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禅读后感必备

2024-01-28 禅读后感

禅读后感 篇1

离开内观中心到现在,已经有40天时间。这40天时间里,我坚持了每天早晚一个小时的禅修,发现自己的觉察能力和平等心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生命中发生了太多好事情,而且我相信好事情将会接踵而来。每日禅修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很感激,自己能有缘分踏上正法的道路,人生将从此不同。 这40天禅修过程中,我有不少的体会(曾经也走进下面其中的一些误区),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鼓励大家坚持每日禅修并达到禅修的目的。 1)10天内观回来后,我会自然而然地和周围的亲朋好友(未参加过课程的人)分享内观的感受。当我和他们分享时,我会提醒自己以慈悲心来分享,而不是自我的意识。我和别人是一样的,而不会因为参加了内观就比别人优越。我只是和他们分享我所得的快乐年并希望有机会帮助他们走上正法的`路。 2)记住无论如何要下定决心坚持早晚的练习(这非常重要),这样才会有进步。我内观回来后第一时间就购买禅修坐垫决定禅修。如果参加完课程,而回家后没有坚持每天的禅修,将不会真正受益。因为参加这个课程只是掌握了一个方法并对这个方法有些体验。禅修的道路很长很长,要自己下定决心去坚持。慢慢地,你就会形成每日禅修的习惯。 3) 内观的目的不是在于愉悦感受的享受。而是发展自己的平等心。发展的平等心就是在衡量进步的标准。佛陀解释说:要利用愉悦的感受,来挖除你贪爱习性反应的积存;要利用你不愉悦的感受,来挖除你_恨的习性反应。我们要利用这两种感受作为工具祛除所累积的、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千万别掉进游戏的陷阱:对粗重的感受感到讨厌,对愉悦的感受感到高兴。如果这样,我们还是在重复这一生一直在做的事(贪和嗔),和禅修会越走越远! 4) 当我们禅修时,感觉到的感受无关紧要。我们只是观察它(大多数的感受是习性反应),而不产生一个习性反应,很自然的,原来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就会浮上心的表层而被根除,心就会达到净化的目的。 5)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常觉察自己如何处理所面对的许多状况。你是否能把事情处理得比以前更好?如果发现自己没有进步,那是因为停止练习或练习的方法不正确。而当发现自己在法的道路上越有进步,自己将越受鼓励地去练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在家禅修过程中,有机会尽量多和身边的内观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因为这样会提醒自己走进某些误区(有时自己觉察不到),而坚定地走在正道上。 7)如果每日禅修突然坚持不下去,可以试着找个内观朋友互相监督,试试看,有用的。 8)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加入到每周共修的行列中,对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我在禅修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希望大家互相支持和鼓励,精进地禅修,你会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受益中。 本文引用地址: free.ng/view-8055.html    

禅读后感 篇2

《花开见禅读后感》是一本富有哲理的小说,作者以花为载体,讲述了人生的种种智慧和禅悟。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领悟到了一些关于人生和禅修的道理。

整本书以花为线索,每一朵花都代表着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花的盛开、凋零和再生,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禅悟的价值。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触摸到了它们的灵魂和智慧。

首先,书中的每一朵花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命运。有的花因环境原因而无法绽放,有的花因为病痛而凋谢,有的花则能够顽强生长,展示出生命的力量。这给我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环境,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适应,同时也要尽力去改变不利的因素,争取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其次,书中的花也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禅修的重要性。当一朵花枯萎凋谢之时,又会有新的花蕾绽放。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无常性,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有时候我们赢得了一切,却又在转瞬间失去了一切。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要保持禅修的心态,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再者,书中有一部分故事以禅修和花为主题。禅修是一种寻求内心平静和觉醒的修行方式,能够使我们摆脱物质的束缚,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而花则是禅修的载体,它们通过自然的方式展示出禅修的境界。这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禅修并不是追求外在的修行方式,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来实现。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禅修的境界,学会放下纠结和杂念,活在当下的瞬间。

最后,我被书中描述的大自然景观所吸引。在书中,作者不仅通过描述花朵的美丽来吸引读者,还引入了大自然的景观,湖泊、山川、星空的描绘使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而宁静的环境中。这些景观给我带来了平和和内心的宁静,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总之,《花开见禅》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触动。通过花的盛开、凋谢和再生,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通过禅修和花的结合,我体味到了内心的觉醒和深处的宁静。通过大自然的描绘,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好。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重视内心的修行,也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我会将这些领悟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用心去体验花开见禅的禅境,探寻更深层次的人生智慧。

