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10篇。

如何写好自己的第一次读后感呢?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 透过读后感表达对书籍的理解和体会,OK语录网为您整理了一份“生命教育读后感”的详细信息供您参考。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1

4.培养小组长。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是徒劳的。学生要么盲目行动,要么犹豫不决,根本没有合作。

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和纪律混乱,教学只能事半功倍。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领导者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和数学老师协商,每周培训一次组长。

5.小组奖励。为了激励每个小组能积极向上,我实行小组加分制,每一周总分一次,排出冠亚军。对获得冠亚军的组员进行实物奖励,并拍照传到班级**群。效果还真的不错。

我很高兴在团队合作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改善。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小组成员的确定花了我很多很多的时间,座位确定后,在短时间内组内成员是不做更改的。孩子固定坐在某一个位置肯定不好,于是我采用一周一次大组与大组之间交换位置。

我还试着前后交换位置,但是小组成员不变,结果由于学生太小,搞得非常乱。恐怕只有时间久点才能实施了。

2.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

”对小组长的培养相当重要。我们做了一些培训,但是我们不知道细节。有时因为学校里事情太多,本该花在培训上的时间没有落实。

三。如何让小组在课堂上更有效地交流也有点困惑。有时候耽误了大半节课,也没有交流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读了《教育激扬生命》,我懂得了如何进行更有效地教学和管理,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向同事学习。

相信我一定会在小组合作方面越走越好。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2

生命化教育

读张文质的《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

今天教育最困难的是今天的教育是不合理的。如果今天的教育讲道理,你就容易从身边的人谈起,你就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起,从陶行知谈起,甚至从孔夫子谈起。但是今天教育看重的是最后的结果,只强调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有时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有可能是病态的教育,违背了教育真谛的教育,也可能是使教师、学生极其痛苦的教育,也有可能是过了若干年以后你发现是很荒谬的教育。

一位美国学者说,他对中国教育最大的担忧是,中国对早期教育投入过多影响了中国的后续发展。从教育学上可说:早起教育投入过多,其实是学业枯竭阶段,最优秀的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能是初中的差生,而有的初中一天上12节课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很可能是高中的学业枯竭者,那些所谓县中最优秀的学生可能是大学学业枯竭生,但严重的是,这种枯竭是一种生命的枯竭,期盼的枯竭,梦想的枯竭。

这种枯竭在短期内很难对他做评价,只有从他生命整体上你来回望,对他一生的发展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此,生命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到个体,没有个体,没有教育的美丽风景,没有个体,没有学校的美丽风景,回归到个体,就回回归到更多的可能性。

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大陆借鉴台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于90年代末传入大陆。也就是说,生命教育的本质是生死教育,是生命、生存和生命的集合。中国大陆的代表是刘济良、郑晓江等。

1993年5月,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托,对黄克剑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黄克剑先生提出教育是实现人的主题,是生命教育的萌芽。

上世纪90年代,张文质先生从两个核心点提出了对教育的关注。首先,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充满了批判一是和现实忧患。二是孩子上学后,他以一个民间工作者的身份,对教育的关注真正回到田野上来。

通过对孩子课堂生活状态的感受,张文质对教育的关注与生活教育有一定的契合:“我认为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必须回到孩子是否快乐的基础上来。"

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它以生命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促进生命的发展,增强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教育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它用于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珍惜生活,尊重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回到中国的语境,回到教育的立场,回到具体的学校,回到具体的个人。"这是"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和依据。

基于此,张文质对学校现行课题有如下的观察和反思:"我们更多的是在一种大一统模式底下,更多的落在操作层面上的一些所谓改革经验,这也使得现有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实验,确实都比较关注来自于管理部门、特别是上级有关领导的评价。这一点极其有害,极易扭曲教育的初衷。

“忘记生命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忽视生命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和不幸。他曾经写道,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都更神圣,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和幸福的可能性。

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他接着说:生命既是神秘、永远不可能被穷尽的,生命也总是"现在""当下",是我们肉身所有幸福的依据,生命使教育成为可能,变得丰富与不可思议,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他的话让我们记住,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一切因为活着,所以只希望活得更好,生活得有限促是我们行动,活着的意义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

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如下几点:

首先,生命教育是完成一个更加健全的生命。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和本性。他对教育有一种理解:勤奋未必能弥补笨拙,但发展总比避免缺点好。

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良好的教育是遵循人的善的目的,让人的善的潜能特征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引导人从自然状态走向自然状态。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

人的道德自我完善,灵魂自我监督,人格自我完善,境界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方法要遵循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方法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个性化的。

