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2024瓦尔登湖读后感模板十四篇

在OK语录网编辑反复筛选和优化之后,这篇“瓦尔登湖读后感”变得更加简洁。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心中莫名地产生了某种感触,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写作读后感的作用就是把我们的见解记录下来,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重点。你已经想好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了吗?请关注本文,以获取更多内容!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有幸读过音乐人马修连恩的自传,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诉读者:“我记得当我三岁时,每每别人问我多大时,我似乎只会讲:i am free.

”是的,i am free.他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自由。我在想,梭罗先生也是自由的,《瓦尔登湖》也是,自由的让人妒忌。

你看先生在‘春天’里听冰雪消融的声音,听鸟儿的鸣叫。看到流沙,他便想到:“人不就是融化的泥土吗,人的手指肚也不过就是凝聚起来的一滴,耳朵可以想象成一种苔藓......

下巴是一个更大的水滴,脸上的水尖,。。。植物的圆圆的叶子也是随时落下的厚厚的一滴。”梭罗先生从不是一个严肃的说教者,他是自由的,生动的,《瓦尔登湖》也一样。

是怎样安静的冬天才能酝酿出春天的热闹?

瓦尔登湖安静的冬天绝不单调,绝不枯燥。你能想象有人在冬天用烂木头里的虫子抓鱼吗?你能想象有人在冬天为夏天储存冰吗?

你见过蓝色的冰吗?不错,梭罗先生就见过,呵,那是一个怎样幸福的人儿,可以见过这么美妙的事情。梭罗说:

湖大地的眼睛。那么。这绿色的湖和蓝色的冰能是一双怎样美丽而清澈的眼睛?

这种背对背的阅读习惯,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便,如逻辑倒转、对真理认识不完全等。但我喜欢这种惊喜,从头到尾,然后收获。亦如一开始,我以为梭罗先生是孤独的,《瓦尔登湖》是安静的,寂寞的。

但读到’冬天的访客‘、’冬天的动物‘时,我才发现先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瓦尔登湖》并不是先生在自说自话。然后暗自叹息自己的浅薄与狭隘,同时更加喜爱《瓦尔登湖》。我得承认,当我听到瓦尔登湖边野鹅咕咕的叫声,觉察到狐狸在皓月当空的夜里寻找松鸡,**到松鸡偷食红松鼠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我简直对先生妒忌的要死。

哦,这些凶猛的强盗不知道松鼠和野鼠为坚果吵架有多有趣吗?

再这样下去,我会陷入一个怪圈:单纯的妒忌、叙述(而且颇不精彩)《瓦尔登湖》的魅力。但事实是,请原谅我的肤浅,因为梭罗先生的敏锐。

梭罗先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叙述。他也在思考生活。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思考着大自然,什么是自然的大自然?思考着人,什么是本来的人?那么,亲爱的你,有没有思考过?

人们常常把一种生活方式视为一种成功的生活方式,所以无数的人厌倦了它,却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你能在阳光下坐在绿草上一个下午而不叹息和浪费下午吗?你能够冲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吗?

你能在周末安静地看书而不是去东街的罗马吗?你能安静地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去揣测别人的心理吗?你能平静地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吗?

幸运的或者不幸的。

真的很幸运能够邂逅《瓦尔登湖》。在这个匆匆忙忙为挣财产挣地位的世界里,也许我们真该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内心。读真正的文学,思考,充实自己,服务社会,而不是为了功利和娱乐。

真正的和谐是与大自然合影,就像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树叶一样。《瓦尔登湖》绝不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虚幻的香格里拉,梭罗先生是思考者,亦是实践者。那么,亲爱的,你准备好安静的阅读《瓦尔登湖》了吗?

