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最新教海漫记读后感

为了方便阅读和使用OK语录网编辑为大家整理了“教海漫记读后感”,作品是作者写的,其中的情节颇具戏剧性,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读后感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读书的感情,把我们和书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了方便查找还请您将本页保存到收藏夹中!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穿过一个大中心。内容朴素,文笔流畅,就像和读者交谈,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幽默的话能使你发笑。

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是一个"此文**于"字,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此文**于,对儿童的此文**于。有正是这种此文**于,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对于某个学生来说,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有时快乐,有时焦虑,有时迷茫,有时顿悟。

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说话,把教室打扫干净。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有了生动的精神飞跃,而且有了集中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盼盼中学王兴丽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读《教海漫谈》有感感受之一: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1、 观点:在课堂上,不是学生与老师合作,而是老师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学会如合学习。

二、比方: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1、 现象:如果你带领一群人对一个人说:“嘿,快扒你的房子搬走!”!

"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

事实上,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开窗”实际上是指“退后一步”。如果把这种心理特征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其意义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2、 案例:过程一:小诚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孩子。

于永正老师让全班同学背诵《三字经》上的二十五史时,其他人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他不会。思考:如果是我来处理这种情况,我会大声责骂他。也许我会敲他的头。

因为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无条件地、毫无折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岂容他还在那里转悠转悠!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是小诚也能熟练地背出来,但这一过程给他带来的影响恐怕不仅仅是把规定的内容背熟这么简单,还有可能是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也可能是小诚永远也没有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后面是一次又一次的严厉责备,甚至出现恶性循环,越骂越背不出来,越是背不出越是挨骂。

那么,小诚学***动性、积极性必然会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而丧失殆尽,一个缺少了热情的小诚,将来还能做什么事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过程二:

余平静地说:“我再给你一天。你必须把它背得流利。“我看到小诚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凑在一起,蒙上了一层忧郁。

思考:如果我们的老师遇到这个表情会有什么感觉?也许是:

我倒已经给了你一天的时间,你好像还有困难,你是不是真的不想背了,这还了得;也许是如果你一天再背不出来的话,我就要好好惩罚你了;也许还会说上一些嘲讽的话,好像在我们的心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确是这样吗?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问自己这样做有多好?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

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认真、仔细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只能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过去,而且是永远没有任何意义的过去,我们的教育前进的步伐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脚下停滞不前。过程三:于老师又连续说了两句话:

"有困难?减三分之一。"由于小诚的表情依然如故,于老师又接着说:

"好吧,背一半,怎么样?""行"!小诚答应地非常爽快,一丝笑意散了满脸的愁云。

思考:也许我们大家都这样认为,我只要严格要求,只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小诚身上,我规定他一天背出来,他就不折不扣的完成,是这样吗?也许吧,但不是说我们每天都能盯着小诚看。第二个呢?

类似于小诚的同学长大以后该怎么办?他们又能怎么办?我们应该用一些科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吗?

用人的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我想这个答案就不需要赘述了。过程四:

第二天,我通过了考试,然后我安排了后面的部分。第三天,我熟练地背诵了一遍。思考: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燃烧起来了。

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激发孩子内心的自主性来主动、积极地完成学***,这应该是我们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开窗户"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形成一个阶梯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种乐观的、向上的学***,以此帮助我们的孩子完成一生的学***。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

一、实例:在日本一所幼儿园的美术课上,有一位小朋友画得乱七八糟,横一道、竖一道的,可是日本的老师居然能从中找出优点。老师举起一幅画,问全班小朋友:

“算了,这幅画里他用了多少种颜色?"每个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地数了起来,一数,24种。原来,这位小朋友把彩笔盒里的24支彩笔全用了。

老师高兴地说:"这位小朋友是全班颜色用得最多的一位。"这位小朋友激动得不得了

二、观点:以上教学实例充分说明: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会有孩子的想法,正如张光鉴教授所讲的那样:以学生为本应该怎样理解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亦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

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感受之四: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

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

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

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

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

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

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

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

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

[1][2]下一页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2)

一本《教海漫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共548页,它是我的至爱。这个暑假我跟随着特级教师于永正漫游其中,看到了教海之中无尽的精典,享受到了教学的无穷乐趣。我细细品味,反复思考,发现自己为自己增添了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吧。

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他和张庆、高林生、赵志翔等同事,花力气搞了一套硬笔字楷书字帖(各年级字帖中的字都是课文中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学过的古诗)。每天早上7:50分到8:

05分是写字课时间,学生早晨一到校就在优美、沉稳的乐曲声中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帖。字无百日功,一个学期下来,就见成效,所有的学生都写得一手规范、美观、大方的字。写字教学不仅使学生把字写好了,学生身上的许多坏毛病也消失了:

患有多动症、上课管不住自己的学生变成了坐姿端正、学***的学生;生来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大胆、活泼开朗;不讲卫生、不文明的学生变得爱清洁、有礼貌;粗心大意、毛手毛脚的学生变得认真而细心……通过写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恒心和毅力。于永正感慨地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

”看完之后,我又联想到我自己,这些年来,很少重视写字教学。学生的写作只是口头要求。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好,他们也睁大眼睛闭上眼睛,心想:这么多学生,能抽出点时间吗?