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

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

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黄克剑教授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

"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所以,生命化教育从这里开始吧:

从关注、尊重、满足、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相信、成全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

从营造宽松、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入手,

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倾听能力、教学策略开始,

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做启蒙者,引领孩子走向未来;另一方面自己又要被启蒙。这就是教师的两难状态,生命的两难状态。你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做好,这时你看孩子的眼神都不一样,不热爱教师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

生命化教育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是对人的美好未来的肯定,是我们对这个"充斥着不完美、痛苦和灾难的世界的某种蔑视",生命化教育使我们成为富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充满了对人成长学问的迷恋。因此,生命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到个体,没有个体,没有教育的美丽风景,没有个体,没有学校的美丽风景,回归到个体,就回回归到更多的可能性。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3

生命是发展的、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的本质特征,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根本,没有生命就无所谓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实际上是人生于世所经历的所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生命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人可以生存,因此教育已经成为生命的形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何以为生”和“以何为生”的双重目的。而现实中受教育工具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忘掉了教育的“何以为生”的教育目的,功利性地追求“以何为生”。“教育即生命”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原本认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质;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荣共在的和谐关系。

归根结底,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生命。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基点。

其实我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的根的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从生命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以使生命教育在实际当中得以落实,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中,应该从校长、教师、家长等各层面认识和落实。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教育并没有把生命作为它的对象,教育的过程也没有把人当作‘人’。生命教育试图通过关爱生命、培养生命丰富的社会属性和引导生命意义的追寻,培养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单向人的改造,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好的教师就是生命的导师。因为生命的历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教师实际上是学生生命意义建构中最重要的人。他不仅应在自己生命历程中要有好的修为,更要能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形塑生命的价值,并掌握人生的方向,努力奔向圆满。

具体来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奥秘,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和关爱生命,欣赏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4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还是无意中导致了学生惯性的形成?我们是在激发学生健康的自信,还是在让他们盲目乐观自恋?

探究二:教育需要改革吗?

必须改革,否则将走向死胡同。

但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按照议案征收。不好的要放弃,有价值的要珍惜。比如中国古代就提倡的“尊师重教”等等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在积极健康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中受教育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了。

探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只有善于吸纳各家所长,聆听八面之音,才能使教育如一泉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汉代学者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

教施教书于人作为教育的主导因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转化的作用。其自身的行为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从而使主体发生变化。所以老师是时时刻刻地以一种被模仿的形象存在。

教师若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之模范”,更何况“以德育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育的一个根本。

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自己先坚决不做。

只有处处为学生当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绝不是神,被神化只能多了盲目少了理性,多了忐忑少了从容。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不断地精进提高,用心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日复一日地共同进行着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此才能夯实职业理想,也才有可能在教育中激扬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5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总觉得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缺少一些重要的东西,不能大胆地、好地突破传统的教学,。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读后感《》。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

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不相信学生能学好。

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堂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在日常教学和课堂评价中,教师不再特别关注对教师的分析是否到位和清晰,而是更加关注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不断产生各种思维碰撞,我们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看到他们兴奋的面孔。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

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这是),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

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

原因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把学生看成无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习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这样给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扬、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依靠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达到提高学识的目的p>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6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个假期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从前,“生本”这个词我听起来就觉得陌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个性、有需要的人,是一个不会被教是一志转移的教学资源。因此,作为人的灵魂工程师,我们的职责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生本教育理论的体现,但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清晰的概念,把握了方法,更是找到了自己教学道路的方向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做起;高度尊重学生。

一、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首先,他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多少种,如果每人各献一策,交流出来,资源共享,那将是多么大的财富。

而师本教育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寄托于老师一人,且不说老师的思路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仅就思维的空间来说,优劣已见分晓。

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当教师提供的教育适合学生学习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无私学习的行为,他们的潜能也会得到发挥。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

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

相反,学生学习不良往往是老师的责任,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不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发展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几万年人类进化史的学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开发利用起来。

二、高度尊重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不能定位于传授知识,而应发挥学、学、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习。生本教育的学生学***力靠的是学***,靠的是学***。课堂上和课外学习都是由这种内在动力驱动的。教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一切为了学生,考试的路越走越宽

一切为了学生是学生本位教育的教育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在考试方面最为突出,师本教育的考试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思想的考试,考试的目的很少是为了学生,它是选拔精英式的考试,是教师排队、学生分类式的考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考试。生本教育的考试是以增强自信、培养个性、发现差异、鼓舞热情为目的的考试。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育资源。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个性,都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师的意志作为转移,而忽视学生的需要。我们要从学生做起,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尽可能地表达自己。