能够邂逅《瓦尔登湖》,真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体验两年零两个月的简居生活之后,所写的一本非虚构情节的书,主要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梭罗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但他并没有选择成为商界或政界的明星,而是默默地选择了瓦尔登湖的自由和闲适的灵魂。他建起了木屋,开垦了土地,写书读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瓦尔登湖》这是我读过最难读的一本书,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读这本书不禁让我在内心深处问自己“梭罗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真实实的生活,怎么样的经历和体验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你会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真亲流露的那份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提倡节制欲望、简单朴素的生活理念,他通过自身体验向人们传递一种可以尽量降低物质需求的生活方式,以让人们可以从现实的欲望需求中解放出来,通过多读书、多思考、亲近自然等来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和身心自由。他在书中反复呼吁人们尽可能过简单的生活,解放身心,在生活的深层次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生活的本质。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我们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而人类灵魂的必需品不需要购买。”

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时代,现代生活带给我们几乎无所不能的享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满足生活的一切需求,现实世界中太多的物质追求,让人们很难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甚至也是不可能的。人类无尽的欲望在现实中受到了惩罚。人类的欲望正在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成为欲望的俘虏。作者感到无助,不得不通过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提醒世界。

面对这样的情况,从现实的角度看,如果能够理解作者书中所描述的简单生活,仍然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欲望可以有些节制,从理性角度分析自己欲望是否为生活中的真正需求,按需索取,让生活简单朴素一些,那么我们离简朴生活的真谛就接近了一些,在迷茫时候,让我们读一下《瓦尔登湖》吧,让心灵触摸一下清澈宁静的湖水,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点淡然与洒脱,少几许浮躁与不安。但愿人间多一些瓦尔登湖,让尘世中的人们洗去贪婪,洗净心灵,在自然面前回归到人类的本来面目,因为这不是欲望,这是生命的必需。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翻开《瓦尔登湖》,自己就像一个路人,站在这里,远远地望着那儿,却不敢贸然上前。

远远地看见,梭罗在农户家里呆上两三个小时,出来时满脸的喜悦,拿着野苹果吃着,好像赢得了什么。他直直地向我走来,我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耕耘了那片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耕耘了他的心田。

尝够了乐趣后,我就扬长而去,让他继续耕耘下去。”哦,原来梭罗将与农民闲谈作为一种乐趣。难道每天与农民聊聊天,就会快乐吗?

这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无所事事。

镜头切换,这次,我听到了很多想法。“我该怎样生活啊!”这是哲学家心中的声音,他搬至湖边,一人独处,远离繁华,他试图将自己的心静下来。

他只想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其他一切从简。我不解,我和很多人一样被物质的雾霾迷住了双眼,此刻忽地被拨开,重见了天日,竟被太阳闪耀的光芒刺痛灼伤,便又急急地闭上。当你看到人们的lv包包、瑞士手表等奢侈品时,依然会投下羡慕的目光,甚至人生的目标都是为了这些而奋斗。

你听——“简单,简单,简单啊!”“在这波浪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的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除非他纵身一跃,直下海底,就直达目的港了。”这说得多形象啊,我们每个人都微小得如同这海中一滴,却要战胜如此大的风浪才能得以存活。

但是人们仍然致力于这样的深渊,包括我。此时我像被说穿了一般难堪,但是尽管如此,我又能如何办,难道从此不乘车搭地铁,难道不要邮局,难道不要新闻?哦!

这一切,我只能无休止地佩服梭罗,为自己感到不安,然后再多关注一点事实,仅此而已。

说完了物质,该到精神上了。“要坐着,并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杯酒就陶醉,当我喝下了秘传教义的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

”刚开始听到,就觉得一颤,随着思维的发酵,便开始反思:我读名著时快乐过吗?很快,我便搜索了脑海中的书目,好像都是囫囵吞枣地读的,有好多读完了只在脑子里有些浅浅的印象。

继续听梭罗说下去:“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他说文字是繁星点点的苍穹,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是对我这么多年来读书生活的批评和讽刺。

我觉得自己一点一滴地被暴露出来。越听梭罗赞美文字,心中就越是不安。“它们之被群众阅读,有如群众之阅览群星,至多是从星象学而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阅览的。