禅读后感 篇3

吴先生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并为学生付出了自己的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她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职责把握的很清楚,总是事先把工作分类,哪些是该传授的,倾尽所有也不吝惜;什么是学生应该独立完成的,只是字里行间不透露。对学生她付出了真心,每天与他们朝夕相处,理解他们内心的活动,照顾他们思想的不成熟,总是以海纳百川的情怀来包容他们,无论学生做了什么不能原谅的事情,她总是付之以爱的回报,这让我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还有哪些欠缺与不足。

读别人的故事总是能让人感同身受,总是幻想如果我是……,该多么让人羡慕,可我却总是忘记为什么不让自己回过头,好好的反省一下。海子说,从今天起,做一个快乐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也想说,从今天起,做一个对得人,认真学习,做一个对自己对得人!

禅读后感 篇4

作者喜欢黛玉、陆小曼、杜拉斯等女性,不喜欢林徽因、宝钗这一代。后来,我觉得她们并不努力工作,甚至比前者更热爱生活,因为她们知道如何聪明地生活。没有节制怎会一直快乐?

无所事适是多么宝贵的品质啊!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能不能探索其中奥秘,去创造创新?如何幸福?我经常会问自己。

有一天,我发现很多原因都很普遍。比如我学的土木工程,最近在看建筑方面的书籍,其实思路也很简单。建筑的本质就是提供适合人们居住与活动的屋舍,就是我们所说的'是什么',而建筑背后的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那么要怎么办,解决方法是什么呢,也就是建筑是由哪些人来完成要完成哪些事项。

这并不违背作者追求的终极境界,因为很多事情都那么简单。我们应该放开自己,敞开心扉,拥抱整个世界。没有必要悲伤。孤独常常留给我们。

遇到困惑,想想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出发点就错了。我想到老师在群里发的一个小题目,是说如何改动两根小火柴可以使原数字变得更大。看完答案后,我思考了一下。一开始,我对这个问题的含意理解不够深刻。

'大',什么是大?我们经常想到的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变大或变大不是无限的吗?后来,我觉得不仅我们的出发点不明确,而且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的本质是简单、纯洁、宁静而不茫然。意义在于我们存在的意义,方法是始终保持超越现状的意志。品质绝非偶然发生,它永远是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张萌, 土木1127)

禅读后感 篇5

下午在火车上继续拿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开始读起来很吃力,读了几页之后,内心是浮躁的,我强忍着内心的躁动开始重读,这一次竟然能走进作者的心境了,那些文字似乎开始熟悉和清晰起来,就好像作者在一个围炉前给我讲一些旅游的奇闻异事,对于一些想法好像也找到了一个导师来给你一些宏观的指导,宏观已经足够。

最近在狂读历史,地理,最近又迷上了哲学,这么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收获就是没有任何总结的学习都是没有无效的,就如同我最近学习历史和地理内容一样,我只是隐隐记得一些信息,但是完全没法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我想复习,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我可拿出一堆书来甚至给出一个书单,但是他们就好比一个凌乱的书架一样摆在我面前,我几乎无从下手,但是感觉它们确实在。

学习的一个要诀也在与此,光有学习的过程是不够的,学习的结果也要要重视,我们可以对形式随意一些,但是大脑需要把这些知识沉淀下来,固化到我们的认知系统里面。

就如同我在多年以前看《幸福来敲门》,只是印象中感觉生活艰辛不易,但是多年后重温的时候,其实情节我已经基本忘记了。

所以学习的过程里面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目标,最后多到好像没有目标,只要有时间就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没有想清楚,于是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其实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才是关键,久而久之,回想这个过程,多少是会有些进步,但是展望前程,却有些茫然,因为到底该走那一条路,这个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是一本写于1968年的书,距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距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年龄,但是几十年后读来却依然受用,我想这就是思想读物的一大亮点了。哲学,禅,道,似乎是我们思想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未知地带,我们想搞明白,但是似乎却难以下手,很多看似简单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书里都有一个重新的视角来解读,而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要说这本书的缘由,如果你看到作者的简介肯定会被吸引住:

罗伯特M.波西格,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也就有了后来的这本书。

如果我们看到这本书还是无感的话,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喜欢的男神胡歌也在读。我有着一本相似装帧的书,不太厚但是很耐读。

所以对于公众号的文章我始终有两个问题在反问自己: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可能是对我每天写文的一个反问,我有时候在想,但是对于定位和内容我却没法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定位。

2.到达目的地不如在旅途中,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地,随着而来的必然会是空虚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调整自己,马上适应下一个目标,同时决定该写些什么,做点什么。

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寄希望于站在巨人的肩上,让自己少走一些路,但是我们都会带有一丝侥幸心理,那就是不劳而获,至少在技术领域里面这不是通用而又常犯的错误。

而从成长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在各个方面要成长,都是一个修炼的历程,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其实就和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禅读后感 篇6

可能开心点,人间不值得

所以我喜欢暖的,喜欢哈哈笑,喜欢家人饭桌笑谈,喜欢朋友间的拥抱,喜欢烤红薯的味道,也喜欢妈妈烧的糖醋排骨喜欢微风吹过面颊,喜欢冬日第一缕阳光,喜欢日出日落,也喜欢看漫天星辰

喜欢水墨画的风格,喜欢一禅,喜欢师父,喜欢李将军与夫人,喜欢老丈人,也喜欢作者最后的结束,喜欢里面的人物,也喜欢人物带给我的道理与暖度。喜欢。对就是喜欢。小人物大道理

喜欢~~ 暖 图:“师父,那两位施主为什么要啃对方的嘴巴啊?”

“他们那是,是有好多好多话要讲……但又不知从何谈起……所以啊……就嘴对着嘴。这样那些话,就会自动流入对方的心里,省却千言万语。”“世上有一些人,别人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他们却是最忙最累的。”“有的人,从见到她的第一面起,就注定,一辈子都会输给她了。”平等的不是富贵贫穷,是人格尊严啊

你夺了别人的掌上明珠,还想让人家温言细语?“愿天下所有的小仙女,在家是千金, 出阁是珍宝。”“表达感情,有时候并不需要厉兵秣马,攻城拔寨,而是走到城门前的时候,门正好打开,而你需要做的,只是走进去就好了。” 愿你遇到的感情所有都是刚刚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喜欢的作者后记: 佛曰,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生而为人,或许难逃其中,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姿态面对。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子,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件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佛说的八苦都是这场修行里必经的劫难。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想不通的事情:风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死后到底归于何方?又要如何留住那些我们存在过的痕迹?这个夏天的蝉鸣与上个夏天有什么联系?每片雪花的脉络里是不是都藏着冬天的秘密?爱情的诡谲莫测要如何应对?还是这本就是爱情的意义?我们愿意做一处港湾,邀你停泊,递上一杯清茗,让你休息片刻,于喧嚣中取一方宁静,于冷漠中取一隅温情,于灵魂的流离中取一处沉淀,于生活的兵荒马乱中带给你智慧的跫音。天长水阔,见字如面,愿你在唇红齿白的年纪,不慌也不忙,敞怀拥抱自己纯净的灵魂。

最后的最后

真心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能回应你以无穷的善意。

希望天下所有的小仙女,在家是千金, 出阁是珍宝,必须哒!杠杠的!

欧耶~

比心~

禅读后感 篇7

《禅者的初心》是一部畅销西方世界30年的禅学经典!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入门书!亚马逊网上书店推荐佛学必读书!

同时它也是影响乔布斯一生的禅修书。禅师铃木俊隆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解释什么是禅宗生活,什么态度和理解释冥想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真实本性,我们的禅意。

这种禅心的修行全书遍处可见。在书中,禅宗铃木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况出发,如何在实践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本心。

对于禅,我们用不着有深入的了解。即使你读过很多禅宗经典,你也必须用一颗新鲜的心去读每一句话。你不应该说“我知道禅是什么”或者“我开悟了”。

这是所有艺术的真正秘密——永远是个新手。这是非常要紧的一点。如果你开始禅修的话,你就会开始欣赏你的初心。

这正是禅修的秘密所在。

坐禅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身体。身体一旦萎顿,你就会失去自己,你的心也会游荡到别处去,而你也不会在自己的身体之中。这不是正道。

