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作文 > 导航

读懂作文

2024-03-04 读懂作文

读懂一个人作文。

作文是一次深度反思可以使你常常追问自己思考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作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作文要符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有“题错”文,你有了解过作文的写作方法吗?“读懂一个人作文”之需求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妥当,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确保及时做出处理!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1

有时候的美术活动时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要么坐在桌前一点不画,要么不按照老师的要求顾自己乱涂乱画。开始时,我也拿他们没辙,不过我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孩子是没错的,跟孩子生气之前应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还是自己不够了解孩子。

首先,根据小班儿童的年龄特点,这种情况很正常。小班儿童在接触绘画时,正处于从符号涂鸦到有意表现绘画的过渡阶段。涂鸦也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还可以通过孩子的涂鸦了解孩子的心情或者表达的意图甚至投射出这个孩子的性格倾向性。

而且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性,而是根据自己构想与操作的结果不断地调整绘画主题,加上小班幼儿的小肌肉控制等能力的限制,所以有时候在旁人看来是在乱涂乱画。

第二,遇到这种情况,不能马上批评。除了蹲下,老师还应该仔细理解孩子的意图,理解孩子想表达什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幼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容易放弃完成整个作品,有时候,特别是调皮贪玩的孩子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不能轻易地归结为调皮贪玩的原因,如是不是遇到了困难未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而不能解决,是不是活动材料缺乏,还是因为此次活动的目标对他而言太高;或者是因为这名幼儿“眼高手低”自尊心强,觉得自己画得不能像老师那样好,就干脆放弃了,再或者是因为他自己的情绪不好导致这样的状况,又或者他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道怎么办等等。

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个别指导或适当降低难度,使幼儿有信心完成作业;或者及时疏导幼儿情绪,实在不行等幼儿情绪好转再请他完成。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人。新纲要提出,教师是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做到这些必须先读懂幼儿,再根据幼儿的各种情况来“对症下药”,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实践相信能做得更好。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2

一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讨论:“生气时怎样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孩子的答案精彩纷呈,听笑话、唱唱歌、玩玩具、去旅游、听音乐……而戴眼镜的雯雯却举手说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玩电脑。”

这可是我们大家都不能接受的回答!有些家长已经反映了孩子在家迷恋电脑游戏的情况,正要找机会教育孩子少玩电脑呢,雯雯的回答让我有些不悦:“瞧,老师的眼睛就是因为用眼不正确而近视的,你都和我一样戴眼镜了,再玩电脑,眼睛会变得更差,多不好呀!”雯雯却说:“我的.眼睛就是要多看电脑才会好。”雯雯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就懵了。雯雯可不是那种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的调皮捣蛋鬼,但她怎么会坚持这样说呢?我忍不住追问了一句:“为什么?”雯雯慢条斯理地说:“医生讲,我是弱视不是近视,多看彩色的电视、电脑能治眼睛。”

“啊?”我的嘴巴顿时张成了“O”型,这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知识!我赶紧打开电脑,和孩子们一起查阅:“雯雯告诉了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新知识,我们可以到网上查一查,这样,就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了!”

果然,网上资料告诉我们,弱视的治疗不同于近视,关键就在于对弱视眼的训练,也就是要多让弱视眼做视觉精细训练,其中包括用弱视眼多看彩色的电视、电脑。我不禁暗自庆幸,多亏追问了一句,不然,雯雯岂不成了“冤大头”?

在幼儿园,孩子们回答问题出乎意料的情况常有,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含糊其辞地带过,甚至有时还会责怪孩子的语出惊人,误解孩子的言语。细细想来,这正是教育行为幼稚和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早就提醒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孩子啊!