”“阅读是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再后来,又有一说,“如果别人是传递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智力的官能完全像蜕皮一样蜕掉。

”这难道不是在讲我吗?我捂住耳朵,捂住脸,不愿也不敢继续听下去,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要学圣贤读书。

突然间,传来一阵大自然的声响,我听出了柔枝折断的“咔嚓”声,听出了火车行进的轰鸣声,听出了市场上喧闹的交易声,听到了动物们嬉戏的声音,听到了叶子松枝的响声,最后是一声来自内心的呼唤:“大雪中既没有路通到前庭的门,没有门,没有前庭,更没有路通往文明世界。”然后声音似乎戛然而止,刚才的警句好像绝响一般。

虽然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梭罗仍然更欣赏他的简单生活。

最后,一切声音都消失了。脑海,只剩下了幕上一个孤独的人劳作着,休息着。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幕渐渐拉上

多一点精神上的需求,少一些物质上的享受。我愿意以此句作为结语。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读《瓦尔登湖》有感

《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是一个月前读的,开始读的时候很不容易,完全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后来随着看的深入,渐渐地有些眉目了,也就有了一些收获。

这边文章是作者梭罗于1845-1847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居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文章写的非常深刻,发人深省。

如今的生活,节奏快,生活繁忙,有时尽管生活富足,却仍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然而,梭罗住在湖边,耕种和烤面包。虽然他很穷,但他仍然过着幸福的生活。虽然我们现在模仿梭罗的自由生活并不容易,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得简单一些,节奏慢一些,要学会欣赏生活,而不是一味忙忙碌碌地工作学习,却抛弃了快乐。

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畔,做的是什么?他种豆子,游泳,有时测量湖水的数据。他所做的是顺应自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优越的,但对自然的破坏正在增加。我们试图破坏和改造自然。因此,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灾害接踵而至,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健康生活。

如果这世上能多一些梭罗,多一些瓦尔登湖,那么,现在的环境绝对不是如此。这方面,我们真的应该向梭罗学习。

梭罗热爱观察,富于想象。他曾经观察过两种蚂蚁之间的决斗。他津津有味地看着他们,生动地描述着他们,想起了一些勇敢的人。现在,谁来看看忙碌生活中蚂蚁的争扎和周围的大自然呢?

因此,我们都应该有一颗观察、想象、乐趣和洞察力的心。

可是,这本书的意义却远远不止如此。梭罗追求真理,厌恶虚伪。他建议每个人要去做自己要做的,而不是做应该做的。

我的理解是,不要因为别人的语言或所谓的规则而轻易改变主意。如果你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就坚定不移地去做。梭罗本人就是如此。

他不畏强权,坚决抗拒纳税,即使入了狱也是如此。他的朋友帮他交了税,他仍不以为然。这样的精神,是值的我们敬佩的。

同时,梭罗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教导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这本书上的内容还不止于此。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品尝,每次我们都有新的收获。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读《瓦尔登湖》有感

墨绿色的封面中,一片湖,一只船,一位老人,我就这样被它的清新淡雅给迷住了,徐迟先生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适合在黄昏时分,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时候去品读,只有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出它的深味,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更为之神往。是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扰人寂寞,却沁人肺腑,动人衷肠的书。

1845年,28岁的梭罗离开了金钱的羁绊,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建造了自己的小屋。他自食其力,自娱自乐,抛开世建的一切烦恼,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本书则算是他自己对在这个小木屋生活的所感所思所悟的记录。

每当我寂寞无聊之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拿起《瓦尔登湖》,应情应景,远离尘嚣,永远只属于一个人的空间。

有一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为了做一根手杖,他锲而不舍,他心无所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他的朋友都死去了,而他却保持着青春,当他的手杖完成的时候,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件艺术品。专心致志的做好一件事,是他告诉我们的,以为人生一辈子或许只是一件事。