我们必须存在于此时、此地!这是关键。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一切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这样,就什么问题都不会产生。要是我现在使用的这个麦克风是放在别的地方,它就不能发挥功能。

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

然而,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反过来说,要是你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事情,那万事都会妥妥当当。

假如你是“老板”,老板打瞌睡时,店里的每个员工都会跟着打瞌睡。但当老板扮演自己时,每个员工都会扮演自己。这就是佛教的奥秘。

不只坐禅时应该努力保持正确的姿势,从事其他任何活动时莫不是如此。开车时应该保持正确姿势,看书时也应该保持正确姿势。如果你以懒洋洋的姿势看书,一定看不久。

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方法。书面的教学方法不是真正的教学方法。白纸黑字的教法是你脑子里的一种食物,你的脑子当然需要一些食物,但是,透过正确的修行方式让你成为你自己,那是更为重要的事。

要活在佛性中,就必须让自我瞬间死亡。当我们失去平衡时,我们会死去,但同时我们会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在改变和失去平衡。

任何东西之所以看起来美,就是因为它失去了平衡,但其“背景”却总呈现完全的和谐。因此,如果你只看到万物的出现,而没有意识到佛性是它们的背景,你会感觉到万物都在受苦。但如果你了解这种存在的背景,你就会明白痛苦本身就是我们应该生活的方式,也是我们可以扩展生活的方式。

因此,我们的禅宗有时肯定生命的不平衡或紊乱。

如今,日本传统绘画形式化、缺乏生命力,这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古代画家喜欢在画面上点上一些杂乱无章却深具艺术韵味的点,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即便你想要把那些点安排得毫无秩序可言,但到头来你会发现,它们还是有些秩序可言。

你以为你驾驭得了它,实际上却不能——要把一些点安排得毫无秩序可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尽管你尽力让一些人处于你的控制之下,但这是不可能的。管理别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使坏,然后,广义地来说,他们就会受到你的管制。给你的牛羊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是管理它们的方法,对人们也是如此。

首先,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你从旁看守他们,这是“上策”。要是对他们置之不理,那是不对的,是“下下策”。“次下策”就是试图去驾驭他们。

“上上策”是看着他们,但只是看着,不存有任何想控制他们的心。

当你感到沉重时,最好的方法是坐下来冥想。另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舒缓你的痛苦,没有其他的姿势可以给你力量去接受你的烦恼,只有冥想的姿势才能帮助你。采取冥想的姿势,你的身心会获得巨大的力量,并能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它们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

当你感到痛苦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打坐。你没有别的办法来接受和解决你的麻烦。不管你是上马还是下马,不管你坐得好不好。

任何人都可以冥想,这就是面对问题的方法。

当你坐在你的烦恼**时,下面哪个要更真实呢?是你的烦恼还是你自己?透过坐禅,你会体悟到这一点。

在不断的实践中,经过一系列的好与坏,你会体现出禅宗的精髓,得到禅宗的真正力量。

我们要学会品味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一个人患有癌症和其他疾病,并且知道自己只有两三年的生命时,他们往往会寻找一些精神上的支持。有些人会选择依靠上帝的帮助,有些人可能会开始冥想。

如果是选择坐禅,那么他修行的目的将会是体悟心的空性。这意味着,他努力想要从二元思维带来的痛苦中超脱出来,这就是修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的修行当然会对他有所帮助,但那还不算是完满的修行。

知道生命短暂,所以尽情去品味每一天、每一刻,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人生。当佛陀来的时候你会欢迎他,当他来的时候你会欢迎魔鬼。中国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说过一句名言:

“日面佛,月面佛。”有一次,他生了病,有人去看他时,问他:“你还好吗?

