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生本教育读后感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1)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郭教授还提出,要在突出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所有课程都必不可少、全面、活跃。

只有实现大课程与整个学校教育的学生导向相结合,即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即原有课程不动,只增加一点课外活动,或用2-4节课做研究性课程)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目前,学生本位教育体系的课程与教材是连接教学思想体系与教学的中介,是系统教学思想与现实的桥梁,使学生本位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得以操作。

说的简单一点:“小立课程,大做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只有实现大课程与全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融合,学生才能自主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其实生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是针对旧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彻底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充分依托学生、重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维护儿童天性的新型课堂模式。

例如,我听到的一节课:在教学一年级的 10 以内的加法,抛开学生再不感兴趣的纸牌,采用扑克牌,学生一看见就高呼起来,迫不及待地等老师把游戏规则讲完,然后津津有味的玩了一节课,并在记录本上写满了许多整整齐齐的 10 以内的加法算式,甚至有的学生也可以算出 20 以内的加法。

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现代教育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2)

立足学习转变观念

一、 认识生本教育的机制

与生本教育相对的是师本教育,师本教育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转动,这样的传动方式叫连动式。学生教育就像开车一样。老师给了学生启动自己的动力系统的钥匙。这种方式叫做激励。

书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印度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知道怎么开车,所以他不得不雇一匹马来拉它。听到这个故事,我们自然觉得这个印度人很有趣。他不知道这辆车有动力,可以用它来刺激自己的动力启动。

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冷静下来,想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像老印第安人一样,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动机?这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

二、 对教学主体的重新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是取而代之,我们会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强硬的牵着学生往前走,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比喻。苏格拉底说教学就像助产士。对于助产士来说,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他们生了个孩子。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助产士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

这一形象、精彩的比喻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喻为生产,那么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这毋须质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实际教学,我个人认为以下方法非常有效。

首先,备课时,要挖掘课本,选择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也可能是贴近学生学习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我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词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心插柳柳成荫/雨后春笋/落地生根)赏析引入,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原来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也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 尽可能还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尽力为学生学习服务,不仅仅是为学习知识而服务,更要为培养学生习惯、学习能力服务。在听刘伟巾老师的《雷锋叔叔,你在**》一课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刘老师能够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具体方法(读课文/谈认识/感情读/背诵)和小组学习交流的具体方法(组长组织交流,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即可)。这样长期培养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最后,提出了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对策。每堂课40分钟,对孩子来说,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很重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疲倦之际、环节转换、更迭之际,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方式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观察认识构成一个简单电路所需的电路元件,这时我会相机说“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不仅仅是用来观察,更重要的是让你们想办法点亮小灯泡,看看你们有几张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再一次有了尝试的激情,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甚至有的学生不用老师的提醒会“偷师学艺”,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欲望,**活动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学习。

除了上述两点,我想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我们的认识中,助产士也有不同的情况:一是充分发挥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育;另一种是产婆自己费尽力气来助产,结果是产婆与产妇都十分辛苦,还产得不顺利。

如果教师比做产婆,做哪种产婆,自然不言而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思想家和志愿者。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老师只考虑老师擅长教学,而不管学生是否擅长学习;它不以活生生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否定和轻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资源。

教学被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反映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勇于学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小组学中不断历练,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碰壁,有可能获得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扎实,但是切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担心而继续包办代替,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远比我们继续扶着走轻松,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每位老师都乐见其成,不是吗?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件最难的事:把钱放在别人的口袋里,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别人的脑子里。而我想说:

教育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潜能。还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它使我们更明白教师是一个激发者。

所以,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心不如行动,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让我们在教育上花越来越多的钱!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3)

好书耐人寻味。读完之后,我又仔细地读了一遍。这周,我主要读了《教育走向生本》的第三章—— 生本教育体系中的哲学思考。感受最深的有:

1、红杏枝头春意闹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所以对郭思乐先生展示的15篇小学生文章特别关注,其中,小学生汤天所作的《三国演义》新篇令我十分感叹,洋洋洒洒近千字,把现代**用到三国的战争中,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这篇文章初中生也未必能做出来。六年级学生所作的二十万投资保值计划书更是许多同龄孩子所不能比的。

那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写出来呢?