现实中,让很多人都不简单,当涉及到金钱或名利时,他们的眼睛是闪亮的,他们的欲望是膨胀的。追求名利使人忘记了原来的梦想和坚持,但内心毕竟是空虚的。“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整个身体就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呼吸着快乐。

奇怪的是,我在大自然中是自由的,我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简单,是一种生活态度,你简单,生活就简单。生活得简单,世界就简单。

梭罗告诉我,不要用复杂的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用多余的金钱和精力购买多余的东西,学会满足,学会简单。

梭罗是孤独的,《瓦尔登湖》是孤独的,《瓦尔登湖》读者是孤独的。书中一字一句无不透露出孤独。“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的人,可以说是在产生思想和感情的现场,我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双重性,因此我对自己可以像对被人一样超然”或许是这种双重性使人交不了朋友,但孤独不能以一个人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

《瓦尔登湖》让我感受到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宁静淡远,让我感受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让我感受到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欲自足。它恬静,它寂寞,它孤独,它值得咀嚼。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我们都有一片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静静的书。

初闻此书,不以为然。因为肤浅的自我,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安静的书。它似一块美玉,在嘈杂**中,晃眼一见只以为是粗陋之石。

只有在非常安静的时候,它才能慢慢散发出耀眼的独特性——足以把人们带入纯净而极至的星星、冰雪、轻风和鱼影之中。

带入那安静落寞地等待我们的自然。

这书从开始便压给我沉沉的厚重,全黑的书壳,黑色能够容纳一切——这本书也似乎能够包容所有。初读时,我还担心自己看不下去半途而废。好些词句都是不懂的,只有接着书下大片大片的注解跌跌撞撞地阅读。

读第一章《节俭》花了最多时日,常常都是埋着头坐几十分钟,看过的不过十多页。当然会心生烦躁,但读这本书啊,是最最急躁不得,那就等于把自己的大脑心灵装进一个密不透风的地牢里,它想让你体会明白的东西,半点也进不去。所以只有耐心,一点一点,滴水般的深沉,才能把钻石上的真理刻进自己的心里。

但当真正开始享受这本书时,便只觉摒弃了周遭所有,灵魂被深深引进了这本书中,引进了作者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似乎连时间都凝结在空气里了。甚至,它呼唤着我的灵魂去接近神龛。

《瓦尔登湖》的魅力,就在这里啊。

作者的文字仿佛一塘华丽与朴实兑成的池,慢悠悠的字眼却是如此让人震撼!

感觉,已然与作者游完了一次纯美的自然之旅,走过湖畔,走过松林,在金黄麦浪间看到了悠然而过的田野上的飞鸟,在冰天雪地中倾听了远处传来的猫头鹰的哀鸣。我这才知道,湖水原来是那般静美的,雨天的每一滴雨水原来是那般绮丽的……

如此如此,怎会,又怎能不醉?

我愿把一页好的文字比作苍茫旅程上的一湾清泉,那么《瓦尔登湖》所赐予的,便是波澜壮阔披星戴月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汪洋!

而匆匆地今日,又会有多少人把自己比黄金钻石还珍贵的时间投资到一本书上?这一个个字母,一句句语段勾勒出的自然,被灯红酒绿华灯璀璨的繁都压抑着,早已湮没。他们亦何尝知晓,这一本书赠予他们的,会比在学校单位埋头苦干三个月的收获还多?

我们需要安静。我们需要知道,当一颗心在世界的山河中漂流时,它会感到疲倦。此时,只需搭建一个小木屋,注入时间,让大自然在文字中包裹和温暖它,让它静静地梦见一个美丽的梦,这也许不是一间难事。

很多很多人,都小心翼翼地想着能拥有一个瓦尔登湖。其实何必需要小心翼翼呢?当我们真真正正安静下来,就会在心里发现,这一汪湖水,正眉目间含笑地候着我们哩!

难道不是吗?

