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推荐五篇。

书籍好比食物,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要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为了让您更加满意我们编辑了“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1】

《傅雷家书》是一本由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百封家信组成的书,书中不仅仅是傅雷夫妇对孩子谆谆教导,要求孩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热爱自己的祖国;还有和孩子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与,让读者看出了傅雷和儿子关系之密切。

傅雷在回想孩子小时候时,总是感到对儿子的愧疚,认为在儿子的童年时代,没有给他爱与温暖,留给他的只是批评、指责和各种各样的禁锢;也正因为这些,傅雷后悔不迭。

他是儿子尊敬的长辈,在与儿子探讨学习、做人、艺术的同时,也不忘不厌其烦地告诉远在他国的儿子,要时刻保持着一颗爱国的心。

他是儿子最好的朋友,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他用自己的余生,使原来那个暴躁古板的傅雷变得温和起来,改变了儿子对他的看法,改善了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经常有同学说自己和父母有代沟,父母总是不能理解自己,自己有心里话不愿和父母说……这或许是年龄上的代沟,或许是思想上的代沟,但傅雷父子,却是时代上的代沟。他们生的年底不同,思想也不同,但最后,他们依然改善了他们的关系。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也应该听听父母的意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多沟通;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还可以使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不在恶劣,得到改善,生活更加幸福。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2】

傅雷家书,一封封平淡无奇的信,背后却隐藏着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导,是父亲对孩子苛刻却又宽容的爱。这是一本充满父子之间相隔甚远却好似近在眼前的爱,一本父亲含辛茹苦的教子过程,来来回回,都包含在这家书之中。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傅聪在波兰求学时互相寄出的书信,并集成了一本书。记录了傅聪从一个小小的钢琴学童成长到一个世界瞩目的伟大钢琴家的过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亲母亲对其无微不至的关爱,即使是在天各一方,无数个叮咛和嘱咐汇集在书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聪。让人不得不感叹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聪说过;‘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这一句话让我深思,为什么第一做人,其实很简单生而为人,我们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傅雷有远见卓识,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这是我读完书后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换句话说,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伙伴,他会关心傅聪的身心健康,会关心傅聪的生活,关心他的练琴进展,甚至还会和他聊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知音,给傅聪一个能发出内心声音的空间,尤其是在书信当中,不管是傅聪的日常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与他教导,倾听他的意见和心声,拉近与他的距离,像是书信当中的;‘你觉得怎么样或是听听你的意见’将自己人生道路所经历的一切经验,道理用内心教给孩子,这,就足够了。

傅雷夫妇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其实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之独特点在于并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书信中,傅雷细致入微到上台应该保持怎样的面部表情,抛去其他的不说,这种表现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了吗,能为了孩子考虑这种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谓是真远,他知道物质化的时代总会过去的,像这种超时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这就是他们被例为典范父母的原因。

其实傅聪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诣是绝对不行的,父母在这方面就像是一个老师,不可能永远的陪在孩子的身边,两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聪对音乐,我觉得更多的是热爱,对音乐的贪婪,热爱的动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乐,努力将最好的感觉传达给听众。

傅雷家书,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远不变的是傅聪每封信的‘再谈了,祝你们健康’和傅雷夫妇对孩子深刻的教导,看看现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还在物质的时代,用物质满足孩子,其实都是虚伪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3】

随手翻着新的课本,《傅雷家书》这四个字忽然的闯入眼帘。想起什么似的去书柜中寻找,那本藕灰色的书,依旧安静的呆在角落,除了那层浅浅的灰,一如崭新。翻开书,书签仍是夹在35页,十分之一不到的地方。《傅雷家书》原是父亲送我的书,藕灰色的封面,小号的黑色书名,毫不张扬,甚至有些简单的过份了。草草的翻看,满眼的“唠叨”“说教”,便不太耐烦地想,哦,原来父母都是这般罗嗦。于是,这本《傅雷家书》也就被束之高阁了。再次翻开这本书,从首页的墨迹手稿读起。渐渐沉默起来,心里也忽的安静下来,仿佛亦在谆谆的听从着傅雷先生的教导、嘱托一般。原本以为琐碎的文字,却透出家的温馨,原本以为说教的言论,却透出严父的关爱。正如卷首所说的,“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先生是一位严父。“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每一件小事,都规定严格,一丝不苟。“我们左等右等老不见你的信,焦急万分。”“快一个月了,没接到你的信,天天希望有你的信,真是望眼欲穿了。”“我们心神不安半个多月,心越来越焦,越来越迷糊。”我读着这一句句文字,又发现了另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同样普通的父亲。书的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我想,的确是这样吧,读罢此书,我的心中是浓浓稠稠的感动,却又是豁然开朗顿悟。但我又认为,傅雷先生在这部书中,不仅仅是什么着名翻译家,他更是一位父亲,或许,再某些方面,他也扮演着和千万父亲一样的角色。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如此吧,或许他们不曾如此的表达出来,但他们的爱同样是渗透在孩子所在的所有角落的。合上书,再看那藕色的封面竟是另一种感觉,严肃中带着淡淡的温柔,简单中是深深的质朴。是的,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只因这是一封封家书,它不需要繁琐的装饰,只因这是父母最真实的语言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4】

