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集合4篇)。

如果你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或许也会被其文采征服。我们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编辑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这篇文章值得一读现向您强烈推荐,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斟酌!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篇1】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以范式的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哲学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这样发展的,也不能这样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例如在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着多种范式相互竞争的局面。当时,元素理论和原子理论的本质都是库恩的范式。这些范式没有一个被每个人所认识,所以现阶段的物理学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只有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库恩认为,科学家依照既有的科学范式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累积研究成果的现象,称为“常态科学”。

当常态科学维持一段长久时期后,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情境与问题,无法用现有的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因而形成一种危机或混乱状态,这些对原有范式而言是异常的现象,使科学家必须摆脱原有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去寻求突破,并采取新的角度,方法来思考。库恩称科学界这种企图解决混乱状态的危机之努力为“特别科学”,如果努力成功,便是一种“科学革命”,当科学革命成功后,原有的范式便需要与新的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并取代原先的范式。这种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的情形便“范式更替”。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他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作为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他用这一新概念恰当地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使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直觉性,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规律,强调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哲学领域完成了一场“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库恩树立的科学形象不仅使科学史成为思想史的殿堂,而且有助于科学家了解科学的本质,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总结。

《结构》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或褒或贬,毁誉不一。一位科学史家说: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对其他一些书的看法一样。它被专家们驳斥并幸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我认为经典著作的定义就是这样。

”另一位哲学史家则提出意见说:“这是一本令人迷惑的书。因为它至少是近20年来科学史上最有才华、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其错误思想也广为人知。

”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库恩范式引导下的常规科学的质疑及其意义

温伯格认为:“对‘范式’一词的争吵似乎并不重要,与仅仅一套明确的理论相比,存在更多的科学共识,这点库恩是正确的。”——温伯格对库恩范式本身的概念并没太多的质疑。

但他认为:“库恩过高估计了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受他们的范式束缚的程度。库恩夸张了我们对范式的痴迷程度,而且特别夸大了在常规科学时期不注意意外发现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他完全错了。

”——之后他用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这两个领域的实例研究来论证:“现代大**宇宙学引入了‘标准模型’这个词,以强调我并不是把它看作每个人都应发誓真诚地信奉它这样的定论,而是看作所有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集会讨论宇宙学计算和观测时的一个共同的基础。但仍有像阿尔文和霍伊尔这样受人尊敬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不喜欢不断增长的共识的方向。

他们中的一些人攻击的正是这种共识的想法,坚持一种‘光辉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取代继续的革命。在革命中,所有的人都会遵循自己的思想,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在这里,库恩实际上指出,范式的作用是双重的:范式解放和束缚心灵;范式开辟新的思想,限制人们的一个思想。因此,科学家不仅要解放思想,而且要善于按照一定的模式思考,沿着一定的道路进行研究。

范式的历史作用正在于这种“收敛性”,这种“收敛性”使科学家团体可以“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仔细而深入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因此,范式的概念被用来强调保持科学研究传统与变革之间必要张力的重要性。

二、对科学革命、不可通约性的怀疑及匡正

温伯格对库恩科学革命同样持批评态度,他说“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过激部分仍然足够过激,而且我认为它是相当错误的。首先,科学家们不能在‘看待事物之间来回切换’,而且在一次科学革命之后他们变得不能理解以前所了解的科学,这是不正确的。”温伯格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来代替牛顿力学例子来论证:

‘实际上,培养新物理学家的过程中我们教给他们的仍然是真正古老的牛顿力学,而且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如何用牛顿的方式去思考,即使是他们学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也是如此科学革命也无需改变我们评价理论的方式,以免形成不同范式任何地方,我都不曾看到库恩所说的在不同范式之间无从比较的迹象。我们的观点改变了评价理论的方式。没有突如其来的变化,就不可能比较革命前后理论的真实性。”