我们都有一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瓦尔登湖》很显然是值得欣赏的一本书,但是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上面的读书精神。我看瓦尔登湖仅仅是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人与自然的心灵经典,自然与人的和谐共鸣然而当我漫无目的分看完第一章时,脑子里也是茫然无知,因为这本是真的太浓缩,难度,艰深,甚至是不知所云。

所以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然后当大家再次把这本书提出来时,我才发现他还挺出名的,然后我就决定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读一遍,看看到底为什么它被奉为经典。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上面有一章谈练习,我觉得用在读书上也是合适的。它把练***三个相嵌的园,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读书完全是一种放松,是一种无意识的阅读,然后最外面是恐慌区,这个区域的读,对个人来说可以称之为天书区,完全看不懂。

然后是中间的学习区域。用梭罗的话说,好的阅读就像田径。它还需要训练。人们需要在贫困中生活。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一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去睡觉,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阅读,需要我们把最敏锐、最清醒的晨光奉献给它。

传世经典总是等待时间的评判,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地去追求。

与大多数流传下来的作品一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出版时也遭到冷遇甚至批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多赞美自然的孤独日记的实用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也不能为没有目标的人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每个人在看完《瓦尔登湖》后都过着同样的生活。他珍视生命的丰富多彩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他拒绝追随父亲的生活方式,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哲学命题,以至于学术界的争论,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关注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不是一个不吃烟火的隐士。他在湖边住了两年零两个多月。然后他说再见,可以走了。

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结庐而居于辟野,似是在呼应大自然的召唤,寻找内心深处的自留地,以及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这两年,梭罗与世隔绝,基本上与世隔绝。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从不纳税,拒绝任何**行为。

除了农耕、砍柴等必要的事情外,他其余的时间都在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后把大自然中收及的诗歌变成纯净的泉水,流淌到只有灵魂才能触及的深度。

前些日子去探访了阳山脚下的拾房书院,它掩映在桃花从中,安详自珍。真正的和平不是躲避车马的喧嚣,而是筑起篱笆,在心中种上菊花。闭门即是深山。

无论是桃花源还是瓦尔登湖,也许都是为了寻找一颗渴望孤独和充实的心。

瓦尔登湖的生活是简单的,但通过生活和现实,他的思想是深刻的禅。梭罗信仰宇宙规律中的永恒,他从钓鱼之中质疑人本能的存在与否;他从冬日狐狸的声音中思索是否禽兽与人类一样拥有文明

当身边的一切变的平凡,我想,我只能仰望。

正如佛曰,一花一世界。细微的东西,用心灵才能看清。

学会观察,试着像梭罗一样思考,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平凡便得伟大,简单变得深刻,转瞬即逝的思想成为永恒的哲学。

梭罗对生命的理解在他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升华。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的心灵。远离自然就是远离自己的思想。书中如此说道。

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相似。热爱生命的人必须热爱自然。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探索生命的本质离不开对自然的感知。

《瓦尔登湖》中蕴含了一些东方色彩,在对湖畔生活和思想的一点一滴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相统一。只有完全抛弃尘世的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方能找到归宿。

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是梭罗给我的启示。

生活方式就好比是一双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如果鞋子尺寸不对,就要毫不犹豫地更换;如果鞋子里有沙子,就要及时抖掉。否则,外观再精致漂亮,它也不能伴随你顺利地走完长长的充满未知的旅途。

当我们为生活的种种而茫然的时候,解脱自己吧!像梭罗一样,我们可以亲近自然,回归自我。美好的大自然会给我们无限的安慰和启迪,让我们停下来,然后更好地前进。当我们为自己各种各样的需求苦苦追逐而不可得感到痛苦的时候,为自己减负吧!

