在构建小组时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可以由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我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男女生人数要搭配,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同时学生的能力层次要全面,即低、中、高都有,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选拔培养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

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与沟通,选拔和培训班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智力好、讲话积极、动手能力强、表现欲望强的学生为班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班长要善于收集队员对同一话题的不同回答进行沟通,并及时准确地向师生汇报。

培养班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和诱导能力,促进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方法

在合理分组后,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一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合作、促进。小组的小进步意味着小组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大家的共同荣誉。教师也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即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发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小组活动的技本技能和思想交流的技能。首先,帮助学生了解每项合作技能的作用。比如听取的作用:

如果我们不听,就不会有合作。 只有认真聆听,我们才能有效合作并相互学习。其次,对学生的各种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听力要求:认真听讲,记住要点,不要随意打断。

四、选择恰当时机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构词造句练习中,合作与交流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作游戏、合作表演、合作监督、合作竞赛、合作绘画、合作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给予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时间

合作学习滞后于自主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作学习不是立即产生的,而是学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维,萌生合作的需要。如果我们不准备给合作学习预留下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那么干脆就不要搞合作学习的形式。

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小组合作只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未作为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未讲究实效,因而出现学习要求不明,讨论时间匆匆。往往是教师刚让学生进行讨论又马上要求停止讨论,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六、注重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避免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教师在对待每个学生时,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力,教师应在小组活动中建立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竞争的合作机制。

并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作用、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对小组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好”的评价。

教育专著读后感 篇9

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一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二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埃“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石,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

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看了教育专著读后感的读者还看了:

1.教育专著读后感

2.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6.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24734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