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每个雇主都有不同的规章制度。合法的规章制度内容是公司生存的基础。规章制度为公司提供了具体工作的规范和流程,并成为部门和员工评估和优化的标准。现在请大家看看OK语录网为大家推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希望这些资料和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1

在书中,托克维尔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权力观念,即“有限权力比无限权力更有效”。反自由主义者跟随着梅斯特尔抱怨自由主义不加鉴别地“对权威的憎恨”是现代最主要的、也是最可悲的特性之一。在施密特那里,自由主义作为现代反权力思潮的完美表述,只不过是“削弱国家的一套高明的方法”。法国大革命似乎印证了这样的批评。

然而,在托克维尔看来,正是王权政府肆意扩张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从而带来了权力的危机。从洛克、休谟到康德,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权力自身,而是反对非法的、无限制和不负责任的权力。权力只有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得到更有效的行使,才能更有效的维护权威。

托克维尔发现了自由与平等的张力。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容易满足于个体的平等,究竟是在奴役下的人人平等还是个体自由下的人人平等,他们不甚关心。

对于自由的阐述,则更为经典。“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为自由而生的民族,他们所憎恨的是依附性的恶果本身。”(207)

因此,“我也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208)在他看来,真正的热爱自由应当“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

托克维尔将大革命的爆发于文学指导政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家们对于社会的起源、政府的本质和人类的原始权利的思考控制了舆论的导向,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伟大人民的政治教育交到了作家的手中,从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奇怪的是,“我们取自文学的习气,却几乎丧失了对文学的年深日久的爱。”(188)

当然,对于文学与政治、公共生活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也需要多一种角度。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面前,一种如Martha Nussbaum 所提倡的“诗性正义”,更多的情感参与到公共生活的空间中,似乎也有裨益。因此,如何划定文学与政治的边界,思考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难以忍受。(65)“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2

赵伟发生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大革命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口号,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反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柏克的《法国革命论》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本著作都对法国大革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有的人简单地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观点归纳为是“贵族制的衰落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我很难认同。

用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英译本(john bonner译,**编译出版社,20xx年版)认真阅读了一遍。

托克维尔的观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动荡不安,容易发生革命的时候往往不是社会从bad变得worse的时候,不是社会压迫最重的时候,恰恰相反的是社会压迫比较轻,人开始变得富裕的时候,整个社会人心思动,这也就是所谓的托克维尔效应。大革命前的法国,农奴制基本消灭,许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了小地主。

二、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一盘散沙,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社团,是一个断裂的社会。首先,贵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贵族,而只是从两位路易皇帝手中购买新贵族。他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崇高责任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新贵族的权利是停止纳税。新贵族以当官为荣,新贵族鄙视与他们分离的阶级。老贵族不善财,靠卖地为生。二是全社会税负不均。整个部落都有农民的税负。贵族,特别是新富阶层,不交税,导致两类人相互敌对。三是时间的流逝,新贵们发现自己所鄙视的人有的开始逐渐变得的富裕,而自己日渐贫困,愈加的不平衡。

三、文人或学者主导的革命。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恰恰相反,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由缺乏政治实践、按照理想社会图景发动的文化人领导的社会革命。

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增强了启蒙思想家对自己理论的信心。法国大革命创造了人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抽象的原则,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创造了他们独特的宏大叙事风格。

四、法国大革命中的无神论。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无神论。在法国大革命中,革命战士不遗余力地砸毁神龛,毁坏雕像,焚烧神学书籍,剥夺教会的财富,以表达对革命的支持。

