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14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双翅膀,带着我飞翔在湛蓝的天空,在那里,寻找着世界的奇妙,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感觉里面的人物是活着的。 撰写读后感是对书籍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认识和思考的概括。为您提供有关“终身成长读后感”的一些重要内容小编有备而来,读完之后您或许会有些新的感受!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

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书中,作者用不同的实例证明思维模式的力量。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多影响我们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若想提升自己,必须去学习新知识。此书不论在生活、家庭或在工作中,均让我获益良多。

于家庭:此书在育儿的理念有了新的空破,让我了解固定式思维会让孩子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消失殆尽,开始对挑战产生畏惧,开始担心不够聪明,于是拒绝尝试新的学习。但成长式思维,就是要让孩子不要害怕失败。怎么能做到呢?就是在孩子学习、生活上出现不如意的情况,作为家长的自己不要一味的指责,抱怨,而是适当的加入进行指导与帮忙,将失败看作是成长的阶梯。

于工作:在工作上出现困难时,首先不要否定自己,否定问题。要做到直面问题。先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要多想一起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解决或替代,努力改善困境。这样就能在工作上一往直前,不断克服难关。

于投诉客户:在读完这本书后,在处理投诉客户问题时有了新的认知。首先不应给客户贴标签,更多时候应不影响公司的规范情况下为客户多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客户的沟通基于:不逃避问题,勇于承担责任为出发点。我相信,思维转变客户能感受到,不害怕客户的指责与抱怨,更多是理解的角度,这样你与客户的沟通会更畅通,和谐。更容易解决客户的问题,创造更多的满意客户。

此书正如比尔盖茨所推荐:“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终身成长,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中国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尤其在这个知识层出不穷、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唯有终身成长,才能不被淘汰。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2)

这两天,奶茶的《后来的我们》上映,刷爆了朋友圈。后来的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家庭、爱情,离我们最开始的出发点都会有所变化或者偏离。改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把人大致分成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从这两个思维的纬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行动和最终的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无论个人人生追求、目标达成,还是家庭生活、爱情追求等等方面,都是同样的逻辑。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回归到我们知识付费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需要不断的去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真正持续转变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文中列举了很多体育、医学、商业等明星、大v成长成功案例,只有持续不断的改善转变,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最终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

文中提到两点,记忆尤为深刻。

一、如何将成长型思维带给更多的人?比如要让孩子成为成长型人才,老师和家长都需要掌握以下三点:

1.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2.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二、就我们成人而言,要成为成长型人才,一般都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接受。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2.观察。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比如,有的人是在面临挑战时,有的人是在努力过程中受挫时。你可以想一想:最近一次你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什么而引发?当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它对你说了什么?最后导致你做出了什么决定,或者付诸了哪些行动?只有仔细观察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才能明晰它出现的原因。

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和生活中的某个人同名,可以是一本书名、一个电影人物名。当然,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4.教育。了解了引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得学会和它沟通。你需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

当你遇到挫折、压力时,它又会出现。这时,你需要告诉它,你将怎样计划从挫折中锻炼和成长。

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3)

1.关于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

说到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点。有两种人,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的人会在之后越来越努力,因为他知道想要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即使是很难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没有成功只能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方向错了或者自己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点。

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或运气的人在之后的行为处事上就不会有过多的努力,因为他认为所有的都是注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却从来没想过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这种人所拥有的思维就是固化思维。而在拥有成长思维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2.关于努力与方向

努力与方向,两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无论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么明确又正确,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动起来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个想法如无根之浮萍,没有根系提供养分迟早会飘散消失于世间。而若只是有努力没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没有方向航行的船只,虽然一直在行驶到岸的几率却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转却不自知。

说到这个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力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改变,每次都做计划却往往没坚持几天又半途而废。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贪图一时的享乐,延迟满足的奖励物对我的强化不够战线又拉的太长也难怪会放弃。现在想想也是认知不足,若是能认识到长时努力所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这么动力不足了。后来大三时是努力却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各种考证自己也去跟风,现在想想考的证都没什么用毕竟不是专业的。考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现在是有一点方向了--学好英语达到流利说的程度,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提高认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一点在生活中深有体会,想开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扰。)虽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行动力,行动起来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4)

最近一边听佛学课,一边看《终身成长》这本书,掩卷遐思之际,深感二者异曲同工之妙。譬如说,佛学的基本原理是缘起性空,提倡众生平等,讲究因缘变化,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是指世间没有本质的我,所谓本质就是不能固化的,不能被标签化,不能被符号化的身份。表现为知道他是干什么,但不会说他就是什么,这样在待人接物时会体现出一种广大的可能性、包容性和平等性。佛学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

事实上,普通人对佛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超度上,而那些追求心灵安宁和自我治愈的人,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异己分子。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上,同样有如此深的误解:灵活性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么?成长型思维模式意味着通过努力就可以做任何事么?

