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礼记读后感

2024-02-11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锦集5篇)。

就“礼记读后感”一书而言,OK语录网编辑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精心整理了相关资料。近期,这本书的热门程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阅读完此作品后,对于作品的总结和感悟应与文章的主旨相契合。为了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读后感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此文的目的在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智慧,因此我们在撰写读后感时,应重点关注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智慧和观点。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新的启示和思考方式。读后感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我们应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体验。

除了理解文章要义和表达个人观点外,写好一篇读后感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恰当的词汇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读后感应该有适当的结构和段落,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总之,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充分理解文章要义,与文章主旨相契合,并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独特的观点和感受。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使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希望这些方法和建议能够帮助您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智慧!

礼记读后感【篇1】

联想是处理事情过程中个人第一时间内所能想到应对的方法。

执行人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1)因为执行人是由劳动者构成的,要求部分劳动者具有执行性的素质,以改善组织的执行能力。

2)因为执行人是由劳动者构成的,若干劳动者共同合作完成业务的执行过程,在法律上以劳动者为业务行为的最终责任单位。

3)法律保护公司私有制的前提下,考虑雇佣关系后,可将执行人内部权利分配划分为三个层次:利润分配、理念共识、业务执行

利润分配取决于所有权比例

概念共识用于建立建立运营模式和业务执行的评估基础

业务执行是被雇佣者的实际执行和权力

4)最大的所有权人对运营模式业务执行评价有决定权,一定不是每个被雇佣者都对理念具有发言权。

对于被雇佣的自由的劳动者一般性要求首先应该是“理念free”的。

5)劳动者所做的事情仅限于业务执行是合理的。诸如对业务计划提供专业意见

------组织生态

两种合作策略:身体力行、知难行易。前者是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而后者是要先了解合作者的状况,然后再做好合作

在一个正常而严肃的合作关系中,这应该是一个易懂易懂的策略

了解每一个环节的人,才能真正把经营风险分解到各个环节

要求组织内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明白合作中的难点烦点,然后才能在待人小事上知其所以、谨礼得当,这就是扫屋之所谓

身体力行是在ceo对自己领导才能有信心的时候,敢于起用专才,这个时候组织业务评价等理念只能是由ceo个人确定的

这样运营的风险其实是ceo自己把握的,如果他凭借个人判断强势地干涉下属相处的问题,必定是严重改变了组织生态,那么管理的根本动力是依靠个人魅力的领导。这种组织不够客观和严肃

-----鲁梁论战

我读了一些关于鲁梁之争的文章,从梁实秋回国开始,一直持续到鲁迅去世。核心问题是“人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

鲁梁之争基本上代表了李大钊之后以及20世纪20年代之30年代文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论战的第一个高潮是卢梭的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卢梭认为应该坚持男女有别(按日后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梁实秋支持之,鲁迅反对之。

卢梭把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作为证据,并称之为自然主义。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

1)美满的家庭生活必定男强女弱么

个人认为由于卢梭没有美满的婚姻,对于美满家庭生活的臆想的美化性的向往影响了他对“女子的社会性”的认识。

2)何谓天生弱势

一个人躺在床上三个月,不坐不走,体力自然下降。退一步问,为什么雌狮比雄狮更矫健呢?蜘蛛也是这样。恐怕体能说也未必自然吧。

可能卢梭先生虽然倡导改革,但未必充分地认识了“改造”对于个人的巨大作用。

3)社会非自然

国家制度在社会上出现后,人类行为的基本标准应该是道德规律,而不是动物的身体素质。

因此,身体虚弱不应决定女性的道德地位,进而抑制她们的社会活动。这正是革命的余地。

4)分析“执行人”和“劳动者”两个概念之间的辨析关系可以解决“人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因为执行者必须具有种族分类,所以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之接决定了工人的阶级性质有多强。

“执行人和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等价转化为“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也等价于“社会行为和孤立行为的关系”。

集体的定义必然包含了个人的定义,孤立行为在概念上也包含了全部的社会行为,所以这个题目在逻辑层次上是嵌套递归,因而没有必然的结论,不可强辩。认为“劳动者”应该无条件转化为“执行人”,或者认为“执行人”应该尽力追求转化为“劳动者”,我都没有意见。

关键是如何区分这两个更容易被更多人接受的概念。

鲁迅对卢梭的驳斥主要是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显然包含了人身攻击的意图,证明不够实际。

