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2024江城子读后感范本5篇

2024-01-24 江城子读后感

江城子读后感(篇1)

秋日午后,披一肩长发,慵坐窗前。在一米阳光的爱抚中,握一杯香茗,在茶香悠长的飘逸中,品一首宋词,隔时空,聆听先贤的心声。捧一颗善感的心,欣赏大师灵魂深处的舞蹈,任那温情的文字之石在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打湿了自己的心: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大文豪苏轼的被世人誉为悼亡诗之首的有名的词作江城子,悼念的是自己的亡妻王弗。既然怀念的是自己的亡妻,那么可以从爱情和亲情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词。

爱情的角度。“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作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是深受苏轼的敬爱的,她秀外慧中,老成持重,陪自己的丈夫读书,在那段红袖添香的日子里,他们的爱情是最为甜蜜的。王弗是苏轼事业上的好伴侣,她对苏轼的仕途极为看重,鼎力相助,不惜躲在帘子后面倾听苏轼与朋友们的对话,为他的人际交往严格把关,并且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直觉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告诉自己的丈夫应该小心提防的小人。所以,她凭借自己在苏轼事业上的支持赢得了他的敬爱,在她的“千里孤坟”旁,苏轼亲手为她栽下三万棵雪松,作为自己对亡妻的爱情表白。同时,她还赢得了德高望重的大学究公公苏洵的认可,苏轼最终才会按父亲说的在王弗离世一年之后,又将王弗的棺椁运回四川葬在自己母亲的墓旁。“多情自古伤离别”,大文豪苏轼心胸豁达,却是性情中人,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然娶了第二位妻子王闰之和自己最钟爱的小妾朝云,所以更加显示出诗人对亡妻难能可贵的情深深意绵绵,和牵挂之真切。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正值苏轼政治上的不如意,被贬官流放,与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像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时候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她和苏轼应该是一对最纯真质朴的“贫贱夫妻”。虽然,王闰之那么温柔体贴,任劳任怨视前房的孩子如己出,关怀备至,令苏轼感动不已,但是,王弗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最爱的、最需要的人,就是在平静的'幸福的日子里会被淡忘,而在人最寂寞、最孤独的时候才会被想起的人,而王弗的名字就在那个夜晚,被苏轼在睡梦中呼之而出。感谢那个夜晚的星星格外明亮,是它们不知疲倦的闪烁才有了这首词的熠熠生辉!

上阙写的是苏轼的政治浮沉,是在与结发妻子诉说自己在与之阴阳两隔之后的宦海沉浮人生失意;下阙写的是自己与妻子相遇的梦境。最稀松平常的细节往往最令人动容,“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正梳妆”,年轻秀美的妻子在对镜贴花黄,“女为悦己者容”,在古代更为如此,此句足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琴瑟合乐,和苏轼对当时政治如意生活的怀念之情。再次见面的他们,纵有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相思泪翻飞,在彼岸花的鲜艳怒放中,令人唏嘘叹惋。

苏轼对在最苦最难的日子里陪伴自己的第二位妻子王润之充满感激之情,所以在死后与之合葬,长相厮守。对最钟爱的小妾朝云是一种对知己的爱,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和愉悦。人生难得一知己,苏轼为拥有这样的红颜而欣慰!

苏轼,作为一个优秀的男人,一生拥有着三个优秀女人的爱,和众人的仰慕;而林徽因,作为一个优秀的女人,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她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她让金岳霖默默牵挂了一生。爱情故事丰富了他们的生命,滋养了他们的事业和人生。