每个父母都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身处何方,他们的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书的作者傅雷用笔将这父母心书写在纸上,让爱化为家书,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

傅雷于1945年1月18日晚写了寄给留洋的儿子傅聪的第一封信。整封信由月台上的离别勾起了对儿子童年的回忆。从儿子倔强出走到父亲的忏悔,无不体现出父亲的懊悔。我想:即便是如此深沉的父爱,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也会一股脑儿的全部涌出来。误解了儿子,可能是因为碍于面子,不便说出自己的后悔;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固执,所以故意掩饰,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可是,当儿子走了,在火车上笑吟吟地向父亲挥手的儿子去了相隔万里的异国他乡,父亲也就不再掩饰,或是再也摆不出以往严厉的面孔,将后悔随着离别伤感的泪水一起涌出。

此后的几十封信中,角角落落无不体现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父亲买儿子每一场演出的唱片,父亲知道儿子这几天会有哪些安排,将来你预备谈什么近代作家,望早安排早些来信。我也可以供给材料。,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之后方能动身。这样前前后后要废掉三个多月此外,父亲从儿子的来信中了解儿子的心情,并在回信中给予帮助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至于惹你麻烦。父亲理解儿子,所以不絮叨那些琐碎的家常,小心翼翼地和儿子做朋友。

书中没有附上傅聪的回信,但是从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儿子是非常信任父亲的。从对艺术的批判到对困难的苦恼,傅聪一定都写到了回信中。只身异国他乡,傅聪将自己的内心写在了回信中。生活中除了练习演出,便是等回信了。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这时在祖国的父母便成了儿子的精神慰藉。

书信在父子的手中来回穿梭着,这一边父亲简述着家庭琐事,那一边儿子叙述着自身经历。书信长了,是父亲对儿子不忘的叮咛与自己对一些遭遇的叙述;书信短了,是父亲对儿子迟迟不来的信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担忧。

可无奈的是,这桃花潭水都深不及的父子情,草草一封书信怎能代替?傅雷的信似乎是带壳的果实,剥开了,便是一颗盼儿,忧儿的父亲的心。

世界上最真诚,最令人感动的爱就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5】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看完了《傅雷家书》,我沉浸在这伟大而深沉的父爱中,它质朴的封面下包含着巨匠大师对长子的勉励和无限的思念,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代表着作者像天下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牵挂,浓浓的思念背后又有着严父对孩子的引导。温暖人心的文字背后流淌着父爱的深沉。

在这本书中,我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琼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花开背后总要经历风雨。

在这其中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适度,正如其中的“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当长子对他人的关心不屑一顾时,“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身为父亲的你,并没有盲目地批评,责骂他,而是用平静的语气去告诫他,同时也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与子共勉之。

当自己的孩子外出留学时,总是放不下他,时时都想为他着想。然而面对着孩子很少回信,傅雷却很有耐心地说:“我们知道你很忙,但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身体。”

当自己的手因负病而不方便写字时,依旧坚持下来为自己的孩子指引方向;当孩子为爱情而烦恼时,他总是在一封封家书中,用一句句质朴的话传递着温暖,抚慰着孩子的心。

面对社会千变万化,该如何应对?傅雷用自己走过的经验,告诉儿子少走弯路,不希望重蹈覆辙,对儿子千叮万嘱;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的爱子心切跃然纸上;在研究学问上,母亲希望多用理智,少用感情,要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对儿子的录音,傅雷作了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鼓励儿子努力拼搏的决心,激发儿子成功的信心。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看到这里,看着这墨色的字迹,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相信这文字背后的温度,不仅会给他孩子带来温暖,也会给那些身处迷惘中的人带来光明!

本文网址:http://m.968OK.com/fanwen/24068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