像梭罗一样,过滤掉自己过多的贪念,收获简单的快乐和幸福。像梭罗一样,果断地进行尝试,不去在意他人的误解,纵使避免不了艰辛和困苦,至少能获得自我心灵的慰藉,活出生命的本色。

一个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一程坚守,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精神世界的传奇。我们或许不能够像梭罗一样将生命的诗意与浪漫发挥到极致,却可以在行色匆匆中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后执着而心无旁骛地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歌地走下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随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读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时间所限只阅读了经济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录。读来对于梭罗的初步印象是:一个超然物外,对于物质生活无所贪念,有点类似于陶渊明和阮籍的感觉。

同时又是一个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荡不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于与世俗作对。同时又可以很纯粹,真诚。“我的邻居视为好的那些东西,我灵魂深处却相信大部分是坏的,要是我还对什么事感到后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规蹈矩了。

是什么魔鬼让我着迷,让我这样做?老人们,你可能会说你能说的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70年,有点荣幸,但我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求我不要听你说的话。一代人放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就像离开一艘搁浅的船。

”“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约莫三十年,还从未听到过我的长辈给我哪怕是只言片语有价值的或诚恳的忠告。他们从未告诉过我什么东西,也许无法告诉我什么中肯的东西。面前摆着的是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在很大程度上未曾体验过的实验;尽管老一辈人对此有过切身的体验,但于我并无助益。

如果我有任何我认为有价值的经验,我相信我的前辈们都没有提到。”上面两段里,梭罗认为老一辈人的经验对于我们后辈来说并无多大裨益,甚至是无用的。似乎有些绝对了。

确实,长辈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年华老去,只是徒增了几道皱纹罢了,素质和思想觉悟并未有所进步,却倚老卖老,对年轻人指责呵斥,用自认为正确的经验强加给年轻人,近乎**地统领着下一辈的人生。但我也觉得或许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还是有很多长者、前辈的修为远高于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孔孟有没有什么道理和指导?

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并在人生阅历的增长中去选择和确立人生的信条,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己所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慧于一体的书,也许它只适合在寂寞与恬静之时静静地阅读,享受它充盈心灵瞬间那种奇妙的感觉,感受它那独具魅力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这本书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想通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时常思考着,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在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之前,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当今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所占的起点和终点,那便是心灵和当今时代。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为所欲为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地面光洁少尘,各式各样的大工厂为我们生产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敬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奴役、蹂躏、称霸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口号。

然而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逐渐沙漠化,地下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灰蒙蒙的雾霾一次次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物种在减少,环境逐渐在恶化,人间变成了严重污染的烟尘世界,大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的明天,将会愈加光辉和美好!

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属于我们自身也属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这便是《瓦尔登湖》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感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读瓦尔登湖,得内心宁静

瓦尔登湖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的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当时的那种社会背景下,人们都热衷于追求名和利,想尽一切的办法去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利益,那时的人们的心仿佛漂浮在水面上,怎么也沉不下来,静不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浮躁与不安占据了人们的心灵。然而本书的作者梭罗先生却独树一帜,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一条让人难以费解的道路,1845年3月末,他独自一人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来到了瓦尔登湖边的树林,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那斧子仿佛神器一般,劈开了尘世的喧哗,带领作者来到一片净土。在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他靠他手中的那把斧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从此以后他怀着一颗自然的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古代的那些隐者,他们或不满于当代社会或仕途不顺,不被重用,便只身一人,飘然隐入了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中,身体力行,过着简朴的生活,用心灵去体会自然,领悟人生真谛。

每每看到此类人的事迹时,心里也向往着像他们一样的生活,但现实多少有点无奈,而且自己也没有他们那般的毅力,因此我更加的佩服他们。梭罗先生就是一个让我佩服的一位智者,在我看来,他不仅是一位智者还是奉献着,他提倡人们应该简化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累,这样人们才有时间去关注自己,去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品味人生。为此,他便毅然走入了那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忍受那孤独与寂寞,并过着自给自足的艰苦生活,他试图以此来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以此来唤醒沉醉于追求物质生活的麻木的人们。