亲情的角度。夫妻百年,都是从最初的浪漫爱情,转变到最后的温馨亲情,而后者才是婚姻幸福长久的保鲜膜。所以,这首词打动人心的地方还在于他是悼念亲人的佳作。“生如夏花之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佛教教人参透生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拈花微笑之间。道理都明白,但是,但凡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那份痛彻心扉,那份寒凉刺骨,个中滋味,终生难忘。“……不思量,自难忘。”是的,难忘,难忘母亲弥留时刻的牵挂与不舍;难忘母亲去世后那由温热、柔软变得逐渐冰凉、僵硬的手臂;难忘母亲被火化车拉走时,那忽被一阵风吹起盖在脸上的盖布,露出来的那蜡黄但安宁的仿佛睡着了的脸,你走么?!你真的不再管我们了吗?我在心底绝望呐喊,我清楚的知道,再回来之后那个小盒子里的温热的骨灰已经不再具备母亲的温暖,从此,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少了一样最为宝贵的东西。我听见,我的心,“哗啦”一声破碎了……

“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一座座,孤坟,像一个个可怜的逗号,在荒凉的野外,只有与明月相伴,与清风低语。昨天,又听到一位同事的老父亲去世的消息,又一位老人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走了,他们去了哪里?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吗?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有,那么,多年之后亲人之间在奈何桥上相见,是否也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般的感叹呢?

思想的小溪在经典的沃野奔流,敲击下这些文字。这时,楼下悠扬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响起,把我的思想拉回到现实中。一杯香茗已经变凉,从窗外望去,小区里的几个孩子追赶着一个不知从那捡来的破风筝,开心地叫着;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用很大的声音在说话;一直不知从哪里来的流浪猫在喵喵叫着,寻寻觅觅。忽然记起,幸福,就是活在当下……

《江城子》读后感

亭午时分,窗外蝉鸣嘈杂,习题作业未有一字入心,隧无奈搁笔,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声过去再提笔时,余光瞥见那本《宋词三百首》,于是欣然起身。

浅读深品,蓝字摘录。一翻页却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阅读的痕迹:那是苏轼的《江城子》,一条红线,画出的是首句。

《江城子》被后人评为“千古悼亡之音”,苏子瞻悼的是发妻王弗。王弗出身书香门第,16岁嫁于子瞻,26岁亡故,期间正好十年。这是苏轼最顺心如意的十年,名满天下,层层提拔,“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几年间,苏轼卷进了变法风波,新党得势时,他由于政见不合,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被新党压迫。在他43岁调任湖州刺史后,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爆发了宋史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几次濒临砍头之刑。后来旧党得势,他强调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处,又被旧党排挤,自请外调。

他把人生苦楚写进诗词,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间历经宦海浮沉,尘满面,鬓如霜。

可苏轼是旷达的,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而一个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会在意那些蝇营狗苟的、事,他的乐观不是乐观,因为他的磨难不是磨难。

可是,只有读过诗词的人才会知道苏轼历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个不好人”的豁达,知道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节气,懂得李清照“却把青梅嗅”的婉约。水域边缘,藕花深处,浅浅涟漪层层晕开,却是绿罗裙的采莲女“芙蓉向脸两边开”,白雪纷飞,是天人“剪水作飞花”,飘絮之间,新酿米酒,红泥火炉,是友人“能饮一杯无。”更有东坡居士淡烟疏柳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至今犹存我心。

殊不知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蕴,藏着多少墨客的匠心独运。

若有一日,诗词的文化彻底泯灭,“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情怀还能在人们心中自然产生吗?

何处清欢?

不禁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导我背诗,那时只觉得朗朗上口,跟玩儿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长大之后,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夏季盛荷,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别方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不懂的东西记下来,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人间清欢,诗词处。

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读后感(篇2)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和谐的歌唱风格,因此一个词具有自己的旋律,即曲调。一种词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这个专用的名称叫“词牌”。“江城子”就是词牌。

一般来说,词汇的内容与五个词的品牌没有直接关系。词除了表明词牌以外,有时作者还要加上一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密州出猎》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如果把题目写得长一点,就成了词前的小序,叫作“词序”。

词有“序”是从苏拭开始的。词如果按字数来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江城子]全篇70个字,属于中调(在以内)。

词若分段,又可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双调”分成上下两阙。“阙”,**中止的意思。

“两阙”,指**演奏两遍。所以双调的词就是两段歌词。“阙”,有时又叫“片”。

“双调”是词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江城子”词牌在唐代是单调,35个字,到宋代以后演变为双调。