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天才富羲曾在寺院生活多年,但他是第一个打击宗教的人。

实质上是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不同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革命是一场血腥革命。为了把断头台上的血排干,广场上曾经建了一条沟。按照托克维尔在书中的观点,英国的贵族成功转型为工商业的新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主动承担了国家的大部分税负,另一方面可以与身份比自己卑微的人同餐共饮,英国没有出现法国的税负不均,社会没有出现因鄙视或互相仇视直接造成的断裂,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表现出了政治上的老练与成熟。很难理解英国和法国之间只有英吉利海峡相隔。英国继承了经验主义的思维传统,而法国则成为理性主义的重镇?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3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四是社会士族对基层百姓的刺激。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政府官员——就是那些特权者,喜欢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人听闻的种种罪恶。他们用动听的辞令描绘人民的苦难和报酬低劣的劳动,他们试图这样来解救人民,结果使人民怒气冲天!官员们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4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著的一部法国历史著作。该书集中讨论了法国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以及革命对法国和整个世界的影响。本文将基于该书深入探讨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革命的原因和影响,并在后文提出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个人见解。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的欧洲正值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法国维持了数百年的封建制度却仍然存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继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思潮在法国开始酝酿。

法国社会的核心是贵族,他们占据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除此之外,教士阶层也拥有很大的权力,一般人民的生活却极端贫困。在贵族和教士的长期压迫之下,法国社会不断走向衰退。这样的情况维持了数百年,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革命思想逐渐萌芽。

二、革命的原因

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到,革命的原因在于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贵族和教士对于其他阶层的压迫。这种压迫让经济和政治状况越来越恶化,使得人民日益不满。此外,法国的各个地区和各个阶层之间的差异也让革命愈加迫在眉睫。

此外,经过了数百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之后,法国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于自由、平等、公正的需求,这也是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

三、革命的影响

革命的影响超越了法国本身的范围,对整个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革命期间,众多国家的政治局势都面临了剧变。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政治形态都受到了深刻的变革。

在经济领域,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在政治领域,革命促进了各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赋予了人民更多的权利。

然而,革命期间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革命的暴力和恐怖让社会陷入混乱,法国也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在其他国家,革命激起了反革命浪潮,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四、个人见解

对于革命的不同看法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肯定革命对于人类发展的贡献,认为它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自由、平等、公正的实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革命本身是一种过度的暴力和恐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创伤,而且可能导致实现人类理想的过程被推迟。

就我个人而言,革命本身并不能被评价为好或坏,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看待。然而,任何一种革命都应该在维护人权、平等、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唯有这样,才能让革命实现真正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革命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影响了法国,还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从这一事件中认识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5

《旧制度与大革命》说的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由于变革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致使人民与执政者矛盾加剧,从而引发社会的大规模动荡。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阶级革命,对欧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国王、教会、贵族的统治,将自由、平等的思想带往全世界。与此同时,它也是非理性的,暴力的,特别是革命到了后期,在雅各宾派当权的时候,有很多无辜群众被推上断头台,甚至比较具有改革精神的皇帝路易十六也斩首示众。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大革命,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旧制度对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托克维尔对于旧制度最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是他认为法国的旧制度已经非常具有现代性了,而由此延伸提出他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在人民的生活已经不那么受压迫的时候发生的,革命爆发前的三四十年里,政府更关心经济发展,法律也变得相对宽容,对自由和生命的尊重日益上升,个人财富进一步积累,其实生活有变得比路易十四、十五时期更好,但是革命还是发生了。他在文中有写到“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这个观点听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可理喻,但事实却好像就是这样的,当你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的时候,你是会很快的去接受这个世界对你的压迫,变得更加麻木,然而假如这些人生活在一个放松的、民主自由的大环境里,一点点的压迫对于他们可能都是难以接受的。当政府不能再保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就必然会点燃人民的怒火。