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行为最终塑造出我们留给世人的模样。每一颗上进的心都希望拥有终身成长的内核,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终身成长呢?毫无疑问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呢?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看待努力与天赋、成功和失败呢?如何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终身成长》这本书,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认知比较,得出摒除成见,拥抱挑战,才是终身成长的关键。

该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终身成长》一经问世,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累计销量180万册,被比尔·盖茨、《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等撰文推荐。此套理论颠覆传统成功学观点,鼓励学童积极评估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一、认识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简言之,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人与人的不同之处,用佛学词汇来讲就是五蕴,即色、受、想、形、识的不同:色蕴属于生理的、物质的现象,譬如从颅相学角度讲,每个人头骨上的突起,头骨的大小和形状,甚至是基因都是不同的;而受、想、行、识则是心理的、精神的活动,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不同造就了人与人之间思维模式的迥异。

思维模式受先天条件制约,同时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认为,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

这些研究发现有力抨击了基因决定论,同时为有效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优劣

思维模式的分类可以成千上万,每个学科领域都可以自成体系,但本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二者的区别不在于目标设定和行为方式,而在于是否有三心,即自信心、恒心、平常心,自信心决定是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恒心决定能走多远,平常心决定怎么面对走不下去的风险。不同心态决定了两种思维模式在天赋、能力、努力、学习、成就、失败上的认知差异。

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天赋与努力的关系,不会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那样,让天赋异禀付诸东流。因为浇灌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但成长型思维模式也不等同于努力本身,还要加上努力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策略,专注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父母懂得如何赞扬孩子。不管是夸他聪明的肯定标签,还是骂他愚蠢的否定标签,都容易给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干扰。因此,表扬要具体到某件事上,具体到努力的过程中,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赞扬的奴隶;面对挫折时,更要教会孩子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胜利是秉性决定的,这是一种当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行驶时,依然能够挖掘和寻找力量的能力”。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这种秉性,决心和冠军思维等品质,跨越“天赋诅咒”,不断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充满责任感,最终实现胜利。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群体决策水平,跳出“群体思维”怪圈。“群体思维”指人们在团体决策中思维倾向于一致,没有人采取批判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源于:偶像崇拜,群体沉迷于自我优越感,领导者热衷于惩罚持异见者。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消除了“能力是固定的”带给人的错觉及负担,让人们能够进行全面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和讨论。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两性关系更和谐。恋爱关系中的固定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自我特质的固定(永不变心),伴侣特质的固定(永远相爱),以及恋爱关系的固定(永不分离);殊不知,同林鸟早已化为分飞燕,海誓山盟早已淡忘至爪哇岛,或者像好了歌里的“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认识到这种“诸行无常”,能够和伴侣一起成长,互相肯定,互相扶持,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和遗忘。

三、开启终身成长之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些固化认识,这些偏见对个人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譬如,女性难以在数学或科学领域获得成就,这就是一种局限性思维,对女性群体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而那些抗干扰能力弱的女性就会相信这样的说辞,只有从提倡男女平等、开明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吴健雄,才能在科学事业上巾帼不让须眉。

因此,在某些领域、情境或者年龄段,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经验累积,每个人都会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意识到自己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变革的动力,有个广告词说的特别好,就是这个世界在惩罚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

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要接受固定型思维模式,知道它的存在。

其次,要学会观察它,看它何时被激发,为什么会被激发,以及受到了什么影响。这就像佛学里的“出离心”,面对欲望和情绪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对于思维模式亦如是。

最后,要教育它,陪它一起走过这段旅程,这就像佛学中的自度度人,最终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达到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成就更好自己的目标。

没有哪本书看完了就能真的改变命运,但《终身成长》却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在待人接物时时常反思,是否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否能够深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否能够摒弃成见、拥抱挑战,是否能够实现终身成长的终极目标,从而让我们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5)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平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近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习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习。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6)