经历这件事情,我对尊重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确实,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多追问一句“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会在敬畏孩子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3

随着2020年的收尾,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尤为关键,广大干部要积极响应号召,以苦干的汗水、辛勤的苦水浇灌奋斗之花,摘取胜利之果。

要甘于挥洒苦干的汗水。自成立以来,我国从百废待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连续多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这一项项成绩,一串串数字,无不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浇灌的成果。爱国不是喊口号,成绩不会从天而降。作为新时代的一代答卷人,要更加自觉把对祖国的热爱体现在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中、每一步前进的足迹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精神,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要勇于咽下辛酸的苦水。近几年来,由于组织建设、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意识形态等工作重点工作及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让许多干部直呼机关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有的甚至成了现实版的阿庆嫂,逢人就大倒苦水。苦水虽然倒了,但是问题依然在那里。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论是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还是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始终把苦水往肚子里面咽,一心为群众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一路披荆斩棘,才有了如今的日益强盛的中国。作为干部,要把吃苦尽心是无上光荣当做干事创业的信条,自觉摆正心态,主动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使自己在苦水浸泡中磨练品质、考验毅力、增长才能、洗去娇气、褪去书生意气。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广大干部要自觉做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扑得下身、吃得了苦的实干型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在流汗吃苦中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4

人生,就像厚厚的一本书,集中包含了各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成功或挫折、前进或后退真的是应有尽有,无所不能。当然,这些被我们称为精神财富的东西,都是从我们的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不断丰富和积累,直至我们手中。所以,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索,每当我们长大一岁,这本书也要翻过一页,而前一页的营养,则会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的素养自然,古人也不例外

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还记得当年的诗豪刘禹锡吗?它当时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于是,他被贬到安徽和洲当了一名通判,原本他可以住三间房子,可是那可恶的和洲知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他被贬而来的理由竟连续三次刁难他,一连多次搬家,最后就只能住在一间破旧的小茅屋里,只能容下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到处生满了野草、青苔,还有蛇虫出没。但刘禹锡非但没有怨言,反而乐观接受,承认现实,以他那博大的胸怀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命运未将他击垮,反倒是在这简陋的茅屋中,完成了他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一刻,刘禹锡读懂了什么是安贫乐道。

同样还是在唐朝,还记得著名的豪放派诗仙李白吗?李白一生追求官仕,只渴望有当大官,但唐玄宗没有发现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只是看他的诗文水平,让他在翰林院当了一个宫廷诗人,给当时的太平盛世以及皇帝写一下赞扬的诗罢了,或起草诏书之类的事情。可心怀远大理想的李白怎能甘心?于是,生性狂妄的李白在一次酒席后以唐玄宗要诗的理由要高力士拖鞋,写诗时又要杨贵妃给他磨墨。长此以往,朝中权贵无法容忍他,慢慢地唐玄宗也疏远他了,李白只好辞官回家,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李白一生好饮酒,每次喝醉了,就要发疯,即兴吟诗,也不管他人能否接受,所以它就越来越狂,越狂越喝,在这样的的状态下完成了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那一刻,李白读懂了什么是豪放不羁。

把目光缩回到近代,还记得被誉为儿童文学家的冰心吗?当年夏天的一夜雷雨促使那一池莲花开放,而心情正烦闷的冰心在屋檐下躲雨时,除了看见茫茫的白色雨幕外,还更清楚地看到了那池莲花中有一张荷叶正迎着雨珠,勇敢地侧下身来,挡住了一朵含苞欲放、婷婷玉立的娇嫩嫩的红莲。这让冰心十分感动,烦闷的心情也瞬间消散了,它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也完成了她的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那一刻,冰心读懂了什么是母爱情深。

人生这本书,浸润着各种酸甜苦辣,书写着各种喜怒哀乐,更是传承着祖辈的精神知识。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我们要尽力读懂一些道理,体会一些祖辈的情感。其实,读懂是我们在体验他人情感的一种反馈。哦,说到这里,我似乎也读懂了些什么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5

读懂梵高文章5000字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恐怕是世界美术史上,以最短时间,建树起不朽艺术丰碑的大师。他也是继17世纪以光暗法展示黑暗中光明之魅力的伟大画家伦勃朗之后,又一位影响世界画坛的荷兰画家。

