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

八卦,七月很快过去了。一方面,我忙着辞掉工作,在家里和小魔鬼玩,参加同学们的婚礼,但我没有时间完成7月份应该完成的任务,这项任务无法**癌症。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我在2016年就知道的一本书,但是由于拖延癌的病症一直没有阅读一直到今年的

六、七月份才读完。我很幸运今年读完了书。我越早读完一些书,对我就越有帮助。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主要是讲解了人类文明的整理演进,很详细的阐述了人类文明从非洲诞生然后演化成目前的这个现状的原因,对于书中的讲解的原因对于我来真的是脑洞大开,一方面是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方面是我缺乏这种很系统的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者能力,以至于当别人问我问题时总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思考回答问题,所以对于我这个缺乏天赋的人来说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的阅读别人的成果,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全书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而展开,“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当看到这个问题是我感觉有点耳目一新,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呢?非洲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如果非洲在时间和纬度上都是最发达的地方,它不会是地球上最贫穷的地方吗?

黑人难道比黄种人、白种人智商会偏低?从现在起,黑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得成就。如下是我对作者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很浅显的总结。

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因为地球处于冰河时期,当时的海平面远远低于现在的海平面,所以人类在几十万年内从非洲迁徙到了不同的地方。按理来说既然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从平均智力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会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况呢?主要是由于各个地理环境造成的。

非洲大陆物产丰盛,对于早期人类来说主要捕获其他猎物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对于迁徙到中亚地方的地方由于相比非洲大草原纬度比较高,一方面猎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从而使早期的人类慢慢的掌握了训化植动物的方法(注意,训化植物并不是当时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独立的发展训化植物的方法),由于训化植动物的不断地发展、演进,逐渐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农民养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类从简单的耕作种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发明创作,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归根结底,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为什么最终统治全球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欧洲土著呢?

作者主要是从地理环境来解释,非洲是一个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且中间隔着难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对于非洲南北轴线更长,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脉,至于澳洲只是大海中一个孤岛,而欧亚大陆主要轴线是东西方向,且中间东西方没有特别大的天然屏障。由于纬度跨越过大且由于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类文明的交流特别困难,一方面表现在作物上的传播,由于温度相差太大动植物难以适应,二方面由于自然鸿沟的存在造**类文明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特别的漫长。而亚欧大陆却具有天然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宜各种不同动植物的生长,总体纬度都差不多,并且纬度处于适合,再加上畅通无阻的地理环境,文明的碰撞变得更加的便捷,量变最终导致质变,当非洲还是一个个小部落时,欧亚大陆已经诞生的超大型的国家政权。

欧亚大陆大陆存在种类繁多的动物,并且很多动物已经被训化**类不可获取的“伙伴”,为欧亚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类制品,人类和动物的朝夕相处,病菌不断的“交流”,从而造成两者的免疫能力不断地提高(抗体的形成)。而美洲相对于欧亚大陆则完全不同,动物种类很少,没有欧亚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地理发现时代到来时,导致欧亚大陆的疾病传播到美国,而美国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导致一大批美国人死于欧亚大陆携带的疾病。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2)

有本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它的作者是戴蒙德,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戴蒙德在这本书里面就说,美洲大陆文明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牛马这些大型的生畜,勉强能用的只有羊驼。看过羊驼的人都知道,羊驼的力气跟狗差不多,更不用说耕地了,连人都扛不动。

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真正意义,是帮美洲大陆引入了很多关键因素,打破了之前两个大陆内部系统的博弈平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是一块大陆、一种文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公司,或者一所学校,因为掌握的资源和方法有限,系统体内的博弈竞争好听的说法是找到平衡,不好听的说法是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调度大量的资源投入,往往是没有用的,反倒是一些细小的外部因素,可能刚开始看微不足道,但只要它是原来系统没有的,倒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一些事情,视角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原来的问题。如果钥匙不在锁里,你得去别处看看。有时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更可能的是外部因素是发酵剂,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跳出原来的逻辑,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能看到不一样的因果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沙丁鱼效应:将鲶鱼引入到运输过程中,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保证沙丁鱼活着。