这本书的确通俗易懂,架构分明,从提出论点开始,用各个领域的例子来证明论点,无论是体育界教育界商界家庭生活等等,无不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优劣对比,最后作者简要说明了如何训练并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是整本书中间的事例太多,让人感觉有点啰嗦,而后面关于训练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内容又较少,且可操作性并不太强,所以可能会让人觉得看了此书,懂得了一些道理,但仍然难以训练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偷笑]

但是收获还是有的,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如何鼓励孩子,如何面对挫折,让他们明白努力的重要性,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工作方面,不要以评判的态度对待别人,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潜力,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员工努力工作,达成团队目标。在人际关系上,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动态地看待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创建新的关系,或修复原有关系。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努力方式,打破固定思维的藩篱,发展自己想要的人生,实现终身成长!

PS有鸡汤成分,也有炖鸡汤的一点秘诀。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7)

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终身成长》读后感:

不太合理,所以讲个故事:在中国的一个沿海小城市,有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母和双胞胎姐妹住在一起。

虽然这对姐弟长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却极其的不同,小男孩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智力,三岁开始会做算术,五岁开始学***,任何问题即使不会只要别人稍作点拨立刻就通,虽然达不到神童的那种境界,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一致认为这个小男孩将来考上全国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反观小男孩的姐姐,从小对数字就不敏感,学起东西来也很慢,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给她讲解知识,周围旁听的人都听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她却还是一脸蒙蔽,从小到大,这个女孩除了语文稍微出彩一点之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个普通的大学之后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学毕业之前都没有什么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入学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只是倒数第二。

这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晚上,爸爸问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师给你们补课,小男孩不屑地说:“没必要,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看看就会啦!”,然而姐姐却看着爸爸略显惊诧的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补课之路,初中课程虽然不多,但依然有9门(中考五门+小中考四门,为了看齐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设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时初中老师还喜欢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补课的老师也喜欢布置很多作业。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弟弟写作业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写完看电视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玩累了看课外书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睡觉了,姐姐还在写作业。

你能想象吗,一个初中女生,每天十二点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觉和偶尔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时间全部在看书和写作业。反观弟弟呢,每天把作业写完稍微做一点辅导资料就开始玩儿,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去鬼混,还偷偷谈了个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儿郎当游戏人生的姿态。

你认为我会说我哥哥的成绩一落千丈,我妹妹终于在反击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吗?不,当然不可能!

即便如此,每次哥哥的表现都是稳中有降的第一,但妹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从倒数到中间,依旧平凡,依旧默默无闻。

在中学入学考试中,我弟弟成功地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的前五名,而我姐姐则落后于这所高中的最低分线。最后,通过父母的一些活动,我姐姐和弟弟勉强在一所学校上学。

进了高中,姐弟二人还是维持着各自的习惯。弟弟写完作业就玩儿,在学校也吊儿郎当,还谈起了恋爱;姐姐依旧每天拼命学习,除了书和习题,仿佛她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时候弟弟会不屑地问姐姐:

“姐,你这样不累嘛,出去吃个饭放松一下呗。”或者是“哇,姐你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算了让老弟我来教你吧。”每次面对弟弟的这些话,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学校的课程开始紧张起来,弟弟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做题开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他安慰自己:“没事儿,以我的智商,这些只是意外。”可渐渐的,弟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识现在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

“不,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会做这些题,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对没错,肯定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弟弟开始将自己成绩的下降归结到老师的身上,读后感他变得变本加厉,逃课,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网,一天天的堕落下去。他的成绩,连同他的堕落,从学校的前20名跌落到了学校的最底层。

这时,他的姐姐,已经慢慢走近了全校前100名。你应该知道他姐姐几乎是最后一个进学校的。

终于,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某件事情的影响下,弟弟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拼命学习,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可是短短的一学期,真的太晚了。

最终高考的时候,弟弟勉勉强强过了一本线,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却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震惊,因为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而这个姐姐就是我的姐姐。我经历了从一个教科书式的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到谷底,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也见证了我妹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内向的小女孩学习欺负甚至学习上帝的过程。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天赋,并且能为天赋打分的话,我一定是接近满分,而我的姐姐,虽说不是零分,可也会是很低。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我怎能不怀疑生命。

类比《终身成长》的话,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我姐姐应该就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在动漫《我的英雄学院》里,当生活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有个性(个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却什么个性都没有的男主绿谷出久哭着问“正义的象征”欧尔麦特:“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的时候,欧尔麦特有过两次回答,第一次是刚遇见出久的时候,看着毫无个性,毫无天赋的出九,他说:

“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这种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处后发现出久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说:“你问过我无个性能不能成为英雄,对不起,我之前错了,你一定,一定能成为英雄!