有关梵高的人生故事在许多相关书籍和网络文献中可以找到。16岁那年,他结束了中学学业,进入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巴黎古比尔公司在海牙开设的分店工作。此时的梵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应是一位改变世界绘画审美走向的画家。这也就是为什么1876年他因初恋失败、工作懈怠而被解雇后,并没有开始学习绘画,而是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传教行列。直到27岁,他才做出了一个关系自己命运的决定——开始从事绘画事业。

梵高边业余学习绘画技法、边写生创作。不过他似乎并没有像今天中国的美术学生那样画过石膏像,或许这恰好保护了他那天然的艺术灵感。

其实,在梵高涉足画坛的10年中,前5年基本是在追随伦勃朗,延续着荷兰画派的风格,同时也受到了米勒的一定影响,注重表现农民等基层贫民的生活,诸如他的《吃土豆的人》等。1885年末,他开始敬仰德国17世纪的文艺复兴油画大师鲁本斯,并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绘”画种,这对他后来应用“隔色画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在梵高绘画生涯的后5年里,其画风却为之一变,也就是在这五年里,甚至是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里,梵高构建了自己的绘画“帝国”。他那些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 《向日葵》、《收获景象》、《海滨渔船》 等接踵问世。这一风格一直延续到他的“收官”之作——《麦田与乌鸦》。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外出写生时开枪自杀,两天后的黎明告别世界。

解开梵高画风形成的钥匙,是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文学界兴起的新思潮——象征主义。在巴黎,梵高不仅接触到了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同时也接触到了文学创作的象征主义。梵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扑捉感觉真实之自然界的同时,极力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

当我们了解了梵高的这种创作理念,再来解读他那些火一般的《向日葵》,田野一般的“自画像”,童话一般的“星光”时,便不再会有疑惑感了。

读懂莫奈以及早期印象派

自从今年3月8日莫奈画展在上海揭幕以后,这位大师便成了上海滩街谈巷议的“公众话题”。而印象派这一似乎距人们视野渐行渐远的美术流派,突然又在人们的美感空间里活跃起来。大凡从事美术专业者都知道,“印象派”的大名正是因莫奈的那幅世界名画《印象·日出》而得之。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作为“印象派”中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与印象派所有的画家一样,都致力于通过对光效应的观察,来研究和探索色彩造型的视觉真实感。而这也正是印象派之所以能在美术史上构建丰碑的关键所在。

那么,莫奈和雷诺阿、马奈、毕沙罗、西斯莱等众多印象派的同志们,何以同时对“光”和“色”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兴趣呢?解开其谜底的钥匙,并非隐藏于美学或社会学内,而是在科学领域的“光学”之中。

虽说,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至70年代,但其理论依据却要追溯到17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那里。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令自己十分吃惊的实验,他将三棱镜放在阳光下,结果发现,原本近乎白色的太阳光,在穿过三棱镜后,却变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说明了什么呢?牛顿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所谓白色的阳光,其实是由那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三棱镜的作用,是将白色阳光中不同颜色的光分解开了。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阳光在通过雨雾时会出现彩虹的现象。

牛顿的光学理论在当时完全没有引起绘画界的重视。那时的画家们还沉浸在文艺复兴运动对神权的抗争之中,继续以固有色表现着人间生活的诸多情趣。不过光学理论却在科技界逐渐发酵,1839年,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在法国诞生。两年后,金属机身的照相机随之问世。即便如此,“光”在视觉成像中的作用,依然没有触及到画家们的灵魂。致使画家们对光、色、形象之间的必然关系恍然大悟的,是物理学家马克斯威于1861年首先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虽然,当时的彩色照片技术相当粗陋,但它足以警醒画家们:千百年来,画家们以“固有色”作画的表现技巧,或许是一个错误!