这是我认为托克维尔在此书中所阐述的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和制度有关的,在书的第二部分里有介绍到,法国现在的制度所造福的大部分都是法国社会上层的人,而且在书的第三部分也有写到“人们经常看到,国王用于修路的钱被用在富人身上,而对人们毫无用处,人们常常花费金钱使通向城堡的道路更舒坦,却不用来使市镇或村庄的入口更便捷”,而且原先在农村的保护人民利益的资产阶级也纷纷移居到城市里,并且利用财富购买官员身份,享受特权,不再关注农村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之下,法国对于农民的压迫越来越深,以至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为我们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光荣、这么理想的革命最后会变成如此暴力、非理性的**呢?他在书的第三部分写到“理论的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大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是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也就是启蒙运动的那批思想家、作家,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为此感到惊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反对由底层阶级进行革命,他认为如果由皇帝自上而下进行改革,说不定结果会是好的。当时的旧制度已经拥有现代化的一系列完善的理论,如果政府不是只造福上层阶级,而是普及全社会的话,这场暴力的大革命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6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是十九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所著,它被公认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经典之作。它的经典在于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独特的开创性的解释: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使用大量的历史资料积累,也没有打算详细阐述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具体过程。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它仍然可以引起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旧制度在特定历史结构下长期演进的结果,甚至革命本身也只是旧制度演进的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不仅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增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非自由因素,是一个弊病多多的坏制度。

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的弊病痛心疾首。他评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恶化:“封建制度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然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大的制度。

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也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在他看来,英国、美国和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都是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他评论了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并说:“由于朗格多克的特殊政权,新的时代精神能够顺利地渗透到这个古老的制度中。它将改变一切而不破坏任何东西,“一切都符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在传统上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对应物。

因此,这本书对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与大革命前的法国一样,中国也正处于一个没有停滞和倒退的繁荣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力量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能把这种力量整合到系统中吗?执政党主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速度如何达到自由党要求的速度?如何在保持适当改革速度的同时,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的问题。

托克维尔揭露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旧制度,而且播下了人们怒火中烧的种子。我不是政治家,对于制度没有资格和能力说出条条框框的道理来。但我认为,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这样的探索中,党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相互信任,在曲折中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

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如此,思想才能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深刻的洞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7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中心、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p>

课程名称:政治学经典名著导读

论文题目:

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p>

研究生姓名赵泽p>

年级研一p>

学号:201320701012p>

成绩p>

评阅日期p>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年月日赵泽 ***

一直以来,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人们“正衣冠”。旧的制度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存在即合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之所以发人深省,是在于其并没有单纯地阐释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而从旧的制度入手去分析这种制度对当时乃至现在的法国的影响。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本书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它对今天的中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可见,人类的政治发展史从来都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拜读这本著作,不仅可以窥探大革命时法国的人文政治,还能或多或少获得些许有关现世的启发,实乃幸事。

纵观大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状况,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社会现象:国家的法展蒸蒸日上,而人民的反抗却日益高涨。大革命前的法国君主政体最为繁荣,但正是这种繁荣推动了大革命的爆发。

法国政府进行了许多政治和社会改革,如废除奴隶制度、改革工业工会制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公共繁荣。另一方面,民众并不买账:虽然改革导致了压迫的减少,但并没有消除民众的不满。

一直没有丝毫怨言好像没事发生一样地容忍着最难以容忍的法律的人们,法律的压力一旦有所减弱,他们就将其猛烈地置之不顾。被革命捣毁的政权差不多总是好于它之前的那个政权,而且经验启发我们,对于一个糟糕的政府而言,最危险之际往往就是它着手改革之际。其实,至于一个高效的政府,这种“休克疗法”也会起到反作用。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交相呈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急于进行下一步的改革,不仅不能起到政治发展的作用,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更应该思忖好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跟进,虽说“稳定压倒一切”有矫枉过正之嫌,但稳定确实是政治改革的前提。

在18世纪中期,法国的文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的首席政治家,这种现象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些文人作家的生活与本世纪相去甚远。他们没有经验去抑制天性中的热情,也没有什么可以事先告诫他们的。他们不否认理想与现实的区别,认为自己的结论很高,不可否认。

这些文人在对立中可以激活社会思潮。一旦他们成为国家的决策智囊团,他们将是有害的:法国的社会现实能否容纳他们的辉煌理想?例如,大革命后,法国在民主和君主制之间不断摇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法国人对理想的追求被现实打败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适合他们。

这一点对于当今中国的政治改革意义重大:改革要尊重矛盾的特殊性,要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非遵循所谓的“普世价值”。国外的“普选制”和“两党制”可能适合别国的国情,但却不适合中国。