”就算没有天赋,也能成为英雄啊!

同样,就算你再有天赋,就算你再聪明,没有目标,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也照样会和曾经的我一样最终堕入尘埃,碌碌无为啊。人生的意义不是为自己设定目标和问题,然后看看如何征服他们和如何成长。不然我们生而为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才干为借口去做懒惰的事情。你觉得自己尽力了?不,你只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8)

《终身成长》读后感心得感想范文: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并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

再次被樊登老师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樊登先生将东方古典文化与西方学术知识融为一体,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世界知识文化大道相同的真理。

期间插穿了我们曾经听过的《刻意练习》《反脆弱》《关键对话》……等书籍的知识要点,让我们再次重温书中的经典。

书中开篇就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思维的成长模式是认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有一种反脆弱的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让自己变得坚强!

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去除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运用相信、表扬、鼓励、思考、不断努力、不断尝试等方法和技巧,通过我们的改变影响孩子和他人。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学习力——《终身成长》读后感作文:

记得曾经读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最好诠释吧。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能力可以通过深思熟虑的练习获得。原始思维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定义。那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从字面意思大可略知其意,固定型乃固执己见,认为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表现为:爱生气,易挫败,讲排场,相信能力恒定并永远不变,读后感.终其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及归属感。

相反,成长型不怕丢脸,有全局意识,有前瞻性,相信通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多么深刻的见解!

书中的建议重塑了我家庭教育的观点。我以前认为只要父母是积极的,孩子就不会消极。

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后来我了解到,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观念,积极引导孩子,不是表扬她的才华,而是欣赏她的努力;不是盲目批评,而是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同样作为一名教师,总是想着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就是尊重孩子的言论,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不怕丢脸,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9)

《终身成长》读后感1000字!

成功是什么?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成功是拥有用之不尽的钱财,住洋房,开豪车;有的人认为成功是走上仕途,手握大权,呼风唤雨;还有的人认为成功是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像袁隆平、屠呦呦这样的伟人。不管大家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终究离不开行动,光想不做,永远只是痴人说梦。

而《终身成长》告诉我们,管理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思维!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在我看来这两种思维模式有着各自的延伸,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或许会更让人轻易地去理解,在我们现实生活逆向思维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都是不走寻常路,甚至剑走偏锋,打破人们的常规思想,从而能够从正向思维中脱颖而出,但是也有的人因为不能调整自己的思维,从而逐渐走向错误的方向。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0)

看书名很像心灵鸡汤,其实这本书是有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的心理启蒙书。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她通篇用了大量实例论证了其观点。

一、作者观点是每个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

固定型思维模式下,认为人的能力是天赋决定的,即使努力也没法使自己更优秀;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失败时觉得自己是loser;害怕挑战;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总担心别人超越自己。

成长型思维模式下,认为人的才能完全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提升;不看重结果,更享受过程中的进步;失败时善于总结教训;勇于挑战不擅长的领域;善于学习别人长处。

莫扎特天生就是神童?他不过是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经过大量的接触学习训练,历事炼心磨练出来的;达尔文真的是天才?他不过是和老师同事经过了数千次的讨论,与团队多年的合作,用尽半生精力取得的成就;乔丹生来就是篮球之神?他不过是付出高于常人数倍的时间努力训练的结果。这些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相信自己的可塑性。

所以,那些以自己资质愚钝为借口不去努力和改变的人,真正困扰自己的,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

作者同时也纠正了人们的一个误解。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不间断的努力也未必会取得莫扎特那样的成功,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思维模式?

关于智力的认识:

1、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2、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3、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都可以大幅改变他们。

4、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关于个性特点:

5、你是某一种类型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点。

6、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

7、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做事,但决定你身份的最重要的特质并不会改变。

8、你总是可以改变决定你身份的基本特质。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1)

《终身成长》读后感:

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一书介绍了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初见此观点我想这种对错分明的观点还用写一本书论述吗?