于是,莫奈、雷诺阿、西斯莱等一大批年轻的画家们,纷纷开始对光效应,和“三原色”、“对比色”乃至“冷暖色”等色彩原理开始进行研究和探索。他们到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森林去写生,在阳光下感受自然的色彩变化。莫奈甚至对荷塘、麦垛、教堂等许多自然静物做不同时间、不同光效应的写生研究。他尽可能忠实地用画笔记录下眼睛所感受到的一切,而排除主观的色彩意志。仅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短短二三十年间,莫奈和他的同志们,便将人类绘画的写实能力推到了极致!以致令所有的后来者,都感到写实的绘画表现形式已走到了尽头。

读懂保罗·乌切洛

当我们在翻阅西方美术经典作品画册时,意大利画家保罗·乌切洛(1397-1475)晚年绘制的三件套油画 《圣罗马诺之战》,因其色彩的简陋和主题的有限影响力,极有可能一翻而过被忽略。然而,乌切洛却是人类美术史上无法跳过的里程碑之一,因为他在理性的层面上,探索总结出“焦点透视法”,不仅使人类的二维空间艺术在视觉上趋于科学性,而且使东、西方绘画的空间经营从此分道扬镳。

美术上的透视法,是指在二维平面上作画,使图像产生深远的空间感。人类绘画的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了解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远会显得越小;更不了解因为我们的视觉只能从自己站立的一个地方观察景物,故看到的一切都遵循着一个视觉的聚焦点。因而那时的画家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多件物体时,可以有多个视觉的聚焦点,即我们所谓的“散点透视”。这样的空间透视关系,被中国、日本等东方绘画艺术一直沿用至今。

而在西方,正是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看似并不卓越的画家保罗·乌切洛,以其极大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揭示了在一幅画面中,只可有一个视觉焦点的科学原理。

其实,西方绘画于古罗马时期已开始呈现出某种“焦点透视”的视觉效果,这一点从庞贝古城里的那幅《港口》壁画中,就可以感受到。不过那时的“焦点透视”还只是出于画家对“近大远小”的感性表达。保罗·乌切洛却对同样的物体在远处看起来要小于近处这一视觉现象感到无比神奇,甚至以数学的方式给予人物之间的空间远近关系加以精确计算,并为此废寝忘食。

有美术史家认为,保罗·乌切洛是位才华横溢却缺乏毅力的人,因为他的那些著名大幅壁画,往往是他开个头,然后由助手们去完成的。但我以为,他之所以在诸多大作绘画中,常常只开一个头,完全是因为邀请他作画的教堂看中的正是他那独门绝技“透视法”,因而要他先确定好画面中景物的透视关系;至于后期绘制的技术要求,则其他画家完全可以完成。这与他是否缺乏毅力无关,相反,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透视法”终于成为人类绘画的技法理论之一。

梵高画中向日葵并非臆想 或是基因突变产物

据外国媒体报道,最新科学研究发现,梵高画笔下某些形态怪异、过于浓密的向日葵并非臆想,而是基因突变的产物。该研究成果于3月29日发表在《PLoS遗传学》上。

典型的向日葵中部是棕色的种子,周围有一圈黄色的花瓣。但是像“泰迪熊”这样的种类却有双排花瓣,而有些变种种子面积很大,花瓣稀疏。研究者表示这种变化源于基因突变。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约翰·伯克及其同事们把普通向日葵的种子与一些变种向日葵的种子杂交,发现一个基因主导了这类变化。为了进一步核实研究结果,他们把这个基因排序,并在几种商用向日葵中寻找。在普通向日葵中,该基因未被发现,但在蓬松的向日葵中却很常见。

“研究除了有历史意义之外,还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对于经济方面很重要的分子基础,人们花园里种植的观赏品种和用于切花的品种都与梵高画中的向日葵很像,都很受市场欢迎,”伯克表示。

该研究使种子与花瓣间的界限变得不固定了。该基因的突变可使种子面积变大,也可使花瓣变茂盛。前者导致花瓣稀小,后者的结果就是“泰迪熊”那类茂密的品种。

伯克说:“我们确定的这个变异,与梵高在19世纪扑捉到的是一回事。”

长得很古怪 梵高的向日葵是真的么?

面对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名画《向日葵》,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句评价。满脑袋打算盘的画商琢磨的恐怕是“这幅油画是真的么”,美国植物学家约翰·伯克则花了大把时间,研究另一个跟“真实性”有关的问题:“这些向日葵是真的么?”