”马祖禅师回答说:“日面佛,月面佛。”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人生。

这是不会有烦恼的人生。有一百年可活固然美好,但只有一年可活也同样美好。只要你持之以恒地修行,就一定能达到这个境界。

最后,我认为成功的坐禅在于坚持与心灵的净空。你若能每天持之以恒做这种简单的修行,最终一定会获得某些奇妙的力量。获得力量以前,你会觉得那真是很奇妙。

这些奇妙的力量只不过是让你成为自己,如果能够周复一周、年复一年地持续这种修行,你的体悟就会愈来愈深,而这种体悟也会弥漫到你在日常生活里所做的全部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渐渐地你会发现,原来世间一切是那么简单清澈。

禅读后感 篇8

断断续续把《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看完了,诗是至美的文字,禅是玄妙的哲学,而这本书却把诗与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禅意大门。

在高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因为喜欢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今天在这本书里再读这首诗,却有了新的体悟,人到中年,能更好的体会这首诗的意境了,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平常心是道”,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应该让心情保持淡定。

与学生相处,发现孩子的世界是非似乎特别多,总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口角,进而演变成一件要向老师告状的大事,有时候,听他们说这些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有时候又听得火冒三丈,不耐烦了,还要去班级发一通火,心情难以平复,后来再回过头看这些事,突然发现,反应有点过度了,学生的世界,口角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本身并不是很在意老师处理,有些学生还会觉得老师处理过度,现在想来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顺应学生心理的发展需求,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平常心看待这样的事情,他们来告状,就请他们“吃茶去”,让他们冷静冷静,然后用孩子方法解决问题,避免上升问题高度。

再教育学生这件事上,我们总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常常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挫败,常常因为没有收获而火冒三丈,现在想来真的是失却了一颗平常心,很多事非人力所能及,就去书中所言“千尺纶丝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虽然毫无收获,也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有失必有得,很多的变化是因为时机未到,或者变化已经产生,只是还没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断努力,不为得失而悲喜。

现在的学生,要么为了学***不振,要么为了学***生活中的一点不顺心,要死要活,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面对学***活中挫折的办法,因此平常心教育必不可少,而一味的讲道理,学生未必能听进去,而古诗短小精悍,往往寥寥几字就将道理讲的通俗易懂,用古诗教孩子平常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诗里特别有禅》确是一本好书,不仅教会我们平常心,更是提供了一种教平常心的方法,非常棒!

禅读后感 篇9

原创: 中原小伙

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禅宗如何与摩托车维修放在一起?事实上,这是一本哲学书。禅代表感性和理想主义。摩托车维修代表着理性和唯物主义。几千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个对立的存在,但本书作者试图将它们联系起来。

笔者通过一次摩托车旅行,对其进行了逐步的**,并结合大量摩托车维修实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完后,他收获良多。

1. 摩旅

读完这本书,我会对摩图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作者和孩子一起长途摩旅的经历对我有较大的影响,我在看了此书之后,带着女儿们开始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这本书是40多年前写的。如今,摩托车和旅行设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摩托车旅行的意义仍然是一样的。

2. 教育

作者就是在当老师的时候发现了难题:修辞学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些公式化的具体规则去衡量判断,按照总结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写不出来伟大的著作的。在这种情况下,教授这些修辞技巧的意义何在?

方法是否合适?为此,笔者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不计分),并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作了许多思考和评论。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是通过理性来分析我们的世界,但实实上,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世界不是完全理性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去认识是一个问题。

因为作者是一位教授修辞学的哲学家,所以书中有许多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比如:

如果你对事物有完全的信心,你就不太可能有狂热的态度。

任何你想要并引以为豪的目标,结局都是悲惨的。

当你做某事的时候,一旦你想很快地问,那就意味着你不再关心他而想做别的事情。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360度的广角镜头,你看风景,再看看地上的草地,一切都很精彩。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不见了。(我在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感觉)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魂存在,就像现代人相信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存在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

比如说,物理定律、逻辑学…….数的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了,所以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真的。

万有引力定律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人都相信引力确是存在呢?

你被催眠了,用一种更正统的方式,受过教育。

如果科学家认为鬼魂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规律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魂的存在一样。逻辑和数学也是如此。所有值得称赞的东西也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关于鬼魂的争论,信不信由你,我相信它。)

理性教会所要求的不是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是给别人一种威胁感。

真理的陷阱和二元论有关。目前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传统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

在机械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工作的核心。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

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妆的定义。一个几何体不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更先进。

……在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一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切合实际;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方便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只是定义。它们是基于它们在处理事实实的便利性而做出的选择。

我们高等复杂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上,我们发明了许多事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称这些为模拟实体。他们是真的,所以我们让孩子相信他们是真的。然后把那些不接受这个理论的人扔进疯人院。

像学校、教会、**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如果下个世纪的科研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寿命都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那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中,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所选择的和我们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通过选择就有了变化。我们从观察到的东西中选择一把沙子,称之为世界。