词和诗显著不同点,是它的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词又“长短句”。“江城子”的句式:

3、5、7言的均有。文字和诗歌必须押韵,押韵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用韵有疏、有密,大致短调的词比较密。

上阙、下阙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韵。押韵又有押平、仄韵之分。“江城子”这首词一般押平声韵,但后世也有押仄声韵的。

除押韵外,词中每个句子,每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规定,那一个字用平声,那一个字用仄声,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在苏轼词集《东坡乐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个题目。这首词的词是《密州出猎》。

“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府(相当于汉唐太子)。到熙宁10年(1076)离开,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时间。

这几年正值密州连年饥荒,久旱不雨。熙宁寿司到密州的第二年冬天,密州灾情十分严重。苏轼除了组织人民救灾外,还曾到城南20多英里的常山祭天祈雨。

据说山上有一座神祠,百姓到这里求雨,往往有求必应。这座山常常有德于百姓,所以就称它为“常山”。这次苏轼到常山求雨之事,他曾写过几篇诗文来记载,一是《密州祭常山文》另有两首诗《祭常山回小猎》《和枚之曹会猎铁沟》,据这两首小诗提示,我们知道苏轼在祭常山的归途中和另外一位姓枚的官吏,曾在一个叫“铁沟”的地方打过猎。

据查在常山东南有一个蜿蜒15里的冈峦叫黄毛冈,附近有一溪水叫“铁沟”,这次打猎当是《密州出猎》所记之事。

苏轼是一位具有政治热情,有报国壮志的文学家,从年轻时起,就以才华横溢的才气,勃勃雄心,关心朝政,渴望对国、对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北宋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王朝。除了国内政局动荡外,****非常尖锐。北方的辽国和西北的西夏经常侵犯宋朝的疆界,这使得北宋的统治集团始终处于恐慌之中。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的北宋统治者只是消极防御,甚至妥协苟安,致使外族入侵更加猖狂,养虎成患,丧权辱国。宋代每年都向西夏捐赠大量的丝绸、**、茶叶等财产。就在苏轼写下这句话的几个月前,有700里土地和辽事件。

苏轼面对此情此景,清醒的认识到,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他主张积极备战,争取反敌斗争的主动权,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敌战略。但由于他与王安石政治上的不和,得罪了宋朝皇帝,最后不得不要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

他先是在杭州做出一般性判断,然后改任密州州长。这对于有志的苏轼来说,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古人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苏轼虽然被降职,但他的政治热情并没有降低。他不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寻求他的政治。局势的危机,坚守边境的重要性,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一有机会就爆发。

2008年冬天,熙宁在常山打猎,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当苏轼擎鹰、系狗,前呼后拥来到会猎场所,在山冈上纵马驰骋,弯弓射箭,追狐捉兔的时候,长久郁积心头的忧事之心、报国之志,随即触发,尽情喷泄,于是发挥为词。

这首“江城子”名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之志,抒发了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愿望。

他在《祭常山会小猎》诗中说:“青盖前头点皂旗,黄毛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乘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这首诗也是描写出猎的场面,突出了作者自己在猎场身手狡捷的雄姿,尤其诗最后两句用晋朝善用兵的西凉主簿谢艾和手挥羽扇从容退敌的顾云,用这两个人物自匡,抒发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与人民的心情。

他在另一书中记载:意取西凉主簿谢艾氏,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拭将不减谢艾也。意思是这首诗诗用了西凉大师书的典故。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题与[江城子]词差不多,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

首先,我想看看他:他写道,知州带领人和马在平冈打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因为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是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偶然机会,所以说“聊发”。

“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却像个少年。

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然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呢!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野性和英雄感不能应用于战场,而只能在狩猎场看到。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作者所处身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那不满的情绪。

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之情之烈。

下面我们看这“老夫”的“少年狂”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黄、苍”都是色彩。

“苍”,青黑色。这里以色彩代替事物。这是古代诗词常见的借代用法。

用“黄”代黄狗,用“苍”代苍鹰。这两句是说:我左手牵着狗,右手举着鹰,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