科学家参照科学的实际历史来质疑库恩的科学革命也是合理的。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但事实上,牛顿的理

论并没有被完全取代或抛弃,只是成立的范围被确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在限定的情形下还可以是有效的,即限定物体的运动速度比光速慢、物体的质量也不过分大的情形。而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牛顿的力学还不够完善,甚至对发射到月球上的火箭轨道的计算也非常成功。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新的范式。牛顿的理论作为一种古老的范式尚未完成

这是完全否定的,现在是一个成熟的牛顿理论,在大学里教给学生。这是进入现代物理学的必修课,没有库恩范式无法理解的困境。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被牛顿的定

而不是律师事务所,燃素理论被拉瓦锡的氧理论所取代,地质平均变化理论被灾变理论所取代。两者都可以说是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概念。后发理论无法解释前发理论,完全符合库恩意义上的发展模式。然而,自牛顿范式诞生以来,并没有出现与库恩描述相一致的范式转换。正如著名科学哲学研究者陈方正先生指出的:

“库恩的范式说,其实毋宁适合于未曾确定的领域——例如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那些尚处在摸索阶段的部分。在这些领域,‘范式’的确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其转变的机制,也不能完全排除由学者群体判断所构成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范式所触及的只是某一阶段的科学发展过程。

”如果一门科学达到了温伯格意义下的成熟科学的特征,那库恩的范式也就没有了说服力。因此,库恩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把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与科学成熟时的本质特征相混淆。

三、库恩学说的当代意义——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典范

综上发现,科学家对库恩的观点多半持批评的态度,科学家认为其模式不符合他们科学研究的实际,原因在于:库恩学说的新颖性和开放性,给不同的解读者留下了不同的想象空间,不同的流派也就对库恩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模式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他们对库恩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某些片面性,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库恩学说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角度,充分展开他理论中有启发性的一面。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复杂的阶段。科学在现代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说过,每一件事在本质上都是重要的。虽然它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中国老一辈哲学家也说过: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进步的两翼,哪一翼弱得不能顺利起飞,哪一轮小得不能顺利驾驶。要知道,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文化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神整合的人文文化是跛脚的、轻浮的。必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科学同飞,科学与人文科学必须与时俱进。解决的办法不是把高度剪到底,也不是促进生长,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可见,库恩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与人文的沟通,这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领域,使人们能够在科学技术提供的生存平台上更加人性化地生活。

库恩的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最重要的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的正确性是有局限性的,科学永远都是“近似性的真理”。在目前的科学体系中,一定存在一些不正确、不准确的观点。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糟粕”会不断的被剔除,科学规范会越来越趋近于“真理”。

科学的一次次突破就是一次次的“科学革命”的过程。所以,对已有规范和常规科学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想,不要固定思维,要明白了科学发展的这一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科学研究的方向,在遇到反常现象和问题时才不会毫无办法,科学也才能够有新的发展。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问世,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它的问世,有人称之为**科学的事件。库恩因此也走上了审判法庭,与波普等人掀起了异常激烈的争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虽然论述的是自然科学,但是,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哲学、科学史乃至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本身无疑已经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而随着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它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非凡的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哲学以外,它出版以后,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其他各个学科的著作中,开始频频出现了“范式”、“不可通约性”、 “危机”之类的库恩式的术语。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抛开这一切争论和影响,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这样一位哲学家,他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科学的新的一面。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篇2】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围绕着“科学革命的本质”这一核心内容,并通过对“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危机”等概念的阐释,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得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革命来进行的”这一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对“范式”的理解展开,并通过分析“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来说明为何要以“范式”作为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的引入。

一、“范式”是什么?