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拥有这种思维会让人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优秀者同样可能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需要不断地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天赋等;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真心喜欢挑战,需要不断学***识提高自己。比如,如果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败了,人们在比赛后思维定势会倾向于责备别人或找借口。

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教练员、新闻**、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吾登曾经说过:除非你开始责怪别人,否则你不是一个失败者。

他的意思是:只要你不否认错误,你就能从中吸取教训。显然,约翰·吾登拥有成长型思维。

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类似的例子,如对待严厉的教授、对待校园欺凌、不同的思维会如何思考、如何应对等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地方往往只有几步之遥。卡罗尔认为,人们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看起来完美的道路,放弃那些符合长期发展的道路。

大到公司、小到个人均是如此。读后感:如果一家公司不在乎学习、成长和推广活动,而是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那么勇气和创新就无法在这样的氛围中生存。如果你运用成长型思维,你将有勇气接受新的变化和想法,并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来自于思维模式:

已将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卡罗尔认为应该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智力。因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进入一种思维方式就像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比较书中的例子,我意识到我会对不同的事件使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读此书最获益的地方:

原来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看,我已经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写读后感了。今后,当我再次遇到大脑短路时,我会尽量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去评判自己,而是把自己投入到成长的思考中,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让事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作者:平安小果果

相关:《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2)

《终身成长》读后感2000字!

提起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估计没有人不认为他是一位天才运动员。事实上,他并不是一名天赋型选手,而是最努力的运动员。

事实上,乔丹曾在高中时被校队淘汰,非常郁闷。而他的母亲仅仅对他说:回学校好好训练。于是,他真的按照母亲说的,每天早上6点就离开家,利用课前时间练习。后来,上了北卡罗莱纳大学,他不断弥补自己的弱点-----防守动作、控球能力和投篮。

一次,在球队输掉季后赛最后一场比赛后,乔丹不断练习了好几个小时的投篮,为下一年的比赛做准备,连教练都对他远超他人的努力感到惊讶。最终,他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运动奇才。

对乔丹来说,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这就是他所拥有的成长性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书,轰动了整个心理学和教育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终身成长》,颠覆了传统成功学观点,是影响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在榜10年,得到了《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热赞,并获得了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她是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7年,她通过自己的研究有了重大发现:你的一个小小信念可以对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也就说仅仅是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卡罗尔·德伟克把这些研究内容整理成了一本书,就是《终身成长》。

该书的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提出人们惯用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不同领域的顶尖人员为何取得成就、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试想这样一种场景,你去上了一门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在回去的路上,你又在车上把公交卡丢了,回去之后你想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无人接听。

这时候,你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大部分人可能会想: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会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去衡量自己的价值。

也有人会这样想:看来我还得在课堂上更加努力点,搞清楚自己哪个地方还学得不好,继续精进。下次把公交卡放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每次用完都放回去。朋友没接电话,不知道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没有人会喜欢糟糕的事,但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

总结一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理念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而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你觉得,拥有哪种思维模式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容易成功呢?

或许你还觉得譬如智力、才能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天生的,来看看专家的说法。

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滕伯格曾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就连智商测试的发明者、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也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存在不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人只是固执地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无法原谅错误和失败,而有的人却热衷于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终究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一个人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你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在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俞敏洪老师。

他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他的目标院校是常熟师专,第二次考试依旧是遥不可及。于是他回到农村老家,一边干农活,一边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继续复习,这一次高考虽然成绩有所提升但距离目标院校的录取线仍有不少差距。村里人开始嘲笑他不自量力,当面喊他大学生,而他却依旧埋头苦读。

一年后,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迎来的是一张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北大西语系录取。到了北大后,他是全班唯一的农村生,整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当时的体育老师直接喊他“大补丁”。他蹩脚的发音也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但是这些都没有把他吓到,普通话不好,他跟着收音机的播音员学说话;英语不好,他天天坐在未名湖畔背单词,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大幅提高。

后来,他毕了业,他成了英语老师,他创办了新东方。

最终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他内心的理念:通过努力这些都可以改变。倘若他认为自己就是考不上大学的水平,放弃高考。倘若他认为自己的发音无法改变,他就会陷入自卑的深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首先,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检索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有用固定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定义自己。不断地练习可以使我们从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

另外,我们要接近那些鼓励我们的人,远离让我们感觉糟糕的人,有些人就是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面对这样一个毒瘤,即使关系再亲密,也要懂得割舍。

