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童年》读后感(锦集4篇)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宇宙的一次探索,优质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更好的了解。书写下思想的碰撞与火花。无法理解“《童年》读后感”OK语录网的编辑来给您讲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把它添加到您的收藏夹中!

《童年》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学校倡导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活动,我和孩子共同

阅读了谭旭东先生的《童年的月光光》这本书。由于孩子阅读速度比较快,我们选择各读各的,然后交流这种方式进行亲子阅读。

书读完了,我让孩子给我讲讲印象深刻的内容,孩子说他小时候丢过钱,还丢过妈妈的围巾,我说:“是啊,他小时候也犯过错误,他和你一样也怕妈妈批评,而且保证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误。”

“你知道这本书分为几部分吗?”我想知道孩子是否关注了这本书的目录。

“知道,目录上写着分为两辑——第一辑《童年的月光光》,第二辑《书的气息》。”看来孩子还是善于利用目录来了解内容的。

“你能说说这两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吗?”我接着追问。

“写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女儿不假思索的回答。

“是啊,写了他童年在农村的生活,以及读书的故事。所以书的题目是《童年的月光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写童年的故事。你喜欢他写的故事吗?”我接着问孩子。

孩子肯定地说:“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我又问。

“里面有许多好词好句,比如:如饥似渴。”

“是啊,我们来看看作者写的序言。他提到这是他第三本儿童散文。写儿童散文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遣词造句,语言要纯正、清新,朴素中见优美。二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多写儿童熟悉的生活。三是不能写成心灵鸡汤.”

“什么是心灵鸡汤呢?”女儿不解。

“就是讲道理的文章,意思是写的文章要感染读者,而不是教育读者。”女儿似懂非懂。

“你知道吗?作者除了写散文,在其他方面也很厉害呢!你看看他写的后记就知道了。”

我们一起翻到后记部分,通过浏览这一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除了写儿童散文,在儿童诗、小说、寓言、绘本、童话、评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这本书里的插画也好美啊!”我对女儿说。

“是啊,你看看这几页,都很漂亮。”其实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关注插画,只是后来翻书的时候才注意到书里的插画也散发着艺术的气息,没想到女儿关注到了。

纵观整本书,打动我的是第一辑,我边读边打开记忆的闸门,想到了清凉的夏夜,在月光地下,铺着凉席,摇着蒲扇话家常,和小伙伴捉迷藏;想到了家里的小院曾经盛开过紫丁香,种植过含羞草和像老太太拐杖的植物;想到小时候爷爷给我买的点心——元酥和炒糖;想到了老家门口培育地瓜苗的芽子炕,烧炕时烧熟的红薯;想到了小时候看到的连环画《东郭先生和狼》;想到了打满猪草拖着袋子回家,爷爷奶奶等我吃午饭;想到了老家的小院以及院中的杏树、槐树和枣树以及爷爷给我做的秋千……

童年,那是多么无忧无虑的时光啊,可以和小伙伴从南山跑到北山,可以摘酸枣、捉水牛、采韭花;童年,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有爷爷奶奶和姥姥的疼爱……

如今,是女儿的童年,我不敢让女儿独自出门,不敢让女儿浪费光阴,庆幸的是女儿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这本书第二辑的文章引起了女儿的共鸣,她知道阅读是快乐的,读书是有益的。

接下来,我就要引导女儿完成她的读书体会了。女儿对《美丽的谎言》这一篇深有感触,因为我也给她准备过圣诞礼物,还煞有介事的模仿圣诞老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我告诉女儿,写读书体会首先要找到作者打动你的文章,写一写作者是怎么写的,让你想起了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可以选择一篇文章,也可以选择一类主题的文章。最后,女儿确定主题为《享受阅读时光》,写一写作者是怎样喜欢阅读,如何阅读的,再联系自己,谈阅读的感受及读书的收获。

喜欢这本《童年的月光光》,因为它不仅让我的思绪回到童年,还让我和女儿有了深入的交流,我想这也会是女儿童年里珍贵的记忆吧。

《童年》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和儿子一起读了谭旭东的儿童散文《童年的月光光》,读后受益匪浅。