美国说,它给伊拉克和利比亚带来了民主,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杀戮和仇恨。在发展中国家,民主非常重要,但民生比民主更重要。在中国,民主促进和民生改革一直是齐头并进的。中国的民主发展应该适合中国国情,否则不仅不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而且会影响稳定大局。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只有考虑现实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再来谈一下旧制度下法国的行政风尚。托克维尔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这种行政方式:部长的权力垄断,政府的行政审批非常缓慢,政府非常热衷于数据统计,中介组织的发展受到阻碍,报纸的舆论受到控制,法律缺乏执行力,而且经常被修改。

事实上,这六个方面反映的是一个内容,即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薄弱的社会组织能力。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状况与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极为相似:庞大的政府部门不仅难有高效的执行能力,还带来了不断高企的财政压力。

同时,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十分缓慢,受到政府公权力和审批制度的制约。这种状况使得许多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不仅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冷漠和无助。与其说人情冷漠源于信仰的缺失,毋宁应该归咎于“大政府,小社会”的现实:

当任何事情都由政府出面解决时,当社会事务再也不需要社会自己消化溶解时,大众没有了“主人翁”的自觉性,还如何奢求其互助与互爱?西方的那种友情社会不是靠教育就能达成的,真正使社会强大起来,才能真正使民众之间有更多的互爱之心。

从托克维尔的书中可以看出,大革命前后法国一直处于动荡时期,法国花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得以消化。此后,不断变化的红利在法国逐渐出现,这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积淀。中国的历史与法国的历史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君主政体的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是实践所特有的,即公权力强、执行力强、社会组织力弱。这种历史时谱,法国比中国多走了上百年。托克维尔时代,法国名义上已经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但旧的思维体系和做事方式在法国仍然很流行。

这说明,政治始终是社会的政治,制度变迁始终难以脱离历史和社会传统。事实上,托的这本书最大的其实是,社会制度具有连续性,或者说政治文化在政治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许,这也是王岐山推荐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8

首先必须得承认《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非常有魅力的书,视角独特,辩证思想贯穿全书,就像它的作者托克维尔一样十分立体。它用严谨而又幽默的语言系统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用社会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旧制度下各阶级的状况进行客观的研究和描绘,成为研究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别是大革命时期的极具价值的研究资料。

托克维尔说“本书并非要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已有人做得很好了,我不想劳心费神,多此一举。本书旨在对那场大革命进行研究”,于是作者将自己幸苦研究大的成果写就了这篇名著。本书一共三编,第一编主要讲述了大革命的根本和终极目标,**了法国大革命与宗教的联系以及它的主要功绩;第二编主要着眼于法国的封建特权以及旧制度在法国的存灭;第三编则分析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以及**在其中的出“力”。

读这本书总是受益匪浅,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

一、**无关痛痒的同情反而会带来民众的清醒及反感,而这个启示永远有用,就像如今,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富土康的员工不停地跳楼。**、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

当社会上层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并没有让他们害怕;当他们关心穷人时,他们不相信穷人的痛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网络时代,几乎不可能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

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切点燃了穷人的欲望和愤怒,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政治和谐。农民上访,工人罢工,紧张局势加剧,危机逼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定转型,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任何改革之前,都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只有赢得被改革者的支持,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还要坚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

二、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最后完成,在革命来临之前,**已开始进行改革,危险的是革命往往在感受最轻的地方,就像在表面繁荣的现象下潜藏着危机,繁荣加以革命的到来,而这点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繁荣带来的是日渐膨胀的发财欲望,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达到顶峰,国家仓库和农舍中有大量粮食,不妨碍动荡和转折点的到来。

而当名叫繁荣的泡沫彻底破灭时,展现的就是千疮百孔和矛盾重重的真相。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3、 大革命后,法国大革命初期废除的旧制度下的一些思想感情等法律习俗,几年后又重新出现。在旧体制下,皇权和**权力的集中化趋势仍在继续。旧制度和大革命涉及到对中国共产党与自由平等关系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当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似乎摧毁了旧制度的一切时,托克维尔惊讶地发现,革命继承了旧制度固有的许多情感和制度。然而,这些残余物并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革命的结果。革命带回了对民主的热爱,民主不再仅仅是贵族们的追求。

