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语录 > 范文 > 导航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2024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七篇。

小编向您推荐“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希望您会喜欢它,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许许多多的感受从脑海中不断的涌现,这时候我们就写一篇读后感吧,您对于作品都有哪些新的感悟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从这里寻找答案!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1】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 “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

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很少。它不太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个性培养,而是关注其他方面。

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努力工作和快乐的感人故事,这是事实。

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冷静乐观地面对,因为人生是由起伏跌宕组成的,没有起伏跌宕,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去对待它们。事实上,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勇敢地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

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2】

这本书其实涵盖了很多内容,三言两语无法概括。

哲学也有其傲娇的地方,因为他缜密的逻辑,你无法轻言对错。

你认同这个理论,可以为之欣喜。

但你若不喜欢他,他也对你不理不睬,他自己的存在就已经让他本身愉悦。

叔本华在他的晚年,写下了这本《人生的智慧 》。

本书如同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全文突出了一个主旨,并反复强调:

如果你开始把追求人生幸福当目标,那你很快就会陷入痛苦中,因为幸福是虚幻的难以捕捉的,越是追逐,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

但如果你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处理即将来临甚至是已经到来的痛苦,那你就离“幸福”更进一步。

所以一开始表面上看,这是个悲观的思想,但是却可以仔细琢磨,其中指出的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对生活最有参考的部分应该在第六章“建议和格言”。

这部分和如今的心理学相通,内容几乎和市面上看到的那些心理学书籍一样。

只是语言没有像市面上的书籍那样写的通俗易懂,也没有夹杂案例讲解。

所以读起来感觉很费力,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话和修辞,每段话似乎都值得你去思考,这倒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读书体验。

很明显的对比,同样是500页的内容,小说一个多小时左右就读完了,而这本书却花了将近5个小时,感觉还是蛮痛苦的。

不过,之所以坚持读完,大概也是因为这本书和自己“趣味相投”吧。

虽然书上有些道理,自己平时也有所领悟,但是看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说了同样的话,就好像得到了某种支持你的力量。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了些新的认识。

再伟大的人,也难以避开由于历史时局的局限所造成的狭隘视野,例如关于“女性权利”的部分。

书里的内容并不是说完全就正确,对与否都由当下的读者自行判断。

这本书也许并不适合热血方刚的年轻人去读,这是个暮霭老人给予的忠告,是活了一世,看清自己的世界以后,所留下的思考。

也许当我们老了的时候,会如同作者一样领悟到世间的金钱权利美色都只是虚无,明白只有健康的身体和安宁的心才最宝贵。

但是在我们年轻时,仍然希望去追求那些离我们很远的“财富”,那些被我们称为梦想的东西。

我想也只有当你在生活中经历过无数悲欢离合,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说的“平和”的生活。

但是年轻的人读了这本书,知道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在失败和失意来临时,可以学会坦然地面对;在求而不得的时候,思考人生是否有另一种“得到”的途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3】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4】

筑巢就该筑在高处,否则极易人生虚度!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筑巢就该筑在高处,否则极易人生虚度!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当初一读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喜欢得不得了。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他所带来的愉悦是“从来未曾体验过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独处与思考是开发这种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个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应该爱好独处,站在时代的最顶端。这样他才能看的更远,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一位网友在读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总结的6点个人感悟,或许对你的人生能有所启迪和醒悟:

1、穷人痛苦,富人无聊968OK.COM

叔本华认为,穷人痛苦,富人无聊,是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时所面对的两大问题。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一个社会的穷人越多,这个社会的苦难就越深重。饥饿、疾病,甚至战争,都和贫困贴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贫困的原因和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穷人脱离贫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体日益庞大,无聊的人群也开始逐渐增加。无聊的人会生出许多无聊的事,无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所谓温饱思淫欲,正在变为一种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筑巢就该筑在高处,否则极易人生虚度!