鲁迅虽凭文笔即可称文人,但举证态度绝对算不上是学者。相对而言梁实秋先生则儒雅得多,鲁成名较早,而修养学识并不及梁。

礼记读后感【篇2】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划,被世人成为“礼仪之邦”。还记得孩童时代就经常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话“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礼貌待人”等等,这些均出自《礼记》。《礼记》这部著作对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人与人,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注意的礼仪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礼记》中使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它对规范我们的礼仪的作用。一些传统的文明礼仪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礼尚往来等,加以改造,这对于加强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人来说,《礼记》是我们每个人必读的书。

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

”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座位,帮助他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然而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对待老人的态度十分恶劣,更别说尊老。我衷心希望你们不要让中华民族丧失这一优良的礼仪传统。具体到工作中,要把顾客当上帝,平等对待每一个顾客,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嫌贫爱富。

尤其是对老人和智者,我们会尊重有加。

礼貌在任何文明社会中都十非常重要的。礼貌是人类社会促进人际友谊与和谐的最基本道德,也是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桥梁。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遵守礼法,礼貌待人。

礼貌待人,主要有两点:(1)与人相处,先做好事。《礼记》说: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是哪个恭敬热忱,而内心虚伪,或者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我们待人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而不是巧言令色或者是一味巴结。

(二)礼尚往来,也是礼貌待人很重要的准则。也就是说,要接受别人的好意,就必须以礼相待。《礼记》中说: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现代生活中,在我们的服务业中,友好礼貌尤为重要。

会心的微笑,温柔的问候,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学会以礼待人,《礼记》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容仪有整是指一个人的仪表、仪态,它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容仪有整要求我们衣着容貌整洁,行为举止端庄,言语辞令得当……容仪有整不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做到一些基本的礼仪,如学会微笑,端正坐姿、行姿,注重个人的着装,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等等。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尤其是礼仪,都要重视自己的着装要得体,要合适。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面对顾客,我们自己的形象就代表着整个公司的形象,因此,我们在文明礼貌方面要尤为注意。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艺门适用艺术。因此,在言语和行为上真正有礼仪规范,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希望大家去看看《礼记》,多多感受老祖宗对礼的教诲,让人人懂礼、讲礼、用礼,使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真正做到“欲部穷于物,物不屈于物,二者相待而长。”而我们作为一名服务行业的员工,更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员工。

礼记读后感【篇3】

“有教无类,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句话出自《礼记》。“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而言,它的意义就是:

身为师者,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教育他。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糟糕的经历就抛弃他。“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是讲的学***,指学生要掌握学***,不要一味学***上的死知识。正如谚语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教师来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合理运用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勤于学习。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可操作的,任何行为都与及时的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教育学家斯金纳提出,外部世界的强化效应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我们了解强化效果,掌握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施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反应,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有几个孩子的作业很草率。针对此,我采取了鼓励为主的强化教育: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朵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画并上光荣榜。968OK.COM

这种积极的强化,这种持续的强化刺激,纠正了他们原来的工作涂鸦习惯,并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与孔子提出的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善教者,虽逸而功倍,不善教者,虽勤而功半。

”我班邵阳小朋友有着极强的暴力心理问题。经过两年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原因是儿童期的发作没有及时纠正,已经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在健康、精力充沛的成长过程中,战斗已成为其能量过剩的一个方面。

由于缺乏道德意志,尽管他不太了解,但他无法控制自己。对于这个孩子,我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看到大家都不睬他,甚至有些轻视他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可怜和可惜,我也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尽心尽力教导每个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我冷静下来首先分析了家长的问题:幼儿教育是一种失败。可能是他们没注意打架,觉得没关系。也可能是方法简单,引起儿童的对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与家长联系并引导他们对孩子要有信心,要配合学校教师继续做工作,毕竟孩子打架的次数在减少,要给予巩固;同时找建议他们求助心理医生,给予矫治;多鼓励邵阳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或公益劳动,使其过剩的精力有正确的渠道排除,同时也可以进行意志力训练。

令人欣慰的是,进入三年级的邵阳进步很大,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礼记读后感【篇4】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礼记读后感【篇5】

/**内容:《礼记.学记》偶读有感,尝试自己理解之。

创建时间:2017-12-15

创建人:su

注:本书内容**在网上,标点符号有自己的判断和修改。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wèn),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惑:】谁或者什么人?“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众”指什么人,“民”有指什么人,“君子”又指的谁或者什么人?