跟普通的向日葵不同,梵高的向日葵长得很古怪。平日里见到的向日葵都只有一排黄色花瓣,可梵高的向日葵竟然有两排花瓣。此外,他的向日葵有些甚至没有此类花最典型的大圆盘模样的头状花序,反倒是金色的舌状花瓣又密又长,像点燃的礼花一样蓬勃而出。

在梵高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大部分人认为这种古怪的.向日葵,是“一个精神失常的印象派画家在创作时的夸张想象”。梵高曾在写给妹妹的书信里“直播”了自己的创作生活,说自己“此时此刻正在画插在黄陶罐里面的12朵向日葵花束”。然而,他这些话,被人们解读为“一段不可信的呓语”。

不过,结合梵高的实际行动,人们也的确有理由认为梵高的话不可信。他明明在信里表示要“把向日葵挂满工作室”,“除了向日葵,什么我都不要”,可是一转眼,年仅37岁的画家连向日葵都不要了,在外出作画时举枪自杀,再也没能提笔画最心爱的向日葵。

面对世人对画家的质疑,跟植物天天打交道的伯克教授用事实证明,梵高在向日葵的事情上说的是真话。他带领美国佐治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一起进行实验研究,最终在3月29日《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发表了论文。结论指出,梵高那古怪的向日葵并非臆想,而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他们已经确认找到了造成这种变异的基因。

为了给这种古怪的向日葵寻找科学解释,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方法,做了大量实验。他们将普通野生型向日葵和双重花瓣突变株向日葵杂交,并对几种市面上出售的向日葵进行基因测试,试图揭示这些突变体的遗传学原因。研究发现,梵高画作中的向日葵品种受到一种单一的显性基因HaCYC2c的影响。

研究人员找遍“向日葵家族”的各大成员,并为受HaCYC2c基因影响的向日葵兄弟姐妹绘制了一份完整的“家谱”。结果表明,实验中获得的基因突变品种“正是梵高在19世纪看到的那种”。

“从研究结果上来看,基因在决定向日葵的形态是舌状还是圆盘状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伯克说,“基本上,如果让基因在错误的地方起作用,它就会让向日葵这种圆盘状的花看上去更像满是舌状花瓣的花。相反,当你将这种基因除去,那些舌状花也会变得以圆盘为主。”

虽然这种古怪的向日葵被梵高的妙笔铸成经典,但在植物进化史上,这种向日葵因为不利于蜜蜂授粉,难以繁衍,所以这次基因突变也许并非一次成功的改变。“在自然条件下,这种事是会被自然选择淘汰的。这只是一次随机突变。”参与研究的马克·柴普曼说。

纽约大学布罗法分校植物学家维克特·阿尔伯特则指出,“其他植物也会耍同样的把戏。这种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出现好几次了。”

可是,梵高的画里是不是他亲眼所见的真实向日葵,显然这些正在做实验的人也不敢妄下结论。既然谁也断不清这场糊涂官司,不如把这个“向日葵疑案”交给自然界最权威的大法官——蜜蜂——来判决。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拉尔斯·希图卡教授做了一个实验,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在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前飞舞,看看哪幅画能够以假乱真,迷倒蜜蜂飞去采蜜。

结果,在同一时间内,蜂群飞向梵高的《向日葵》146次,在上面停落15次,它以大比分打败了保罗·高更的《一瓶花》、帕特里克·考尔菲尔德的《陶器》和费尔南·莱热的《宁静生活与啤酒杯》,成为当年度蜜蜂最喜爱的花朵。

只是不知道,当“业内权威”蜜蜂停留在梵高的《向日葵》上,用它们的螯针接触它们眼里最真实的花,却发现刺上了硬邦邦的画板时,会不会跟植物学家一样纳闷:“这些向日葵是真的么?”