吃饱了总得找点事做吧,不然太无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标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2、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所谓人生智慧,就是关于人的一生怎样过得幸福的智慧。叔本华认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爱,自娱自乐,源自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即帕斯卡尔所说的,独处是一种能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无法学会一个人独自安静地呆在房间里。

对于人生幸福,叔本华指出,决定普通人命运的根本在于3个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产、车、固定资产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主要是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说:“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人自身拥有的优势,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与戏曲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些话告诉我们,心灵和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地位、出身以及财富。因为心灵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则属于身外之物,并不属于人的本性。

一个人精神丰富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平庸还是高贵。因为他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3、耐得住寂寞,学会独处

叔本华说,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最幸福。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筑巢就该筑在高处,否则极易人生虚度!

他的原话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独处时,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却难以心满意足。”

坏人容易形成团伙,小势力,伟大的人卓尔不群。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实际上,叔本华一生大半时间都过着半隐居生活。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之后,他便辞去教职避走他乡,在法兰克福远郊的一个小镇住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珍爱自己的精神个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叔本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苏格拉底看到街上摆卖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多!

4、愚蠢人打发时间,聪明人利用时间

一个人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与其思想的平庸和贫乏程度一致。对此,叔本华很明确的提出:“人生,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他说:“一个人若有了卓越而伟大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气质。因为这种人坚信,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筑巢就该筑在高处,否则极易人生虚度!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成一个无用的家伙。

5、按照自己天性发展的人能获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表明了一点,即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发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获得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若能够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断发展,并借助这种才能从事某种活动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因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们控制。人到老年,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会枯竭,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的自身拥有才能够在我们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为持久。

对此,歌德也说,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并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6、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叔本华认为,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才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说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这种美好消失时,我们才后悔没有珍惜人生每个被它闪耀的瞬间。我们不能因为触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万物属无常,有生便有灭,好好珍惜当下,我们才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筑巢就该筑在高处,否则极易人生虚度!

生命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摊泥,浮上来的随波逐流,在这沉浮间,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还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为过眼云烟,未来的还无法揣测,只有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华用他一生的哲学所学和体验之智慧,让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间,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最先到来。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5】

2.教师的幸福人生之根

蔡礼旭老师说的很对, 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有幸福的思想观念,你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有正确的***会有正确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有好的命运,人生才一定会幸福。所以一个人人生幸不幸福,根源还在他的思想观念,所以能够让思想观念正确,你的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就会有幸福良好的基础。

3.教育是用心去经营的事业

教育是唤醒灵魂的事业,是塑造人格的事业,如果教师本身就是“心残者”,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个人生命的需要。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不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我们不要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否则,于学生于教师,**还有幸福的立足之地?如果学生们的心灵和情感已“沙化”得刮起“沙尘暴”,大家都把幸福预期在将来,把希望寄托在高考,于是机械地记忆,反复地操练,挫伤了灵性,挫伤了创造力,不仅使得校园成为“失乐园”,而且也使教师和学生们成为被幸福遗忘的人。

“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我在想,读了《教师经营幸福人生的智慧》我应该将其有价值的思想和探索付诸行动,从而更大程度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动,达到提高自己,推动自己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不管怎样,教师都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幸福生活,让自己成为幸福的教师,成为播种幸福的教师。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6】

1、痛苦;

2、无聊。两者在外在和内在两重含义上对立:外在: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痛苦——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内在: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当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这里实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认为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思想深远者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人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人最终只能诉求于自身,不应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处实属不刊之论,个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赞叹之处。到始信峰始信黄山之美,见此语方信叔本华之伟。人类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是因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认为闲暇被伟大人物视为最可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的价值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个人赞同叔本华的观点,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许有一部分人会将忙碌视为一种幸福。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得知每个人对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态度。有些人可能终日忙碌,却也感觉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终日清闲,但却感觉痛苦。也许这里的“闲暇”特指的便是那种有益的不为俗务所累的状态,那么这里的思考又纯属累赘了。