【网译:】多思考原则问题,求贤纳士,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关爱弱势群体),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创建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感:】教学(教与学)的终极目标:“化民成俗”,即感化或教化人民说话做事具备(形成)良好的习惯。

告诉学***者教学者意识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之人应该是指包括你我等任何想要做或已经做这些事人。“众”和“民”应该指全民或大多数人。“君子”指圣贤之人或想要向圣贤看齐的人。

注意“学”不单指学***教与学,对应下文“学(xiào)学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惑: 】“不知道”中“道”什么意思?“建国君民”,中“君民”什么意思?

玉质虽美,但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精品。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感: 】此段举例说明教学的重要性。“道”小指上问的“俗”,大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君民”在此“君”是动词,统治人民。

有好食无好食,不知其目的;有道无学问,不知其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网译:】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因此,只有深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只有教育别人,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迷茫。

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果。”就是这个意思。

【感: 】概述教与学的功用和关系。功用指学:知不足,然后自反;教:知困,然后能自强;关系:教学相长。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

”其此之谓乎。

【惑: 】“九年...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矣化民易俗...此大学之道也" ,难道说古时九年大成就是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化民成俗”吗?

【网译:】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中设有“庠”,一个遂中设有“序”,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新生入学,每隔一年参加一次考试。

入学一年之后,考**的句读,辨别**的主旨;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喜欢与同学朋友**学问;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选择朋友的眼光,这时候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学生知识是否渊博通达,是否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疑惑,而且不违背师训,这叫做“大成”。这时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古书《礼记》说:蚂蚁时时学***,然后能成大垤(大的蚁封)。

就是这个意思。

[感受]描述古代教学的环境建设,或教学方法,以及不同教学时期对学生的要求。教学环境:

“塾”,“庠”,“序”,“学” 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学要求:“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论学取友” 这是小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这是大成。

同时引出大学之道:“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描写大学之道有承上启下作用。

注意大学之道中的“化民易俗”和终极目标的“化民成俗”,“易俗”应该主要指改掉坏习惯(重在改掉),“成俗”的重点应该是形成新的好习惯(从无到有的过程)。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孙(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网译:】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具备祭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要求学生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叙述君臣和睦的)三篇诗,一开始就用努力为官事上的道理劝勉学生。

接着要求学生按鼓声打开书箱取出学***,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惩戒的木条,警醒鞭策学生,以整肃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暑假实施前,**不考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学习)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但不要轻易说话,等到合适的时机给予指导,使他们能够主动认真思考。

初学者要注意听力,不要插题,因为学习顺序逐渐,不能逾越。这七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记》说:

“大凡学***、领导人民,就先学***事情;要做一个读书人,就先教他立定远大的抱负。”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皮弁:穿上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

菜:祭祀所用的菜。《宵雅》肄三:

《宵雅》,指《诗经》中的《小雅》。肄,完成学***。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小雅》中的诗。

官:做官的礼数。鼓箧:

以击鼓的方式把学生召集起来。箧,书箱。孙:

同“逊”,恭恭敬敬。夏、楚:夏,与“甲”同音。

夏、楚,都是体罚学生用的木条。收其威也:收,适当地克制。

威,行为举止。禘:祭祀活动。

存其心: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思考。躐(liè):

超越。大伦:天下之礼,大道理。

官先事,士先志:官,当官。事,处理事务。

士,做士人。志:胸中有远大的抱负。

【感: 】描述古之教学的方法,重点描述在“如何教”。这里的“大学”指上文中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网译:】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断句改为: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趣。

所以君子在学***,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这样,虽然我离开了同学和老师,但我不会背叛我的道德。《尚书·兑命篇》说:

恭敬谦逊,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感: 】描述古之教学的方法,重点描述在“如何学”。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网译:】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

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憎恶师长;以学***为苦,而不明白学***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感: 】描述当时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本文“今之教者”与“古之教者”形成对比。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网译:】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

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感: 】描述了教之兴盛或成功的原则 “豫”,“时”,“孙”,“摩”。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网译:】错误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喜欢结交不正当的朋友,违背老师的教训,***不良的习惯,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感: 】教的六条禁忌。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网译:】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86149.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