……本来我想在读后感中把这些句子都摘抄出来,但太多了,还是看书吧。

3. 良质

作者认为,感性和理性这二元之间是通过良质相连的。什么是好品质? 作者认为不可能具体定义它。下面是对良质的一些描述:

当你看到一棵树,你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

你理智上意识到的那棵树属于过去,因为这段时间很短,所意它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通过思想实现的东西总是存在于过去,因此是不真实的。所以现实总是存在于你看到它的那一刻,在你意识到它之前。

这种意识之前的现实就是斐德勒所说的良好品质。

他认为知识分子是最难理解这种品质的,因为他们反应太快,立刻把一切都变成了思考。最有可能看到高质量的是儿童和未受教育的人,以及那些失去了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接受的正规训练较少,不让文化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高质量产品。

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人们对好的质量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因为质量本身存在差异,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背景。……好的品质是非常简单、快速和直接的诱导。M.968OK.cOm

根据我有限的理解,我认为作者的素质很像我们通常谈论的直觉。

一篇好的文章和一副好的**读了之后会对我们非常好,尽管我们可能不清楚**的具体优势。这就是良质,这就是直觉。

4. 卓越

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卓越”这个词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当我想表达这样的一种优秀时:这种优秀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努力,来自于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我用的词就是卓越。而书中,也用了这个词。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

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

卓越,就是良质。

看来我对卓越这个词的理解与希腊语的原意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获,比如维修摩托车的方法,工具,我是看了此书才知道冲击螺丝刀这种工具的,还有露营的一些知识,摩旅的一些知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古典和浪漫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等等,因为我的哲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我而言甘之如饴。尤其是书中对鬼的论述,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论述,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把沙子的比喻,都让我耳目一新。

不管你是否喜欢摩托车保养,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禅读后感 篇10

有关解读《红楼梦》的书籍星罗棋布也不为过吧,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而这本《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却是让人眼前一亮,立即收入囊中。

佛教把贪、嗔、痴称为三毒,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三毒,即危害心灵健康的三种病毒。其中的痴就是无明,也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潜藏的觉悟本性。

因为看不清,就会事事以我为中心造下诸多罪业。人生最可悲的事不是离开或死去,而是在短暂的人生轨道上,我们根本没有悔悟。

用佛眼看《红楼梦》则是一本世间的经书,将世间的一切都传达得无比完美。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因为缺少慈悲,给慈悲一个道歉,放下万缘,是非恩怨都会模糊界限。

不觉想起印光法师的一句箴言: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最初还不能理解,以为是祖师大德自谦而已。

现在明白今生所遇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正如儒家所言"见贤思齐,闻过则改"。

读《红楼梦》对照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本来面目,林黛玉、薛宝钗、尤二姐、贾瑞、薛蟠……,不都是菩萨的示现,是来度化众生,为众生解毒的么。

这时,瓢虫突然飞出了窗外。它身体的颜色表明它的生命已直在徘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它从不知世界还有冬天。如此想来,谁的生命不可贵,又有谁的生命不悲哀?

它在寻找一个栖身之地,却不自觉地爬到了“悬崖”的边缘,我真的为之汗流浃背。慢慢它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不知踪迹了。视野的局限,自身毒发被执着欲念牵引着你我他走在悬崖边上而浑然不觉,岂不知是地狱之门。

禅读后感 篇11

下午在火车上继续拿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开始读起来很吃力,读了几页之后,内心是浮躁的,我强忍着内心的躁动开始重读,这一次竟然能走进作者的心境了,那些文字似乎开始熟悉和清晰起来,就好像作者在一个围炉前给我讲一些旅游的奇闻异事,对于一些想法好像也找到了一个导师来给你一些宏观的指导,宏观已经足够。

最近在狂读历史,地理,最近又迷上了哲学,这么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收获就是没有任何总结的学习都是没有无效的,就如同我最近学习历史和地理内容一样,我只是隐隐记得一些信息,但是完全没法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我想复习,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我可拿出一堆书来甚至给出一个书单,但是他们就好比一个凌乱的书架一样摆在我面前,我几乎无从下手,但是感觉它们确实在。