梵高画作的最初色彩更加鲜艳

梵高博物馆近期研究显示,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梵高画作的油漆颜料褪色严重。

文森特·梵高声称自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配色师。他的黄色、蓝色,他的樱桃树、向日葵和天空,所有的创作都是厚厚涂着颜料,且颜色华丽鲜艳,这些色彩都是梵高情感的强烈表达。

然而我们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梵高最初的画作中看到的只是苍白的色调。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进行的一个研究项目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博物馆里很多画作上梵高最喜欢的颜料褪色已经改变了画作的原貌,使画作颜色更温和、更空灵,而且他画画的时候很少使用精美的补色。他曾使用各种画布——当他缺钱的时候,他用原始黄麻和抹布等。

他还会与朋友如高更和图卢兹·罗特列克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梵高与图卢兹·罗特列克的友谊是一个感人的例子,这使我们更加接近艺术家。当他们都住在巴黎的时候,梵高结识了这位喜欢蒙马特尔夜生活的画家,有证据显示,他们的画在同一商店售卖,可以看出他们作品风格很接近。

另一个微妙的联系是梵高的创作习惯:他经常重复使用他的画布,也就是说画在早期作品上。一幅鲜花的画上就藏有梵高以前画的摔跤手。当他想保持一幅画,他有时会在背面作画:梵高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后面就是充满活力的自画像。

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一份公开报告,原本是一个大型研究计划,关于使用最新的、非侵入性的技术来研究艺术的微观结构。你甚至能够通过电子显微镜看到梵高画作中丰富的油性颜料色的污垢颗粒。

事实上,许多年来,梵高的一些色彩已经改变,可依旧被人们崇敬为天才。毕竟,没有人来抱怨过他的颜色。在这个展览中,当我看到他1888年的画作《黄房子》是,我仿佛是站在深蓝色天空和金色街道间。

即使颜色有改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没关系。他富有远见的艺术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同时仍是真实的自己。这美妙展览和新鲜见解,都不会破坏梵高的伟大。它们只是让我们更接近他,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欣赏他的作品,直到我们真的接近,一个新鲜、有活力的形象就会呈现出来。也许我们还会看到很多画作,甚至包括他的调色板,污迹斑斑的色彩等等。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6

阅读理解是考研的'重头戏,所占分值最大,那么怎么读懂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呢,一起来看看!

1. say it 开门见山型,即文章一开头就直接亮明中心

文章展开方式:演绎法 文章中心位置:第一段

2. say what you are going to say 抛砖引玉启或承传合型

文章展开方式一:铺垫法,通过一个例子或引用一段话引出文章中心

文章中心位置:第一段最后一句,或者第二段第一句

文章展开方式二:转折法,首段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反驳之。

文章中心位置:转折词后

3. say it again 分总型

文章展开方式:归纳法 文章一开始并不亮明中心,而是要在结尾段落才给出观点。

文章中心位置:最后一段

4. 其他(中心需要自己概况,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那么,结合以上对文章写作套路的把握,文章中心的位置其实就很好判断了。通常应该出现在首段,二段首或尾段:

1. 首段或二段首有问句,问题答案是中心;

2. 首段或二段首有转折,转折处是中心;

3. 首段出现例子或引用,则例子或引用之后为中心;

4. 若无上述情况,则首段首句为中心或文章中心需要概况。

下面以2000年text 3 为例,来分析抓中心对解题的作用。 我们把首段,二段首和尾段首句挑出来,并将文中中心画上下划线,则结果如下:

When a new movement in art attains a certain fashion, it is advisable to find out what its advocates are aiming at, for, however farfetched and unreasonable their principles may seem today, it is possible that in years to come they may be regarded as normal. With regard to Futurist poetry, however, the case is rather difficult, for whatever Futurist poetry may be -- even admitting that the theory on which it is based may be right -- it can hardly be classed as Literature.

This, in brief, is what the Futurist says;

This, though it fulfills the laws and requirements of Futurist poetry, can hardly be classed as Literature.

那么,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些题目,答案(带下划线的选项)是否一目了然呢?

