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越剧观后感

2025-03-17 越剧观后感

越剧观后感(实用三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越剧观后感 篇1

孙家栋,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名字。

在了解他的故事后,我被深深感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和付出。

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在面对重重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懂得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不能放弃。我要以孙家栋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越剧观后感 篇2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中国航天的原则是为地面家园服务“中国航天有个重要原则,就是解决当前地面家园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问题。”孙家栋说。

与美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着眼于空间物理探测活动不同,中国航天发展在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一系列应用卫星,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各种需要。

孙家栋认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开展深空探测是一种浪费。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质疑。孙家栋表示,事实上,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刚开始科学家们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发现能与地面相结合。”孙家栋表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发展航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中国从20世纪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除了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等提供发展良机外,也陆续为气象学、地质学等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启发。“人类进入第四空间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这个空间的规律,给各类科学技术带来启发和研究条件。”孙家栋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通过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事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既然离不开,我们就要在航天事业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孙家栋说。“科普尽量往航天应用引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越剧观后感 篇3

《感动中国》中的孙家栋,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他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令人惊叹,但其背后的付出更让人敬佩。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他放弃了个人的.安逸,投身于艰苦的研究工作中。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荣誉和财富,而在于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多少贡献。我要向孙家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越剧观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越剧观后感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34651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