打开这本书,首先被优美、纯正的语言所吸引,一个个童年生活的场景写的是那么逼真、形象,仿佛把我又带进了自己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这本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童年的月光光,一是书的气息。

在第一部分童年的月光光里,所描写的童年的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真实、朴实。让我情不自禁地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家乡的后面有一座山,山上最多的树就是柏树。山坡上是我们的乐园,在那里,我们捉蛐蛐,逮蚂蚱,山坡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

最有趣的是去山坡上摘酸枣。山坡上长了很多很大的酸枣树,从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结青枣,我就盼啊盼啊,什么时候枣子才能变红?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真慢,终于等到枣子熟了。一粒粒的红枣子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颗颗红宝石。我摘下一个尝了尝,啊!真甜!有时候,一棵酸枣树上的枣子有红的、青的、青里透红的,非常诱人。越是陡峭的山坡上,酸枣树结得枣子越大越甜,摘得时候就越费力。酸枣树上有刺,不怕被扎的危险,想要去摘,总会得逞。

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上午能摘一小塑料袋,算是自己以后不错的零食了。那时,我们姐妹三人摘了很多,把它放在玻璃瓶里,倒上一些酒,制成酒枣,留着冬天吃。现在想起来,嘴角里还会流出口水来。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在第二部分书的气息,作者描写了自己读书的方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书的喜爱之情。在这纷繁嘈杂的时代,静下心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刷牙一样。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发现一个美丽的世界,还能教会人审美。让我们一起多读好书,享受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开启一次文字之旅。

《童年》读后感 篇3

我举杯祝贺无忧无虑的童年,就像冬夜的星星,五月的晨露。这是美国作家奥·霍姆斯在《男孩们》这本书中一句知名的话。的确,我们的童年正如福尔摩斯所说,无忧无虑,充满了纯真和天真。

但这位作家的童年却与我们的童年有点不一样的味道,他的笔名叫做-------马克西姆·高尔基译为“最大的痛苦”。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童年》,一起品味那不一样的味道。

这是一本自传,讲述了一个孩子受苦受难的故事。小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其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小时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每天都要受到祖父的鞭打,接下来遭遇了母亲的再嫁,两个舅舅家产的争夺,使得祖父卖掉房子,在一个狭小空间中生活,每天阿廖沙还要捡垃圾换取一点生活费。

最终,在他母亲去世后,一个走上了社会。那时,我们还依偎父母的怀抱中。

看完了全书,心中不由得出现一丝疼痛,我们的生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着。而阿廖沙却说“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痛苦-------是节日,火灾-------是乐趣,在毫无表情的脸面上-------伤疤也是一种修饰······”同样是灾难在我们的眼里是恐怖,是逃避,万一留下伤疤那是一辈子的不幸;而在阿廖沙的眼里确是节日,是一种乐趣,连伤疤也变成了修饰。可见,这两个时代是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是不同的,两类人是不同的。

比起阿廖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痛苦”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我们就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啊!

这本书,告诉了我幸福是什么,我们能出生,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就是幸福;我们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能看见一切美的事物,能聆听一切感动的声音这就是幸福;能有许多园丁为我们浇水,为我们施肥,这就是幸福;能和同学在一个教室中学习,一个教室中欢笑,这就是幸福!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其实幸福又不是如此呢?