这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试想又有几个人愿意放弃舒服的席梦思,去躺那硬邦邦的木板;放弃轻松的办公室的工作而去辛苦的劳作;放弃大鱼大肉的快意生活而去过着清简的生活。能这么做的人真的很少很少,至少我是万万不能的,因此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也许读者看过瓦尔登湖这本书以后,对作者的语言不怎么感冒,觉得多少有点太直接,一开始我也是觉得如此,然而当我知道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时,我释然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嘛,作者旨在唤醒人们,语言直接点就无可厚非了。

虽然这本书是过去写的,但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纵观现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不断加快自己的步伐,以此来适应这个社会,我也亦是如此,一切都显得有些赶,先读好书,再找一个好工作,然后尽量的多赚钱,再就是娶老婆、生孩子。一切都像既定一般,你只要不停的向此前进就行了。

人们似乎陷入了这个怪圈之中,并没有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梭罗先生的时代。让我们再次阅读瓦尔登湖,就像我们的前辈一样,即使我们只能得到片刻内心的平静。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果我们的精神之翼系上了黄金,我们就不可能有诗和远方。——————————题记

曾国藩曾说:"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样"过瘾",这种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真是显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情,也关乎心灵的精神体验。一卷唐诗,会让你舒畅愉悦;一阕宋词,会让你豁达超然;一首元曲,会让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时,可能去读陶渊明抑或苏东坡;你在忧伤时,可能去读李清照抑或陆放翁;你在茫然时,可能去读李太白抑或辛弃疾。当然,不同的文字也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阅读就是为了寻找一份精神的寄托与宁静。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有一本书总能带给你想要的心灵归宿感,它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梭罗用宁谧又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思想体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镜,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诗句热情地歌颂着瓦尔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陶醉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真正好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应当只是短暂的欢愉。阅读也不应当被我们视作逃避现实的方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的不是逃避"无往不在的枷锁",而是教我们寻找一块可以照视自己心灵的镜子,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世俗的浮躁与喧嚣的涡流中,追逐着财富与功名,束缚了灵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运的是《瓦尔登湖》给了我启示,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里也有一方湖,"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却需要人们睁开那双发现她美丽姿容的眼睛。我时常漫步在这湖畔,并为她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之晨,细草微风,烟柳绕堤,疏影横斜,林鸟争鸣,鱼跃有声,意自悠然。六月夏夜,凉风习习,涳涳蒙蒙,端坐待雨,荷塘莲子,暗香袭人,最是惬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桐叶漂逐,信步闲吟,胸中洒然。冬雪扬洒,水天一色,云气浮冉,如龙藏焉,踏雪寻梅,濯魄冰壶,莫不畅怀。我还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随波逐流,应保有皆醉独醒之志。

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醒湖诗社",编辑出版《醒湖诗刊》,创办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讲座,做着自己喜爱又有意义的事情,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他们作诗填词赋文,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林间清风,湖上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醒湖"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圣的"瓦尔登湖"。其实,梭罗想教给人们的正是透过纯洁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灵魂的面貌,透过悠然空灵的天籁之响听清自己精神自由的声音。所以,我认为自己真正读懂了《瓦尔登湖》。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曾说:"我们不只需要一双脚在地上走,我们还需要一双翅膀在天上飞。"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便不能自由地飞翔",我说我们的精神之翼也不能背负黄金,因为,我们不能只有现实的苟且,我们还需要有诗和远方。

拥有纯洁、丰满的精神之翼吧,让我们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体味生命的美好与神圣。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许多人将《瓦尔登湖》视为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而我却把它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M.968OK.com

最近几年,在通货膨胀和房地产商等各利益体的推波助澜下,飞速**的房价让我们年轻一代望“房”兴叹。虽然还未踏出大学校门,但我辈已经在心里盘算着毕业后得去**挣钱、得工作几年才能攒下买房本……诸如此类的问题盘踞在我辈心里,久久萦绕不得释怀,只因房价不见回头!浮夸的虽是房价,浮躁的却是我们。