“范式”一词贯穿全书,库恩在书中首先便提到了他对范式的理解,即范式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这些著作或理论取得的成就能够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还给这些拥护者留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成就可以称为范式。

书中对范式的阐释很多,例如“范式是科学家观察自然的向导,是他们从事研究的依据”、“范式是科学的构成要素”、“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范式是共有的范例”等等,但这些解释都只能说明范式的某个方面,要理解范式的含义还需要分析范式是如何产生的。

在一个新的范式产生之前有一个“前范式时期”,库恩对这一时期的解释是“许多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她们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组合成为我们所知道的科学”,这一时期存在着许多竞争着的学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从事科学研究,并企图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去解读整个学科范围内的科学,但他们往往很难成功,因为不同学派所使用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都是不同的,在众多学派的竞争中,逐渐有一种理论胜出,为众多的科学家所接受,这些科学家开始以这一理论来研究和解读世界,这一胜出的理论便被称之为“范式”。因此,范式可以说是科学成熟的标志,它可以引导整个学科的科学家在共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科学研究,遵循共同的规律。正是有了被科学家广泛认同的范式,科学理论的精度和广度才能进一步提升,正如库恩所说“范式具有科学理论的推进器的作用”。

二、“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要解释为何老师要选择“范式”作为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程的开端,就要分析“范式”的重要性,我选择从“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作为切入点。

首先应该明确,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以前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在若干年后也许会被全盘推翻,书中例举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便是如此,因此,任何一个范式都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真理。

随着科学家们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便是库恩所说的“反常”。起初这些反常只是偶尔出现,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反常”出现的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便会对原有的范式产生怀疑,这时便出现了库恩所说的“危机”。在危机时期,原有的范式无法科学的解决学科内的问题,于是便有科学家尝试提出新的理论来处理这些问题,在这些新的理论中,有的理论不但能较好的解释学科内原来的问题,还能处理“反常”,那么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便会抛弃原有的范式,接纳新的范式,并以新范式的理论指导来进行科学研究,这便是“科学革命”。

可以说“科学革命就是不适宜的旧范式向更科学的新范式的转换”。但科学革命不是一劳永逸的,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范式都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真理”,因此科学革命便会不断出现,总会有更科学的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正是这种交替,才使得科学永远在进步。

选择“范式”作为课程的开端,也许是因为范式的建立既是一门学科科学化的开端,科学革命又是旧“范式”的终结,但同时,科学革命又是新范式建立的结果。因此,范式总是一门学科更科学化的开端。理解“范式”,便是理解一门学科如何成立且为人所研究的源头。

三、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仍然是科学家

库恩在第八章提到“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仍然是科学家”,对于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在接受了“范式”的建立是一门学科科学化的开端这一思想之后,便可以认为“没有范式也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用以研究这门学科的科学理论和工具,而科学研究便无法进行,所以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是科学家,是相互矛盾的。

读完此书,一个较为深刻的体会不在于书的内容,而在于书的行文结构,在得出一个结论之前,总是会有一番论证,这番论证有时是简短的,有时需要用较大篇幅去说明,但所有论证都是为结论服务的,为日后行文提供了逻辑结构上的蓝本。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篇3】

在学习自然辨证法的过程中,我从听老师讲科学的发展,就一直在思考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在我以前的认识中科学知识就是以某种方式从观察所获得的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理论是以观察事实为基础并得到这些事实的支持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哲学家质疑这一观点。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用通过革命而进步的主张取代了具有归纳主义科学观特点的通过积累而进步的主张,他试图提供一种与他所认为的历史情况更为一致的理论。他的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科学进步是革命性的。这里的革命包括放弃一种理论结构,用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取代它。他所描述的科学进步的方式:

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常态科学新危机。

他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范式是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和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方法构成,而这些理论假设、定律和应用方法都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的。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在这里,“科学共同体的公认”就是“范式”了。

所以库恩的“常规科学”的实质就在于一个通用的范式;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这种通用范式——或者不如说,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范式——那就不能算是常规科学的时期了。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例如在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着多种范式相互竞争的局面。当时,四元理论和原子理论的实质都是库恩的范式。这些范式没有一个为大家所认识,所以现阶段的物理学本质上不存在。只有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库恩认为,传统科学的目的不是要发现新的现象类型,也不是要发明新的理论,而是要澄清那些由范式提供的现象和理论。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传统科学的研究都只有三个焦点。