59. This passage is mainly ________.

[A] a survey of new approaches to art [B] a review of Futurist poetry

[C] about merits of the Futurist movement [D] about laws and requirements of literature

60. When a novel literary idea appears, people should try to ________.

[A] determine its purposes [B] ignore its flaws

[C] follow the new fashions [D] accept the principles

62.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Futurist poetry is ________.

[A] based on reasonable principles [B] new and acceptable to ordinary people

[C] indicative of basic change in human nature [D] more of a transient phenomenon than literature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7

有人说过,父亲也是一本书,最容易读懂,也最难读懂。世上没有多少子女能真正读懂父亲。

很小的时候,父亲是一本故事书,里面充满着童话故事,给我带来无限乐趣;长大一些后,父亲是一本字典,里面包含着大量未知,给我带来无限知识;到现在,我才发现,父亲是一本不知名的书,看似简单,却拥有千种万种让人难以读懂的文字。

对于从小失去母爱的我,父亲无疑就是我的上帝,没有他的的栽培,我就不可能成长,更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然而我竟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父亲本应尽的职责。直到我真正长大了,真正懂事了,才发现这是多么荒唐的观点。我开始认识父亲,认识这位我心目中的“上帝”。

我是个贪玩的孩子,所以经常会受到大大小小的伤害。偶然的一次受伤却让我重新解读了父亲。

那是一年暑假,我学“青蛙跳”,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同时砸破的一只玻璃杯碎片深深扎进了手臂,划破了一条静脉,血流了一滴。父亲情急之下,笨手笨脚地将我包扎一番,直奔医院。我记得那条毛巾被染红了,血渐渐渗出来,一路滴到医院。其实我早就已经休克过去,但我分明清楚地记得,在我无力地合上眼睛的那一瞬间,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清父亲的眼神,直直的,没有什么光彩,却写满了惊慌失措,写满了焦急忧虑,好像生命中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出院后,每天的生活都由父亲照料,我是轻松了。但父亲却必须既当爹又当妈地做好每一件事。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父亲——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我生命中的“上帝”。

有时候,我真的猜不透父亲的心思。他做每一件普通的事,都会在我心中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迹。我忘不了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常常敷衍似地应一声:“知道了。”却从未打心底里去理解父亲。我感到很愧疚,对于父亲的辛勤栽培,我实在感到无言以对,无以回报。

上了高中,一个月后我才能见到父亲一次。我想,没有常我在身边,他的生活,必然是孤独的。每次见到他,我都发现他真的老了许多。这时,我猛然觉得,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亲这本最难读懂的书:其实父亲的想法很简单。他只知道他这一生的心血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能成大器。他别无所求,只求自己的儿子有良知善心,懂得自己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我也读出了“父亲”这个称呼的内涵:生命的延续。我静心读懂了父亲的人生:一切只为了让儿子能够把他的生命更好、更久地延续下去。

从认识父亲,到读懂父亲,这是个简单却又艰难的过程,但我相信,我还远远没有读完这本深奥的书。我想,父亲这本书,足以让我好好地读上一辈子,因为他值得。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8

梦,是每一个人都常会做的东西,在梦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中有好事,也会有坏事。中国,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家园。而这二者合二为一,在我的心中只剩下了美好。

众所周知,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不到20%,位居世界倒数几位。而其中未遭到破坏的森林仅占其中的2%,为55448平方公里。中国人大多数都生活在乌烟瘴气之中,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然而在我的梦中,中国却不再是这样。那时的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国家,终于不必再大量地生产那些污染环境的东西。大地又重新回到了绿色的怀抱中,人们开心地走在城市中,绿树下,呼吸着那新鲜的空气,不用再戴着那厚厚的口罩。那些曾经排放着黑烟的汽车已经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那些节能减排的环保汽车,即便汽车已经足够环保了,但中国公民们的环保意识已经十分强烈,他们已经尽量不再使用自家的私家车,在出行的时候,他们更多地选择了高速自行车或者公共汽车。