“牵黄、擎苍”是一种豪迈的举动,它往往和人的快意情绪相联系。据说,李斯等古代著名人物年轻时,手里拿着一只黄狗和一只苍鹰;就像梁朝的张聪一样,打猎时,左手握着一只鹰,右手握着一只狗。“左牵黄,右掣苍”这两个短句,节奏轻快,似乎也传达出了苏轼在出猎时一种豪迈快意的心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头上戴着锦缎帽,身上披着貂鼠裘,这是苏轼的随从人马,也就是“千骑”的打扮。据说汉代羽林军才有这样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千骑”,可见出狩猎队伍阵容之整齐、气概之英武。

“骑”,名词一人一马叫“骑”。“平冈”,是低矮平坦的山冈。就是《祭常山回小猎》里提到的黄毛冈。

因会猎是在黄毛冈上展开,所以叫“千骑卷平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来写围猎,既写出了大队人马席卷而来、呼啸而过的声势,又渲染了围猎场面那种紧张热烈的气氛,确有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可见军威之盛。

以上四句,写犬鹰,写随从,写场面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表现中宛然可见。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前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写足了出猎的声势、气氛。“为报”句是写密州百姓。

“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意思,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太守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百姓的盛情。“亲射虎,看孙郎”,这是倒装句,可理解为“看孙郎,亲射虎”。“孙郎”,即三国时吴主孙权,他在古人眼里是个年轻有为,功业成就的有名人物。

孙权射虎的历史事实,见于《三国志·吴书》的孙权传记。据说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的马在去吴的路上被老虎咬伤了。孙权用双戟射杀老虎。老虎撤退了,被他的随从抓住了。这里用孙权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的精神状态。

以上牵黄擎苍,千骑围猎,百姓随观,还要仿效孙权亲射猛虎,都是“老夫”“少年狂”在行为上的狂放表现。

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

“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是补写“少年狂”行为之狂。

正因有了这句,所以下面的议论,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便显得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鬓微霜,又何妨!”这两句说:尽管我的两鬓已经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直抒不服老的壮心,用反问语气更增加了感情的力度。通过狩猎,作者体会到了他丰富的体力和高昂的精神。他期望朝廷了解自己,及时利用自己,使他有机会杀敌报国。

这就是不服老的内涵。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

“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

从明用来理解,则认为这里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年富力强时不能使用,但当朝廷开始使用他时,他已经年老体弱。如果从黑暗中理解,那就是汉代云中县太子魏尚的典故。

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所谓明用、暗用之分,因而对这两句的解释有两种看法:从明用来理解:

认为这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得不到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已年老力衰了。从暗用来理解:

这是利用汉代云中郎魏尚典故。汉代文帝(刘恒)时,魏为云太子,反抗匈奴,功勋卓著。但他仅仅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杀敌人数,而被削爵处分。

经过冯唐的劝谏,文帝方回心转意,命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重新任用他为云中太守,固守汉代边防。冯唐的身世与苏轼不同,而苏轼因得罪神宗(赵顼)而被贬官外放,这个身世倒与魏尚大致相似,所以后面一说为好。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他的迫切心情。

“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挽”,拉,牵引。

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

“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地说,是指北宋时期西北和北部的西夏政权。但从写诗的时间和地点来看,熙宁七月,苏轼写诗的前几个月,宋朝就把七百里割让给了辽国。

在宋代北部,密州与辽国相邻。这件事肯定给苏轼很大的刺激。因此这里的“西北”就不仅仅指西夏,而可兼西夏和辽两个国家。

“天狼”,是天狼星,古人以这个星主侵掠,喻贪残。屈原《九歌》中《东君》诗中有“举长矢兮射天狼”(我高举着长箭射击天狼)句,这就是“射天狼”的出处。

这三句中,由“挽”到“望”到“射”,是三个联贯而下的动作,构成一个雕塑感很强的特写镜头,作者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现作者的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这几句所表现出的狂放思想,胸胆开张,鬓霜不顾,一心要“云中”疆场,弯弓射天狼。其行为的狂放,正是为了衬托出思想上的狂放。在这里苏轼的自我形象、胸怀、志向,显露得更加突出。