记得“罗辑思维”中的罗振宇在《破局》一集中提到,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规则和规矩,而是为了破局而出,通过引入一些外部因素,打破已有的平衡,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万维钢老师所说“喜欢=熟悉+意外”,这个意外就是个神来之笔。在此之前罗振宇在《两只眼》也提到,以某点“资源优势获取特许权利”为第一只眼,以“创新、延伸、嫁接”为第二只眼,活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当然,外来因素的引入需要冒险,也需要循序渐进,这样身体才能逐渐适应,否则很可能是一场灾难。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里就提到,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中,病菌其实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当地土著对此根本不具有任何免疫力和抵抗力。

再比如,文艺复兴就是欧洲文明自身达到了一个平衡态,这个时候再引入阿拉伯人保留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素,一下子就点燃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再比如,著名的新浪公司,本来在三大门户**当中已经做得最好了,但是困境也很明显,如果持续在门户上投入资源,只会在原有路径中越陷越深,这个时候美国的twitter模式给了他们启发,新浪推出了微博,公司重获新生。你看,再重要的内部因素都潜藏着一个风险,让系统在原有路径上越陷越深;反过来再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暗含着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带来全新的基因,让系统焕然一新。

记得《冬吴相对论》的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说:“遇到困境看镜子,遇到顺境看窗外。”上半句好懂,遇到困境问题往往出在自身,所以要看镜子。

但是,当您过得愉快时,为什么要向窗外看呢?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原理来看,所谓顺境就是内部平衡即将达成的时候,表面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是实际上危机已经隐藏其中,如果这时看着窗外,注意引进那些你原有系统中没有的因素,也许会有大的妙用。

从人自身来看,想把一件事做到100分和做到90分所花费的努力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最后的10分往往需要比前面90分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和天赋。因此当人们做到90分时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是继续在同一领域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得到最后的10分,还是转换思路将精力投入不同领域,获得另外一个90分。上周罗辑思维介绍的“两眼论”实际上就给了我们同样的启发,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并将两个领域融合,往往是更有效的出路,并不是说将事情做到极致不好,只是这往往更需要天赋,并非所有人都能达成。

吴伯凡老师最后的话“顺境看窗外”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不管是人还是企业一旦停止了脚步,实际上就面临了危机,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不断自我迭代,才能减缓进入死亡阶段的过程。在感到顺风顺水时,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时候,不仅是企业还有个人,那些找到了外部关键因素并引入的企业和个人才可以脱离泥沼。之前罗胖在**节目也提到过《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这本书,我买到这本书后打开一看,真的让我大开眼见。从来没有想过物种的脚步让世界成为了现在的世界,这真的很有意思,最近这两天吴伯凡老师在讲“不适者生存”、万老师在回顾《俭省》,共同的意思是要在极度的环境下利用好自有资源发挥到极致,而罗胖今天则讲了在内部陷入困境时可以引入外部资源,这是一个完整的多角度逻辑。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3)

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我首先对作者的工作和经历很好奇,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人能够写出这样集历史、地理、生理、哲学与思想于一体的书?去年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系列,感觉能够写出类似书的人,首先要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且还不仅是一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尤瓦尔·赫拉利的专业是历史学,那贾雷德·戴蒙德究竟又是什么专业呢?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4)

苏州现场班朱从义

这本书回答了我对历史的许多疑问,值得仔细阅读。

作者写书的起因是为了解答新几内亚人关于一个问题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人,西方国家在近代却发展迅速,成为了优势人种,而新几内亚人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社会形态,落后很多。这个其实放到中国人身上也是一致的:

为什么我们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人类起源及发展史,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答案:地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演进史。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而事实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于古巴比伦王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两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

可是据》考古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祖先来自于500万年前的非洲,那为何不是非洲成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迁徙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和黄河区域创建了璀璨的文明?经过对比,作者发现,在这两个区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驯化的植物(大米、小麦等)和动物(牛、马、羊等),这些动植物的驯化使得农业发展,从而使原始狩猎部落的人开始定居。居民的出现使民族文明和其他工匠得到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反过来,非洲地区缺乏可驯化的植物,动物尽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驯服而不能驯化,因而最终阻碍了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同样,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样的问题,特别是动物。人类早期的祖先迁徙到这些地区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狩猎技能,而那些从未接触过人类的动物并不知道害怕和防范人类,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灭杀。由于缺乏家养动植物,美洲原住民长期处于落后的社会形态。