有时候思维的转变就在一瞬间,但思维模式的培养却需要很长时间。再次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在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最后把作者所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改变也许艰难,但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3)

聪明是个太诱人的光环,人们普遍崇拜天赋而歧视努力。努力没有门槛的,谁还不会加个油;但天赋是不可跨越的天堑,人总不能回娘胎给智商充个值再生一回。

当偶尔优秀的表现,得到别人关于天赋的夸奖,心里难免泛起欣喜,当夸奖累积,就无形之中给自己贴上了“聪明”的标签。一旦面临挑战,会害怕表现不好,让人觉得原来你并不那么“聪明”。于是,为了保住荣誉,你选择拒绝接受挑战,规避失败的风险。

评价是一把沉重枷锁,众目睽睽之下,你心生忐忑,生怕哪里做得不够好,得到负面的评价,你认为别人的褒贬是你人生价值的体现。

你一定要警惕别人夸你聪明,不要给自己贴上“聪明”的标签,努力并不可耻,坚持努力才是最难的事。

你一定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口中的好与差不等于你整个人的价值。

你一定不要害怕失败,一次的成功或失败仅仅是一件事、一个阶段的状态。只要努力,总会做得越来越好,努力又没有门槛,谁还不会加个油呢?

以下是个人对本书的评价:

一碗及格的鸡汤,个人给三星半,干货比例不高,跟《拖延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有重合部分,读来还是有些收获的。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14)

《终生成长》描述的是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在遇到困难时,挑战时会退缩,他们比较害怕失败,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却能积极的应对挑战,他们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便是失败,也愿意从中学习到东西,更多注重过程!全书按照两种思维模式的解析延伸到爱情孩子,成功失败等方方面面,将两种思维模式解析的相当透彻!偶尔有些东西我觉得他有点极端,但也不乏它是一本好书。人应该全面了解自己,而心理则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常被人忽略。读完这本书,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的固定思维模式或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占的分量和比例不同。一般人的智力相差无几,为什么在后面会出现差别?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因为环境原因,二则是自身的努力。

心有灵犀

在不愿意为恋爱关系努力的这种想法当中,还存在一种信念,就是认为夫妻应该心有灵犀:我们就该像是一个人。我的伴侣应该知道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我也同样应该知道他的。但这是不可能的。认为两个人应该有心灵感应而不去沟通,最终只会事与愿违。

咋一看还有些幼稚,我不知道存在这种思维去恋爱的人多不多,反正我周围没有,或者我见的少,要是爱情不需要经营,一见钟情,又能知道和理解你的所有,恐怕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吧。

我觉得伴侣或者是恋爱,都应该是相互变得更加美好

鞭策他们变成更好的人。

鼓励他们去学习新事物。

本书有大量文字是描写孩子的,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是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我曾经经历过,比如,我曾经也幻想过另一个我,那是高二高三的时候,是的,你没有听错,现实的我非常沮丧和失败,几经考试我成绩一落千丈,心态崩了,我认为我的老师不在关注我,对我有别的看法,我的父母也因此在亲戚面前心虚(我高中的班级是县城里面最好的实验班),虽然他们一话不说,但我觉得比打我还难受。那时候我幻想了另一个自我,那个自我自信,成绩优异,可以和老师们开玩笑,是父母的骄傲,整整两年我都沉浸在另一个自我中无可自拔,结果可想而知,我高考惨败。毫不夸张的说,那段时间我很想挖个洞自己钻进去,甚至也想过自杀。我的父母是那种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并没有给我多少引导和鼓励,而且此事让他们觉得很蒙羞,我因此也很感觉很愧疚。这个事我印象很深刻,在高二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察觉出来了,但是那种心理,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自己走不出来,心理压力太大。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不要那么注重结果,我就不会因此而再读一年了!

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几句话便是

1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改变成长。人类的某项专长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

2.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3.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它们是强有力的信念,但它们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意志的。

4.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5.永远保持一颗谦逊而努力的心。如果成功后你会变成一个重要人物,那么当你不成功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呢?

本书最后说了一个靠意志力减肥的故事,人呐,有时候不要难为自己,意志力也需要帮助。我们也需要经常给自己一点点鼓励,当我们做的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也给自己一点空间去释放,毕竟,世界那么精彩。你要和自己过一辈子。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20239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