学习的一个要诀也在与此,光有学习的过程是不够的,学习的结果也要要重视,我们可以对形式随意一些,但是大脑需要把这些知识沉淀下来,固化到我们的认知系统里面。

就如同我在多年以前看《幸福来敲门》,只是印象中感觉生活艰辛不易,但是多年后重温的时候,其实情节我已经基本忘记了。

所以学习的过程里面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目标,最后多到好像没有目标,只要有时间就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没有想清楚,于是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其实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才是关键,久而久之,回想这个过程,多少是会有些进步,但是展望前程,却有些茫然,因为到底该走那一条路,这个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是一本写于1968年的书,距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距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年龄,但是几十年后读来却依然受用,我想这就是思想读物的一大亮点了。哲学,禅,道,似乎是我们思想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未知地带,我们想搞明白,但是似乎却难以下手,很多看似简单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书里都有一个重新的视角来解读,而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有两个问题在反问自己: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可能是对我每天写文的一个反问,我有时候在想,但是对于定位和内容我却没法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定位。

2、到达目的地不如在旅途中,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地,随着而来的必然会是空虚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调整自己,马上适应下一个目标,同时决定该写些什么,做点什么。

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寄希望于站在巨人的肩上,让自己少走一些路,但是我们都会带有一丝侥幸心理,那就是不劳而获,至少在技术领域里面这不是通用而又常犯的错误。

而从成长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在各个方面要成长,都是一个修炼的历程,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其实就和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禅读后感 篇12

读阿勋《开启的禅》有感-------让生命清净安闲

顺着《开启的世界》,寻到了阿勋《开启的禅》。

这本书有50个禅宗故事,引导人们打开并认识到。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年传承的好故事,有的广为流传熟为人知,如茶煮沉浮、拈花一笑、苏东坡与屁等,静下心来去品,如一丝丝细雨浸入心境,绵延润之,滋养心田。

想想人生的经历,除了生与死,其他的事情都很小。生不能掌控,死是必然趋势。在生与死之间,如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该是人生一大幸事,由此,每一个,没有理由不使劲地活着。

可是,人生无常如朝露,有那么多的意外和未知,曾经的求而不得和悔不当初,只能用于心灵的慰藉。

怎样让活着幸福?每个人都在追求,也许,通过冥想来理解生活是通往幸福的捷径。多少次,在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从知足为乐的婴儿,到贪得无厌的奴才,经历了一切困惑痛苦,方知知足才是幸福的源泉,可一身附着的污气,又是那样厚重地烟熏到骨肉里,欲去之,尤为难矣,不得不下苦工,参佛、修道、悟心,以复婴儿之纯朴。

禅是什么?据说只能悟,不可言。我还想知道查辞海:禅宗,佛教术语,指的是冥想。例如,坐禅、参禅、禅定;还有另一种含义,一般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禅机、禅房、禅杖,等。

于几个深夜窃听了老禅师讲给小香炉的禅故事,颇有意思的是,老禅师所提的问题,小香炉答不出来,而我却有了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小香炉完全明白了,但我半醒半迷,答不上来。

有心解禅;一心接茬;无心解馋。以一系列步骤的形式,每一步都紧密相连,把听故事的人带到禅宗的境界。如果说《开启的世界》,是阿勋重讲了开始地概念和理论,那么《开启的禅》则是理论下的习题了,不免想到了数学课本,先是概念,后是例题,再是习题,循循善诱,直达理会,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开启的禅》是对《开启的世界》读后的练习。

不得不说,禅悟,深矣,玄矣,且还妙义。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佛陀释迦侔尼传灯时,仅仅是拿了一束花笑一笑罢了,只有迦叶回以微笑,于是佛陀把等传给了迦叶,传递了一切无。多少他的**,未能解开佛陀出场的“拈花一笑”。

禅悟,不是谁都能解悟的。

苏东坡与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是好朋友,自以为自己很禅定,写了一首诗给禅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出不动,端坐紫金莲。”本想佛印禅师会夸奖,谁知禅师一个“屁”字,就把苏东坡“吹”到了江东。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趣,但细节却发人深省。禅悟修心,不是看对道学的参学去讲道,而是体验如如的本心行当道之事。

《开启的禅》,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哲思。

无心解馋有一句话:“禅没有概念,心下安享清净则是。禅宗的思想无可厚非。 可以获得的总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禅,的确只能悟,不可言。

读罢,慎思,独行,默然。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7716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