《童年》即使是“黑色的童话”但我想它带给了我们“无边的幸福”也带给了自己“绚烂的回忆”此刻,我们都在幸福······

《童年》读后感 篇4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著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等著作。近期阅读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对即将走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这本书的确激发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完完全全变了模样。本书以批判的方式,阐述了技术和媒体对儿童本质上的侵蚀,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观点。

书中就媒体和技术对儿童的影响,大多都指出的是消极的方面,采用的也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而后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书中大量的例子发人深省,让我不得不开始对信息化社会对不同人,尤其是儿童的影响产生多多少少的思考。的确,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现在的儿童与过去的差距甚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环境的改变。

作为80后的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也还尚且对捉迷藏这样的游戏着迷。每天的盼望还是集中在放学的傍晚,能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相约玩玩类似的游戏,我们把小小的脑袋凑在一起,看蚂蚁搬家,玩过家家。生活在农村的也大抵对爬树、玩泥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如今,还在上小学的表弟竟开始玩起了**聊天及一些甚至连我们都很少接触的小型网络游戏,现在的孩子们在聊天中更是就网络游戏、动画视频等侃侃而谈,甚至是从他口中,我才知道了摩尔庄园、《海贼王》等。这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我们也是截然不同的时代产物。

十分同意《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谈到的观点,童年与婴儿期不同,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的确,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就会有怎样的童年。对此,我竟有种无奈感,毕竟,对于这种童年经历的变化,我们所能改变的也很少。人是社会的人,身处在社会环境中,被社会环境影响也是必然的,而社会环境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三两个人或者三两本书、三两天能够改变的。

当80后渐渐成长起来,对80后的看法,社会的声音从批判到怀疑再转到肯定。生于80末的我们的确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初期发展阶段中,生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中,我们总是接触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比如QQ的迅速兴起,3G手机的蔓延,网络论坛bbs,网络文学,玄幻小说,MP3、MP4、MP5等。我们享受了第一代彩色电视机,但我们至今还在回味那些养过的金鱼,种过的小花。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的电器渐渐地换了,没人再用录像机,都换VCD和DVD。我们是最后一代还听说过《水手》的人,也见证了QQ的泛滥,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泛滥,同样我们也见证了百度、阿里巴巴、谷歌等网络巨头的兴起…

如今的我们,每天习惯于依赖媒体的生活,网上聊天多余见面交流,网上购物取代了花大把的时间逛街。然而,每当回首童年,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类似嫦娥奔月的传说,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童话,我们怀念的依旧是童年里永远都玩不腻的躲猫猫,永远也爬不完的树。那么试想,如今的新一代真正逐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回忆的是什么呢?是媒体上无数堆叠的"很黄很暴力",还是他们整日整日沉迷的网络游戏,亦或是无数"凤姐"、"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一时代的产物。这就是变化,现在的孩子不会再期待每晚父母在床边讲的童话,而是越来越多电脑前的消遣。

《童年的消逝》中说,十五岁的女儿和母亲同时出现,人们感叹母亲同女儿一样年轻,也感叹女儿同母亲一样成熟,究竟是成年的消逝还是童年的消逝只是提问方式的不同。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坚持童年成人化已婉然成为一种趋势,直接点讲,这就是童年的消逝。

媒体对于儿童的影响,对童年的消极作用已经显而易见了,作为教育技术大海里的一条小鱼,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不得不去省视媒体对当代儿童的影响力,媒体带给儿童的,究竟是不是儿童应该从媒体那里获得的。当部分教育技术人一味探索着技术的发展,强化技术在教育中的种种好处,夸大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优势作用时,是否也是时候停下来,改变运用技术实施教育的方法了呢?当网络日益普及,网络资源日益强大,或者说网络信息的鱼目混杂,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却并不能根据所需及时的从这庞大的信息空间中提取资源,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反的影响。当我们的初衷适得其反,不能不说,这就是将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悲哀。孩子们的童年被技术的发展所吞噬,这是儿童的莫大损失,更是时代留下的最大遗憾。

我不像书中作者那么决绝,一口认定媒体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们的童年渐渐消逝的唯一原因。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媒体对孩子们成长的负面影响,才让孩子们变得成人化,不再单纯可爱、浪漫天真。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抵概括了技术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就是研究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定好自己的位置,对网络信息有所取舍。然而,对于孩子们童年的消逝,身在圈里的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利用可利用的手段让孩子们的媒体学习环境变得单纯,让孩子们在技术的冲击下仍有纯真的童年。网络、技术、媒体都是我们需要的,但这些仅仅是工具,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研究性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的。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6739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