而处于19世纪初的梭罗卓有先见性地预料到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窘境,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即使我们这些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也不见得因此而更富裕,反而会是更穷了,因为是房子拥有了我们,不是我们拥有了房子。仔细想想,所言极是!我辈奋不顾身的冲入楼市,积蓄即将耗尽,生活却还将与房贷**在一起。

我们从没有考虑过房子是什么,却将要毫无必要的穷了一辈子,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必须和大众一样拥有房子这么个东西,以致一天不拥有那属于自己的房子,心里就一天不能踏实下来,就感觉低人一等,就感觉生活不完整了,就感觉……天呐,这岂不是庸人自扰么?试想,即便是拥有了房子,我们也无法最终舒一口气,因为与房子相伴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家具、装饰……对此,梭罗也早已洞明,他说:欲望这类东西,你拥有越多,你就越是贫穷。

一个人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我们用大半生最美好的时间挣钱,却在生命最没有价值的部分去享受靠不住的自由,多么可怜,多么划不来的一笔交易!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恰恰是可恨一边在金钱方面拿不起放不下,另一边又在时间方面却活活埋葬了自己!

所以,是时候醒悟了!

1845年,28岁的梭罗挣脱了金钱的枷锁,在瓦尔登湖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他耕种和喂养了两年多。他用自己的实践向我们解释现实生活,如此简单!不要被所谓的仁义道德所束缚。这些不再是自我修养的范畴。它们更多的是用功利主义包裹起来的糖衣壳。一切为了成功和名誉,最后让深深的欲望压垮了生活!

梭罗只花了28.125美元建造了一座可以挡风防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问题并不难解决。如果我们现在变的如此困难,肯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也许是欲望太大,也许是要求太高。。。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症下药你总能解决问题,但不要再让肤浅去局限了自己的认知!

简单的生活,不简单的追求。

这便是梭罗的境界。

虽然这个境界我辈可望而不可达,但也不能停滞于当下,而应有所行动。梭罗不希望别人和他一样,统一永远不会成为时代进步的动力。他希望每个人都能绝对自主。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寻找和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追随或模仿他人。

我们都该做自己!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经济与**学院-物流工程-陈广萍

2012-04-10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看着《瓦尔登湖》蔚蓝色的封面,清澈的湖水照映这远方的树,云,天空,又透着迷雾,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这样的画面就像书的内容一般,有着说不出的一股清凉气息。

1845年春,梭罗在家乡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上建了一座木屋,与动物们住在一起,事事自力。在两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两年来的记录下来的见闻整理好,参照这些才写出了这本《瓦尔登湖》。这位睿智的老人在每一句话和每一句话中都流露出自然与环保的主题,用朴素清新的语言向自然致敬。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在仔细研读了《瓦尔登湖》,感悟梭罗的心境后,我想这真理便是回归自然,感悟生活吧。

事实上,梭罗原来也是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他的行为和思想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东晋大诗人陶潜。他们强调耕作的乐趣、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他们不是单纯的隐士情结,而是谦虚真诚的亲近自然。

他们与山河呼吸,与草木友伴,在当时浑浊的世上留下了一颗清白的名节,还有卓越的作品。正是回归了自然,他们才能有如此身后之名,才成就了一代文豪。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自然呢?随着土地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有这个梦想的人在**能实现?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所有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摩天大楼,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不断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了我们的视力。

我们得到的都是自然给予的,但是面对礼物我们该怎么办呢?人们的心变得浮躁、贪婪、急功近利。他们贪图利益,不破手段,一旦背叛道德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让心灵回归自然吗?

梭罗认为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保持其纯洁美丽的本性。是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从来没有想过和平生活?

梭罗如此热情地热爱自然,用孩子气的想象力漫游和描绘自然。他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了自然的古典生态。这样的心态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啊!

平静一下自己的心,宁静淡泊地生活一下,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许便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这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一定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理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己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接受,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接受: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己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知道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己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符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可以相互欣赏,“根”却要一直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可以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可以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么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后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7737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