可是这样的民主和昔日的民主却没有什么区别,而托克维尔所以把平等给人独立造成的危害暴露于光天之下,是因为他相信这种危害是未来隐患中最可怕的,而且是最难**的。革命的彻底性很难预料。

托克维尔说:“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是的,“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总是相互关联的事件的集合。任何事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能从历史中找到线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前人的经验。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9

总的来说,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自路易十四以来,中央集权化的结果。这样的改革使得它“完全地丢掉了能对封建制度保护作用或为它服务的一切”(240),包括贵族、宗教、法律等社会机制,在平等、自由的口号下,大革命彻底的打碎了旧有的国家机器与传统规章,建立起来看似人人平等的脆弱的政治制度却为中央集权制的恢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农村地区,不同于英德,自13世纪始,法国就开始了废除农奴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所有者,从而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徭役、租金直接敏感。另一方面,法国农民摆脱了领主的统治,从而使得农民对于这种体制的不满直接等同于对于国家政权的不满。(72-73)古老的教区制度同样受到了中央权力的扭曲。(92)

在地方管理上,国王政府通过御前会议取代了全省四分之三的地方权力,控制税收、征兵以及公共工程乃至司法制定。当领主的权力被剥夺以后,他的责任例如赈灾等交由国家负责,国家成为事无巨细的统揽者。(79-81)

在城市的管理上,1692年普遍取消选举制度,城市各种职务开放买卖,城市的政府会议和公民大会逐渐退化,到了18世纪,人民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全体会议。特权显贵成为全民大会的主体,人民日益不再关心市镇事务。“因此在18世纪,各城市的政府便到处蜕化为小寡头政治。”(87)摆脱这样的弊端的结果即是使地方权力越来越隶属于中央政府。

巴黎的地位同样可以体现这一趋势。“首都之所以对帝国其他部分具有政治优势,既非由于……,而是由于政府的性质。”巴黎的自18世纪初规模就不断扩大。与各地不同的面貌特征逐渐消失不同,巴黎成为国家的原动力。(115)强大的汲取资源的能力使得巴黎的中心化于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化一起,成为政府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不同于英国和普鲁士,18世纪的法国贵族无论在国家管理乃至农村事务上,都丧失了其政治权力,已不再治理和领导居民,“然而他们却不仅保留而且还大大增加贵族成员个人所享有的金钱上的豁免权和利益;他们已经变成一个从属阶级,但同时仍旧上个享有特权的封闭阶级”(不是贵族而更像种姓),“他们的特权如此不可理解,如此令法国人厌恶”(240)。

封闭的贵族阶级一方面在内部排除中产阶级(新兴的资产者)加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人民漠不关心。这也就使得贵族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后革命的靶子。

在此之前,人们攻击宗教时显示出的热忱总是产生于新宗教唤起的虔诚。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乃至民众之中普遍弥漫着非宗教乃至反宗教的倾向。事实上,就教会本身而言,当时的流弊相较于过去、其他国家,法国的教会宽容得多。(190-191)

在托克维尔看来,“治反对精神由于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于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191)

因为教会主张尊重传统,承认高于个人理性的权威,承认等级制作为社会基础,而这与启蒙运动弘扬的平等、理性格格不入。同时,由于宗教权力是所有政治权力中最直接面对私人的,因此首先从教会开刀。

与此相反,在美国和英国,“尊重宗教是国家稳定与个人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195)

失去了宗教的依附,使得革命中的人类精神失去了常态。

“由于不存在自由制度,因而不再存在政治阶级,不再存在活跃的政治团体,不再存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政党,由于没有所有这些正规的力量,当公众舆论复活时,它的领导便单独落在哲学家手中”,从而普遍而抽象的理论代替具体事件的指导,使得一切法律体系都在攻击之下,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现实的不满完全对立。(241)

“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史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感到惊奇。”(243)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8943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