在以前的时候,人们为了呼吸到一些新鲜的空气,不远万里地来到所谓的农家山庄度假,可是来的车渐渐多了,空气也就渐渐又被污染了,到头来也没有呼吸到多少清新空气。

而在我的梦中,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已经不再是不可实现的幻想。在城市中,行车的通道渐渐变得窄了,而那路边的行道树却一行一行地多了起来,再加上已经没有了那些工厂的乌烟瘴气,人们只要站在自家的阳台上面,深深地吸一口气,就可以从那一口气中嗅到无数来自于大自然深处的气息,沁人心脾。

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194个,总面积1.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8%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省级733个,市级396个,县级839个。

然而在我的梦里,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经遍布了全国各地,人们已经不能再破坏大自然的任何事物,自然和人真正做到和平、和谐相处。

这是我的中国梦,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我相信,我的这个美梦就是祖国的未来!

读懂一个人作文 篇9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相是指什么?是否是说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相是指你所看到、听到、触到……你所见闻觉知的一切。你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故说虚妄。这里的“虚妄”并不是指有没有,而是指无自性。

一切事物并不是你看上去和认为的样子,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点唯有深(中)观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唯有解“一切法体空,一切法相唯识”的人才能真知。

此句不是说事物有(存在),也不是事物无(不存在),它超越有无、存在不存在,任何论有论无、谈“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者都落入戏论。

一部金刚经,全反映的是缘起与中观,若没有缘起的认识和中观的基础,你根本不知它在说什么。你会读得云里雾里的,很困惑!

所以,一切想读懂金刚经、想明白佛说、想理解佛眼中世界的——但先去了解缘起与中观,真正了解了缘起与中观,即同佛见。

不要认为“缘起”很简单,佛说缘起法“甚深复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这是真实语。有真正了解缘起者,也便了解中观。缘起与中观,是一不是二。

问:请开示一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这句话说的是缘起法。

为什么佛说“缘起法甚深复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呢,因为缘起法也不是它表面看上去的那样。

众生以为因缘而起的起是真起,因缘而起的有是真有;因缘而灭的灭是真灭,因缘而起的无是真无。而实际并不是那样:缘起的起并非真起,缘起的有并非真有;缘起的灭并非真灭,缘起的无并非真无。

譬如众沙积聚成“沙堆”,好像有一个新事物——“沙堆”产生,而实际在众沙之外,并没有一个有别于“沙子”的新事物产生。仔细寻觅,沙堆也只不过都是沙。新生物“沙堆”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沙堆被展平,好像“沙堆”这种事物没有了,而实际它一点也没少——那些沙还是那些沙。由此而知,沙堆的聚散、缘起只不过是个假象,一切本是不生不灭。这才是诸法的真相、缘起的真相呢。

以沙堆为例,房子、树木、星球,乃至化学合成物都是这样。一切事物皆是个“一合相”(一个合和的形象),一切“一合相”的事物——合和的事物并没合和,各还是各,合和只是个假象。故世尊在金刚经中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此经中所有这样的.句式,悉皆相同。你可以把“一合相”换成“微尘”、“世界”、“众生”、“菩萨”等都一样。合和实际没合和,缘起实际无缘起。缘起的相实际都是假象,唯识所成。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就事物表面的形象而言的,就其实际不生不灭!故我说,缘起法也是幻法,合大众眼,障众生目。唯诸佛菩萨,穿透这缘起幻法,看到甚深本质。不随幻相,合于涅槃。

问:能否讲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先格物。”与佛法修行的关系。

儒和释所讲的修行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套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合理的、务实的人生修行和生活旅程。它和佛家并不相违。佛家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

实际上,儒家的这八纲和佛家的这八圣道是相应的。唯一不同的是,这八八相应中,佛家没有单独讲外在,因为它认为没有纯粹的外在——外在只不过是内在的投射。心是一切的根源,所以它重点强调在心地上下功夫。

无论你穿着道服、僧装还是儒士的衣冠,如果不着于表面,那走的都是一条道。因为“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所以我们修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管修儒家的八纲,还是佛家的八圣道,都能解脱成圣,过上安乐和谐的日子。

皈依正知正见!

本文网址://m.968OK.com/zuowen/200772.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