读这首词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1、作者在词里致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是该词的最显著特点。众所周知,从晚唐到宋初,词的内容大多是唱**、伤感、抒情、典雅,而作者的自我形象往往不鲜明。苏轼词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他冲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开始转向反映社会的重大题材,做到了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特别是要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远大理想、个人心志、道德品质等,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里的中心人物就是作者自己。上阙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总括了自我形象所独具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感情,又蕴涵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所以这句成为全词的总领。

下面用叙述的笔法写鹰、写狗。“左牵黄,右擎苍”。又写随从,就是“锦帽貂裘”。

又写打猎的场面与声势,即“千骑卷平冈”。写鹰、写犬、写随从、写场面声势,表面看来没一句直接写作者自己,但细心读者自然会发现,这几个叙述的角度无不与老夫之行为、思想“狂”有关系,它都是为了表现太守驰骋打猎时那种勃发的豪迈、欢快的情趣。所以这是作者自我形象的间接表达。

在打猎场面中,中心人物还没出场,就拉满弓,蓄满箭了,中心人物一出场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写作的目的是让读者关注中心人物。写“为报倾城随太守”,写密州百姓倾城随观,是作为陪衬、铺垫来设置的。

这也是塑造太监形象的有力手段。上阙最后两句,作者才在万众欢闹的场面中心,推出了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亲射虎,看孙郎”,言外之意,就是要看苏轼来打猎。

江城子读后感(篇3)

《江城子》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以江城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本文将从诗歌的题材与意境、艺术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全面解读《江城子》。

首先,本诗的题材以江城为主题,江城是指杜牧的故乡,他在离开故乡后生活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整首诗以感怀之词描写了杜牧年少时的故乡,如“江城如画里”、“繁华尽作嬉”,既展现了故乡的美丽景色,又体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快乐生活。同时,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通过追忆儿时的乡村景象得以体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句,通过儿时过往的场景展现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其次,诗词中的意境描写生动具体,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以简练而凝练的笔触,将人们浑然忘我、沉醉其中的景象展现出来。如“江月年年愁似水”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这些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词句,让读者心生共鸣,仿佛置身于江城之中,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第三,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如“兀然听两黄鹂鸣翠柳,芳草惹三春”的对偶句式,通过对形象的反复对比,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诗中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及“卷起千堆雪,随风舞几乡”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故乡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江城的美丽与诗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歌中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杜牧因宦海之事,远离江城,此诗化解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诗的结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借助自然景观对人生的变幻加以抒发,显露出诗人情感的浓烈。

综上所述,《江城子》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自然景观的渲染,以及精妙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美好回忆的珍视,也让读者回味起自己的故乡和美好的往昔。这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诗篇,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流动和情感的传递。

江城子读后感(篇4)

1)孙郎: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2)冯唐: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3)天狼:天狼星;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江城子读后感(篇5)

相遇,只是一瞬间,那么的短暂。可是又有谁能告诉我,接下来,事情将会怎样发展?是擦肩而过的失落?是蓦然回首的惊喜?是泪眼望穿天边的顾盼?是忧伤涌上心头的苦痛?是在流连忘返中沉醉?是在缠绵悱恻中铿锵?还是,简简单单的相识?

而分隔数十年后的再次相遇,谁又能认出彼此呢?都已是白发苍苍,正所谓“尘满面,鬓如霜”,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貌。谁,又能认出彼此呢?但,即使变得像陌生人一样,即使夫妻一场却因多年不见而形同陌路,擦肩而过……不悔……

至少,还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还曾一同分享过盛夏的阳光,初冬的太阳。还曾一起在寂静的夜晚数星星,望月亮。还曾拥有过这些浪漫的时刻。

虽然那些美好的一切一如昨日烟雾,沙滩上的玫瑰,风一吹就散了。虽然那些曾经离幻境只差一步。虽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成为回忆……

但至少我们拥有过……

这就足够了。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7686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