第一个焦点是与范式本身符合相当好的、特别能表明范式具有揭示事物本质能力的那类事实——注意这里是“表示”范式具有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范式真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库恩指出,物理学的比重和波长、恒星的轨道、天文周期、物质的酸性、化学的结构公式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第二个重点是验证性研究范式,如水星近日点是验验证广义相对论。库恩认为,本研究的目的是确认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本研究的目的仍然是使范式更具说服力。

第三个焦点是指那些阐明范式的经验工作,解决范式理论中剩余的模糊性,并且容许解决那些先前只是注意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能让范式本身进一步精确化、普遍化的那些工作。显然,这些工作的目的仍旧是为了保持范式的活力。

库恩承认,范式总会遇到一些难题。总会出现一些反常。仅仅因为范式中有未解决的问题并不构成危机。

单纯的危机也不会导致范式更迭。因为当危机出现时,人们往往只是为了适应新问题而修改理论,甚至干脆置之不理,留给后人去解决。只有在一系列特殊条件下,异常才能发展,动摇人们对范式的信心。

如果一种反常被看作是对范式的最基本的原则的打击,而且它持续阻碍着常态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消除它的努力,这样的反常就会被认为是特别严重的。真正导致范式变革的是在危机之外有一个新的竞争范式,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

不同的范式代表着不同的是界观,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爱因斯坦理论中那些似乎与牛顿理论相一致的概念和定律已经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本质。例如,这两种理论都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但它们的本质含义却大相径庭。如果旧范式与新范式不可比,新范式如何推翻旧范式?

库恩认为,能使科学家抛弃旧的、欢迎新的,在于新理论本身的美,或者说是科学家对新理论的适应。虽然这种美感只能吸引少数人,但新理论的最终成功还是要靠少数人。正是由于他们个人的原因,他们接受了新理论,然后在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新理论变得越来越完善和有说服力,从而吸引了整个科学界。

范式的转换并不意味着进步,因为新旧范式之间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不可能判断哪个更好,哪个更差。但是从整体上看,科学却似乎又是有明确方向的。因此,以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活动。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以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之前人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的方式提出:科学的长期进步,并非只包含被确证的事实和定律的积累,有时候也涉及一种范式被推翻并且被另一个不相容的新范式取代。这使我在关注专业技术领域之外,更加关注更广泛的科学领域,这不仅丰富了知识结构,也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拓宽了视野。同时,我也有兴趣了解其他科学哲学流派的观点。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篇4】

寒假的笔记:科学累积发展观。

科学共同体的承诺转移,常规研究,反常现象,反常时期/科学革命,新理论的同化需要重建先前的理论重新评估先前的事实。

范式是选择问题的标准,这些问题才被认为有解。常规科学三类问题:确定重要事实,理论和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常规科学的结果是扩大范式的范围和精准度(而不是发现新的)。常规科学类似解谜,有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方法论的规则。

现在的笔记。原有范式出现越来越多的偏离时一种方法是修补范式,增加复杂性;一种方式是建立新的范式。因此新的范式被接受的可能性需要旧的范式的偏离越来越多并被大量认识到。(类似政治范式出现并加深,极化现象出现,则政治解决危机的方案必然去失败,不同党派在冲突中只能诉诸唤起民众的技术甚至暴力)。

(类似政治革命)科学革命中不同范式用范式本身论证循环自身合理性。循环论证的意义是描绘采用某种新的自然观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是怎么样的。因此不同范式支持者只能用循环论证作为劝说手段,由于出发点不同而没有讨论的共同前提,不存在超越相关共同体成员间的共识的标准,所有评估都要依据某一特定范式。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30549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