除了影响这些文明出现的因素,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两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扩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腊和西欧地区,却没能传播到非洲、美洲?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早期的人类传播手段是有限的,无法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导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个南北分布的地形,这使得在一个地区驯化的动植物往往无法快速传播,只能局限在一个局域内,从而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动,降低了发展速度。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本身的地形不像西欧地区一样被分割成小块,使得中国较早的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帝国,在几千年的帝国更替中,**集权变得越来越牢固,一方面这个可以强化国家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家由于缺乏外部竞争而失去了探索的压力,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在近代科技的变迁中丧失了优势。

整本书围绕着这些观点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尽管可能存在一些牵强之处,但瑕不掩瑜,分析的思路和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5)

用三周左右的时间读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这大概是历史类书籍中我读得比较快的一本了。

这是一本让我增长知识、大开眼界的历史读物。

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局部地区的人发明了枪炮,从而实现了对其它疆域人口的征服、土地的占领。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原因并不在于人种,不存在某些种族比其它种族更“聪明”,而在于地理上的优势。

当地可被驯化的动植物的数量决定了某些地区的人类会率先放弃狩猎经济,实现粮食种植,进而生产出多余的粮食来养活其它不需要从事粮食生产的某些专业人才,如军队、统治阶级、手工匠人等;从事粮食生产比狩猎能实现定居并提供更多的热量,从而使该地区人口大幅增长。人口规模的增长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管理制度的形成,使一个社会群体能够积累足够的物资、养活专业的军队和专业的造船匠人,进而实现对其它地区的征服;另一方面,现代以前的战争,人口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双方的胜率。欧亚大陆在可被驯化的动植物的数量上占有天然的优势。

同时,大陆的轴线方向决定了被驯化的动植物是否能够更快地被其它相邻地区引进,例如,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走向,相邻地区的气候条件接近,有利于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传播;而非洲大陆的轴线是南北走向,气候差异巨大,且有沙漠等天然屏障,在一个地区实现种植和养殖的动植物无法跨越气候差异传播到其它地区。

气候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些气候带湿润多雨,土壤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因此,粮食种植一旦被引进,很快便会取代狩猎经济;另外一些地区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即使粮食能够传播到当地,相比狩猎经济,种植粮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这些地区的人们更晚地进入粮食生产阶段。

上述观点只是本书论点的一部分。书里还讨论了病菌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在疫情当下时读到这些内容,很有现实意义。

书里还有一些观点和论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符合哪些条件的野生动物才可能被人类驯化为家畜;中国统治权利的集中对于失去领先于欧洲的优势起到了何种负面影响;病菌与野生动物驯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等。

也是因为读到这本书,我落实了一直想买一个地球仪的想法;书中讲到我不熟悉的地理知识时,对照地球仪看一下,非常直观。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6)

一句话总结本书: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不平衡发展有主导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书中也提到了一点不同民族自身努力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

然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各个大陆的分布却极为不均。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这些地区也因而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过去10000年间的主要历史进程: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或是拥有较早的技术和军事优势的人类群体,以牺牲其他群体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被取代或者大家都开始分享这些新优势。”

作者用了四大部分共十九章论证这个观点。例证很多,数据丰富,交叉引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研究成果。

个人认为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重复的内容太多。当然这是来源于很多西方学者层层递进的严谨论证习惯。但是从对一本书的内容呈现来说,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每提出一个新论点,就要把前面所有的观点都重复一遍。这样一层层推进到最后,对读者来说是一遍遍的重复。二是读外文书籍要撞运气的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很不利索,各种莫名其妙的、没有锤炼过的、不通的长句子。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7)

因此,这本书的作者来自欧洲和美国,而不是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书中阐明:欧亚大陆领先美洲非洲,欧美主导全球,形成今天这种世界格局,并不是白人比黄种人、黑人天生就聪明,作者不赞**种优势,不是种族主义论者,而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大陆的发展历史,他是“地理决定论”的倡导者。

欧亚人民率先告别了狩猎采集社会,粮食生产密集,即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多余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农民以外的其他人,手艺人、**等,集约型的粮食生产是产生**集权的**、文字等的前提,而这些**组织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社会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欧亚大陆在农业生产方面领先,而不是非洲和美国呢?作者赞成”地理环境决定历史”,先天因素差异甚大。

第一,相比非洲美洲,欧亚大陆拥有更多的可以供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我们知道农作物是从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牲畜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在书中,作者以**的形式,对各大洲可以驯化的动植物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目的是好的!