郭先生归结为学生教育的结果。在生本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原发的,自出生就有之,不管你有没有教学存在,它都存在,而不是像某些朋友所说,有了教学才有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

教学对人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教学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仅仅是学生的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是发挥学习者的生命力量的根本的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终端,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2、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尤其是读到第四章“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中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时,郭先生引用奥修的一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我。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天,哲学家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说:

“你看我只有四条腿,我要是走的话,两条前腿一撑,两条后腿一使劲,就往前蹦了,我这四条腿都有分工。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虫,你往前走的时候最先迈的是哪条腿呢?”蜈蚣一听,“咔嚓”就停在那儿了,然后蜈蚣很沮丧地跟青蛙说:

“我劝你以后永远不要问任何一只蜈蚣这个问题,你只要一问,它一定会被卡住不动了。”想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做过多少次青蛙,给我们的学生增添了多少困惑。

3、新错误观

第六章生本教育的评价与管理中的“新错误观”,警示我们教师要合理的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本位教育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此外,孩子们从形象到抽象。而事物的形象往往是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探索中形成的。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犯一些错误。不过,正是在克服一个个错误的过程中,儿童也在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充分的相信学生, 对他们种种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和评价,学生最终是有所作为的。

今天,我的学习结束了,明天,我会继续学习,且会将郭先生的生本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用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给我的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4)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5)

光看《教育走向生本》这个题目,给我的第一反应是:书中一定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会是什么呢?是一大串的大道理吗?

带着疑问,带着好奇,更带着学习的愿望,我读了《教育走向生本》。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书中提倡以学生为本,激发人生目的。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先学后教。根据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我们在讲学稿上设计的一系列程序性导学问题,新知识要根据设计好的物理情景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根据指导问题自主阅读;重点、难点、疑点由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思考和回答;物理规律放手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己去寻找。学生在完成导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答疑、辅差,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对差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并调整后续教学的目标和进程。

学生自学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讲学稿”上导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课堂导学中提出的疑难,通过实验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与评议,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组间解答,及时补充、订正,有针对性的释疑解难。且在讲学稿中编制启发性程序思考题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这样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教学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多点耐心,多点爱,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它蕴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会很可爱,他们会一步步自信地走向成功。

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来说,我们知道他们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更想得到老师的关爱。我们需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并对他们更有爱心和耐心。试想一下,如果老师长时间不理睬他们,他们还会在你的课堂上表现出色吗?

还会听你的话吗?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不放弃任何一次能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的机会,也从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我相信在我们的爱的影响下,学生们会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教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人才培养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

让我们做一名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合格中学教师!

生本教育读后感(篇6)

书上郭教授主张的生本教育思想要求高度尊重儿童,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

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一旦孩子们揭触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就会不断地问问题。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其不断接触不断学习。

或许就像我心里仍放不下小孩的画画时还分心看其他小朋友的这个毛病,现在要放宽心了,也许可能是我的小孩在画画之余思考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呢,不一定是坏事呢。作为教师的我,不要以为自己是教师,就过多干涉了和过早指出学习毛病,从而打击了原来意义更大的快乐学习心态,这一点我受教了。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教什么,学生就会什么。其实,“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最终不是依赖于教学,而是依赖于学习。

”这是郭思乐先生对教育教学的一个理解,事实也确实如此。父母和老师都不能代替别人。他们应该以自我为中心,教而不是学。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身边默默地引导他们,以孩子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发展成才。

总之,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观是实践的、有意义的。他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品质、可能性和成功的愿望。他们会认世人,用自己的理解认世世界。

漫漫教育路,悠悠母者心,也悠悠师者心。既然孩子们是花朵,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绽放吧!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6462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