叔本华列举了很多哲人的观点,说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这里个人还是持上文的观点:离开特定的目标或实际情况讨论“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的蔑视,容易陷入臆断的错误之中。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连愉快这一再主观不过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里,而要随意地评价他人和受制于他人的评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可怕。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7】

幸福关键源于自身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或者他所给予别人的表象更能给他幸福”,叔本华如是说道。

可见,幸福关键源于自身。

人自身的良好素质对人的幸福感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优良品质包括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气质和健康的身体。我们的快乐取决于我们的快乐心情。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智力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但快乐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事实上,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健康。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就成了快乐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我们的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都会由于疾病的缘故大打折扣,我们也会变得沮丧不已。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无论高贵还是低贱,我们可以努力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幸福都是有可能得到的;反之,我们若是身患重病,失去了健康,病怏怏地躺在病床上,这时再多的金钱也都不能买来健康,生命之花即将凋零,我们的身体和思维受到了病痛的限制,我们也再无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自己渴望的幸福,这时许多事情都已注定不可能的。

人的自身对幸福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人们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金钱、晋升、知识、名誉,甚至为了**和其他时刻的快乐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健康不仅影响我们的幸福,而且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影响我们的生活。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事情对我们的幸福感的影响往往小于我们对它的感受。例如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中,父亲面对失马、得马、儿子摔断腿等一系列祸福之事时,总是有着和周围人截然不同的看法。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常人面对这些事情只是着眼于当下,看见了这件事情的对当下造成的影响,从而产生对这件事情的感受;而这位父亲由于精通术数,他在看待问题时着眼于更长远的地方,因而产生了与他人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由于人的自身不同,看待这件事情的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祸福感受。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我们感到快乐并且远离其中一个敌人时,我们也会接近另一个。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

一方面,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匮乏产生痛苦,而富足和稳定则产生厌倦。因此,我们也就常常看到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与贫穷作斗争的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富足的上层社会却旷日持久的和无聊搏斗着。富足的人们由于内在的空虚,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来寻求外在的刺激以摆脱无聊。

因此,在我看来,在追求生活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从人自身出发,努力拥有一个丰富而强大的精神世界。因为一个人越富有,他就越不需要外面的东西,别人对他越不重要。

在当今这个忙碌的快节奏社会,闲暇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娱乐和放松都很好,但我们怎么能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贴纸和纸牌游戏呢?在闲暇之时,我们何尝不可阅读书籍,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为什么不通过欣赏和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呢? 又何尝不可多陪陪亲人来尽尽孝心、感受人间的温暖?更何尝不可通过运动来强健自己的体魄,去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无一例外,我们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拥有一个更完美的自我。

然而,有人会说,财富和名声也可以让人产生幸福感,我们每个人的活动很多的都是在追逐名和利,而喜怒哀乐也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的确,此话不假。然而,从本质上讲,我们追求的财富和名誉的得失,仍然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

人们不会对失去自己不希冀的东西有失落感,因为没有那些,他依旧可以很快乐。然而,人们对财富和名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一个人在拥有财富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并不取决于财富的绝对数量,而是取决于一个所期待得到的财富和自己已经拥有的之间的关系。拥有的财富越多,所期待的财富也就越多。有些人虽有千百万的财富,依然为了无法得到希望得到的财富而苦恼。

可见,名利所带来的幸福,仍然取决于人自身。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视为最重要的事情。在做事的时候,他们关注别人的看法甚至超过了关注事件本身,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仔细观察我们所经历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对他人看法的忧虑。

倘若一旦不再担心和期望别人的看法,奢侈、排场大多都会销声匿迹。因此,我们在做决定和处理事情时,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事物本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漠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毕竟,名誉也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是间接的。只有当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时,他们的看法才是有真正价值的。

由此可见,人生的幸福来之不易,而人本身就是幸福的关键。我们应当以人的自身为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文网址://m.968OK.com/fanwen/198858.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