在此,读者可能要反问:非洲至今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供驯化的野生动物肯定更多,怎么驯化而成的牧畜反而少呢?作者在此借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作者由此引申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以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戴蒙德在书中列出了野生动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和牲畜的必要条件。比如,斑马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至今都没有被驯化。

第二,跟大陆的轴线有关系。我们知道,欧亚大陆的轴心是东西向的,纬度相差不大,而非洲和美洲的轴心是南北向的,纬度相差很大。同一纬度,气候变化不大,但同一经度,气候差异较大。

因此,农作物和牲畜在欧亚大陆更容易传播和相互促进,发展速度更快。我认为同一纬度的气候差异不应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粮食生产、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欧亚大陆逐渐产生了**集权的**组织,文字、冶金、枪炮等先进技术;并且欧亚大陆的人民在长期地和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流行病的抗体,对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我们知道许多人类流行病来自动物,特别是牲畜。

比如,今年的非洲猪瘟就担心会感染人。

这些来自动物的细菌在欧洲殖民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大陆原本有几亿印第安原住民,由于美洲本地驯化的牲畜很少,美洲原住民并没有产生对流行病的抵抗力。绝大多数印度人不是被欧洲人的枪杀,而是死于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和流行病。

这场流行病的毁灭性力量是惊人的,它导致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的迅速灭亡。据估计,哥伦布到达后的头两百年,印度人口减少了95%。太可怕了!

亚洲也曾被欧洲人殖民,但亚洲人并没有大量死亡。原因是几千年来,欧亚大陆一直在相互沟通。无论是农业、文化、技术,还是病原体或流行病,亚洲人也天生具有抵抗力。

欧亚大陆领先于非洲和美洲。在欧亚大陆,欧洲和中国具有代表性。唐宋时期,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都领先于欧洲。为什么它开始落后于欧洲?

戴蒙德在书中比较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讨论得相当精彩。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感到惊讶和启发。众所周知,欧洲的陆地面积与中国几乎相同,但自古以来,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则成为许多国家。

是什么导致了欧洲和中国的统一?作者答:地理环境因素。

一。欧洲的海岸线比中国复杂得多,有利于独立国家的形成。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挪威等国都位于半岛上。英国、爱尔兰、冰岛,就是岛国。

2。欧洲被江山阻隔。看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中部只是阿尔卑斯山。尽管多瑙河和莱茵河不像中国的长江和黄河那么长,但它们流经许多地方,把欧洲大陆分割成许多块。中原、华北和华东,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区,也包括华南。地势相对平坦,南北水路早已通过京杭大运河相连。

三。欧洲下雨。农业的发展不依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集中,以便于劳动力和各种资源的统一运行。美国学者魏特夫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出【治水社会】学术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形成**集权、君主**的统治模式?

中国的“治水、灌溉农业”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四。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海,西部是山,北部是沙漠。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集权政治模式,很容易把国家引向封闭孤立的道路。

在分析了中欧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术观点:最优原则。当我读到作者的观点时,我感受到了我思想的魅力。

最优**原则研究社会**程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地理便利程度不高不低,处于适度**的状态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导致很多独立的国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上互相竞争,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在航海上互相竞争,地理大发现使各大陆开始连接在一起。在此需要指出,过度的**并不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因为政治、社会的稳定也是发展技术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在帝王统治下维持的长期稳定环境,使中国缺乏社会之间的竞争,再加上皇权很容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打压,导致了近五百年来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比如,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一等朱棣死去,继任皇帝不支持,下西洋就不能延续,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受戴蒙德【最优**原则】的启示,我对当今的台湾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在此不想拓展。

以上就是我对此书的总结与感想,也把此书推荐给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30911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