如果写得不好,那是因为他生来就是这样写得。这是手的问题。所以,班里个别学生写的字极不规范,不按照字的结构大小布局,写得乱七八糟。学生的写字本我分为三个等级,写得规范、端正、美观的得“优”,旁边还画上两朵小红花;写得规范、端正的得“好”,旁边画上一朵小红花;写得不规范的得“中”,旁边没有小红花。

就是这样的方法,也没有激起学生写字的兴趣。看来,是我对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于永正老师说:

“写好汉字离不开字帖,离不开读帖和描红、仿影、临摹,这是写好汉字的规律,是写字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把字帖撇开,想当然地写,谁也写不好汉字。”是的,让学生写好汉字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学生上了高中或大学,汉字写不好,那是我们小学老师的错。

阅读教学要以问促读,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阅读课文时,他们经常让学生一开始就读两遍,然后在字典里查找不认识的单词。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

现在我读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的1-4节。学生在第一句话中丢了一个字,漏了一段又重复了一遍

三、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

注意不要紧张,慢一点,看准每一个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在阅读教学中,于永正提倡以提问促进阅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老师问学生从“断断续续”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最后,许多学生举起手来。于老师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让他们补充。每一个都比另一个理解得好。

俞敏洪说,读书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仅仅是为了找到答案并不容易?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课堂上,于老师总是保持愉快的心情,用微笑和幽默来解决课堂上偶尔出现的不愉快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吧:

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作文,只有小涛在玩橡皮——把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角,然后把作文本翻过来。余不生气,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小心,不要开车进山谷。”。小涛赶紧抓起橡皮放进抽屉里。俞笑着说:“既然橡胶没有出错,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

再说还要用它呢!于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小涛急忙开始写作文,直到下课。

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

他不敢吭声,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假如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

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

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正是这种阳光的微笑和无私的爱,使他成为一名名师,成为许多师生眼中的一盏明灯。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3)

 在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记得几个月前,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指导,还有幸作为东道主陪着他游览了孔圣园。到现在,他谦逊、平易的待人之道,朴实、精彩课堂教学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获至宝。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我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一些精彩的地方还把它抄下来,反复品味。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于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过人的教学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现在众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组装句子,还有无的放矢的改错啦,判断啦,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分析课文内容,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学生在教室里没精打采地听,听得如坠云雾。语文课堂,缺少生气,缺乏魅力。而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上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情此景,我惊叹,我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一、“吃透学生” 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的确,学生的可塑性大,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但从书中内容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老师讲的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却让我好好地反思了自己。在“吃透学生”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 (范文先生网 ) “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习,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于老师就是从这句话获得了启示,从而爱上了思考。读了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我也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4)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是一个"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字,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对儿童的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有正是这种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5)

(范文先生 )

“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

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习,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

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看见水壶开着,但他静静地坐下来,造了一台蒸汽机。

”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正是从这句话中,俞敏洪得到了灵感,爱上了思考。读了于敏洪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后,我对这句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普通人和非凡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另一个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思的勤奋者。还清楚地记得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6)

【导语】前段时间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琐事的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说起作业带着任务去读,最初还有一点点敷衍,只是想随便翻翻随便弄个读后感算了,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

书中每一篇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贯穿一个大中心。内容朴素,文笔流畅。就像一个老老师跟你说话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幽默的话语使我发笑。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于是我不自觉地拿起一支笔来表达我的感情。

在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四、五个句子,他就得把作文仔细研读一遍。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

直到今天,这篇文章还没有发表,但这句话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一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能真正给孩子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努力,对于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他们对于一般的表扬和赞扬,已经有些麻木,所以真诚的恰到好处的表扬,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真正的赞赏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的不吝啬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一块糖果、一支笔和奖品很少,但学生们把它们当作珍宝。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极性,提高了他们学***心,

在余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它们真的很有好处!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7)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

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8)

仔仔细细读过《教海漫记》,竟然爱不释手了,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感动着我。我深深地感受到,于永正老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朋友和亲人、热爱一切美好东西的人。然后,他才是一个学养深厚的教育家。正如于老师所说,“我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我觉得我应当是个“人”了”。看《教海漫记》,我边读,边想,边记,精彩之处圈圈点点,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它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很多意蕴隽永的诗句,发现了很多优美精彩的段落文章,“不摇花已落,无风花自飞”,“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那奇特的石,那深邃的洞,那叮咚作响的泉”。有时读到精彩之处,我也招呼儿子来一起看,《春天的果园》,《二八月看巧云》儿子也很喜欢。于老师在书中还教我们多动脑,勤动手,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不管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写不出来硬写,人总是有惰性的,必须是自己给自己加压”。有些不寻常的想法是很有价值的,且往往稍纵即逝,永不再来。现在我们写教育随笔,写教学感悟,就是要捕捉一些课堂瞬间生成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既是练笔,也是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教海漫记》中就有无数这样的案例,他们犹如一面镜子,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技巧相当重要。《教海漫记》对此做了大量的详实的描述,有很多的课堂实录。他要我们既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又要因你的无所不能而让学生对你无比崇拜。于老师从课堂导入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写字训练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从组词造句到指导学生写作,从语文教学到艺术培养,从激发学生兴趣到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不体现了于老师不凡的教育功底。我们看于老师课上的好,并不是他天性就具备的素质,而是在上课之前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反复斟酌,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尤其是他指导学生写作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他画的漫画四毛考试和四毛练武,就是十分新颖独特的作文引导方式。学生兴致勃勃,“情动而辞发”,何愁写不好作文呢?

通过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于老师说:“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一切知识我都想采撷。”作为学生表率的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管是音乐的,美术的,天文的,地理的,我们都要涉猎。“指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哪节课上就能用到。我们还要多听课,听优秀老师的课,能开眼界,长见识,听一般老师的课,能窥见已之短,少走弯路。俗语说:“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觉得于老师为他的学生付出了很多。但是他也收获了,收获了很多我们常人体验不到的快乐和幸福。《教海漫记》,它如一泓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的心灵,它如一把开心的锁,解开我们心头许多的困惑,它如开启的一扇窗,让我们欣赏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老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沿着于老师的足迹,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新天地。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9)

《教海漫记》读后感

官屯中学    曹营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这几天,我再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15153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