同时,教师也要从侧面引导,看到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达自己的动机。这正是学生本位教育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体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提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应是“牧者”。教者对学生学***理,应是为了学生的自主的有效的活动。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能却乏这一目的。我们忽视学生在学***长领域的生命活动,对他们一点一滴地教,把自己的臆断和模拟加于他们,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教师则成了“纤夫”。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力。教师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点燃一把火炬,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装满一壶水。

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7

我学习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全新生本教育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这本书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据。这句话充满了千万教育界同仁更新教育理念和美好教育愿景的期待。

近年来,学生本位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倡导和提倡的一种素质教育。它最大的特点是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习,优秀的探究,优秀的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张把一切作为教育者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力量。从教学到促进儿童学习,教师工作要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儿童学习生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点燃一把火炬,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装满一壶水。

郭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生成长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是外界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应该去找学生,平等地与他们交谈,鼓励和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

郭教授以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我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树立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及时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把大量的

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需要合作、交流并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本节学习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活泼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我们实行的“自主学习”,其实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给每个孩子提供成功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逐步获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态度,最终实现“自主成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发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

因此,如何正确地提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如何使学生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产生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使教学活动健康有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8

舞阳一高胡丽平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不是靠教学,而是靠主动学习。

人们***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学生学***大的帮助。

自学三四次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行动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强壮,也越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和学生的共同感受来学习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都遵循这种方法,但秧苗的产量还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受外力设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9

近阶段,我读了《生命化教育》一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当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多数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和“工具的锻造”,而唯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成长规律,滋润儿童心灵,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更多的是一种很好的伪装,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分数似乎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趋势,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趋势。永无止境的练习,压苦了无数的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然而,这并不是与所有的实践相矛盾,学习是困难的。在学生阶段,学习和掌握技能,他们必须学会耐心和放弃。没有枯燥刻苦的学习,就没有快乐的学习,就很难感受到人生成长的喜悦。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耕耘得以收获时,学***乐才会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学***中,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让生命成长自觉很重要。从被老师和家长强迫长大到学习,我想长大。我不再负责教师的考试和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学习的感觉。我认为成长应该是孩子们的自主成长,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培养孩子学***觉性,也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成长,为他们树立榜样。我们的教育应该滋养孩子的美德,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快乐、美丽的人。在学习中,让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学习的价值,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热爱生活,接受挑战,才能更好地生存。一个家长,最大的修炼,是培养自己爱自己、爱生命的热情,以此影响和带动孩子,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一个社区,教师、家长和孩子成为一个社区。在课堂上,在小组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向老师学习,向其他家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潜能,遵循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理解孩子,为他们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长。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10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1康岫岩,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为学生做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图的就是生命的充实。”这就是康校长跟来访人说的第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很少有休息时间,对工作几乎达到忘我境界,就连母亲生病也没顾得上回去尽孝。

“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看到它的光明所在,从不气馁,这是那个时代给予我的财富。”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她,出身教师世家,儿时的耳濡目染,使她从小就意识到,老师把一切都奉献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小,她总是把事情想得很好,不放弃,不气馁,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这股子乐观劲儿,这股子韧劲儿就是康校长性格中的主要成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微处着手,一点点的训练、陶冶,切不可粗糙,切不可掉以轻心。”康校长十分注重师表以及以身作则,哪怕是细微的事情,都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榜样。她总是说:

“学校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教育问题绝无小事。”在学校里,她尤其重视德育,擅长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学生今后生活奠基。她始终认为教师的魅力**于其正直人格、专业素养,校长也是如此,并不是手中的权力和名片上的头衔。

康岫岩校长多次给在校师范生作报告,在致未来教师的教育报告中,她这样讲到:“在人类社会中,只有两种职业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教师。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的新鲜生活,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更包括学生的灵魂。

作为教师,只有用良心与学生生命相对时,才能是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才能焕发精彩。而学生的生命也会因教师正确引导和教育而更加精彩。这个过程是相互的,统一的。

再进一步,只有学生与教师共同精彩,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才精彩。”这就是康岫岩校长著名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言论。康岫岩校长在报告中甚至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她说有一个因为杀了人去了地狱的第十八层,他惊讶地发现地狱竟然还有第十九层,那里关着一个面目狰狞的人,他好奇地问了上帝,这个人为什么会在第十九层地狱,上帝淡淡地说:

“他是个老师,他扼杀了学生的灵魂。”康校长用这样一个笑话来强调作为教师善待学生心灵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由此可见康校长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深沉热爱。她必须把所有的血都献给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事业。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98180.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